潘培剛
(江蘇省淮安中學 江蘇 淮安 223200)
針對于高中階段的地理課程而言,該課程往往具有著難度較大、內容復雜等特點,使得學生在開展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很難全方位的掌握好知識點,使得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為了使得這一現狀得到改善,教師一定要善于促使創新教育的實現,在教學中營造課堂氛圍、彰顯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更多自主、探究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的發揮創新力和創造能力,使課堂得到真正的優化,迎接好新課程之下的諸多挑戰。
假如上帝一邊拿著真理,另一邊拿著獲得真理的能力,可以在其中選擇一個的話,那么大家應該都會選擇真理的獲取能力,而不是要真理[2]。從以上這個現象可知,只有獲取到真理能力,才能掌握更多的真理,而在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當中更是如此。新課改大力的倡導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發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構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創新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得到更多。因此,在實際教學當中,在創新教育的導向下,教師就應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獨立學習,將其小主人的地位真正的展現出來。
在學生的創造思維當中,求同和求異思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求異思維也通常被人們稱之為開放思維、發散思維,是學生思維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3]。因此,為了促使教學創新的實現,在地理教學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積極的質疑問難,使得學生本身突破固有的思維限制,能夠產生不同的想法和觀點,促使學生可以站在更多的角度上對問題進行思考,促使學生求異思維的形成,使得教學創新得到實現。
新課程倡導,在地理教學的實際開展中,一定要將學生的實際發展作為中心和核心,教學的重點也應該從原本的“教”逐漸的轉移到“學”[4]。因此,在教學實踐的開展中并不是教的過程,而是引導學生怎樣去學、怎樣學好?所以,在創新教育的導向下,教師也應該樹立起這一思想,并要巧妙地結合教學素材,促使資源整合,拓展學生的學習方法,將自身的引導作用發揮到最大,保障學生地理學習、創新學習得到真正的實現。
在地理教學的實際開展中,大部分的教師都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使得預期的教學目標得到達成呢?因此,在實際教學當中,在創新教育的引導下,教師就應在教學內容這一方面上多多下功夫。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知識間的關聯性,實現多方聯系,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真正的建立起思維線索,實現環環相扣,這樣學生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就會輕松容易、思路暢通,得到更好的引導和啟發。針對于地理這一學科,與實際生活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入手點,在實際生活和地理學習當中構建起有效的橋梁,使得預期當中的教學成效得到達成。
在地理教學的實際開展當中,要想使得教學創新得到真正的實現,教師就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嘗試著借助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得學生在這其中獲取到新的知識和經驗,促使學生解題能力、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針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其本身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能力和潛能。因此,在地理教學的實際開展中,教師就可以加大對學生探究習慣的培養力度,在學生的研究學習當中扮演好促進者、指導者的作用,對學生現階段的需求和困難進行了解,并采用賞識、激勵、鞭策等手段,引導學生更好的創新、探究、質疑,促使創新教學得到真正的實現。
綜上所述,針對于地理這門學科而言,其本身的實踐性是非常強的,對于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空間能力等能力的提升都有著非常大的效用。因此,在教學實踐當中,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促使學科價值得到真正的展現,教師一定要使創新教育得到實現,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預期當中的成效,使得新課改的要求得到落實,使教育教學得到更高層次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