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青
(新疆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第一小學 新疆 哈巴河 836700)
在新課程目標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可以教學中借助兒童繪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會調動自身的創造思維,由此有助于學生創造出更好的美術作品。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采用繪畫表示一些文字,激發學生的創作內心,學生的學習素材也會變得豐富起來。因此,兒童繪本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是十分有價值的。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學生只是充當了模仿者的角色,這樣使得學生無法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將繪本引入以此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繪本屬于一種特殊的繪畫創作,教師可以借助繪本中情節的連貫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積極投入的過程中會呈現出濃郁的學習氛圍,從而為構建高效美術課堂做了鋪墊。兒童繪本中的故事和小學生的審美價值十分契合,教師運用故事的層層推進能夠將學生的想象思維展開,以此提升教學質量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兒童繪本豐富了教學形式,教師還可以利用兒童繪本向學生傳遞素質教育,為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做了良好的鋪墊。[1]
2.1 運用兒童繪本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國內外經典的繪本書,引導學生在優秀的繪本閱讀中吸收藝術,提升學生的學習激情。美術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繪本時向學生提問,以此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解讀,使得學生在構思畫圖的時候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
例如:在學生學習一年級美術下冊第十三課《各式各樣的水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兒童繪本《你喜歡什么瓜》的故事內容為學生提供繪畫思路。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繪本故事,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故事有了學習欲望之后,教師再向學生引入美術教學主題。學生會對趣味性環節感受到美術的多樣化,所以會積極投入其中。繪本內容主要是以問答形式展開的,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這一特點一步步的引導學生的繪畫思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將繪本中提到的瓜果名稱羅列出來,接著用繪本描繪水果的內容設計猜謎形式,教師向學生說出一種瓜果的形態和色彩特征,學生在教師羅列出的選項中選出一個,這為學生后續作畫提供了記憶基礎。這個猜謎環節會調動學生的思維,從而營造出活躍的學習氛圍。之后,當學生對繪本內容有了一定認知之后,教師可以將繪本中的瓜果圖片單獨展示在多媒體課件中,讓學生欣賞瓜果的造型和色彩,學生在故事圖片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和創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兒童繪本中的色彩搭配和擬人化的瓜果造型引導學生想象,拓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
2.2 運用兒童繪本構建美術教學情境。教學情境能夠將學生代入其中,學生會感同身受,從而有效調動自身的創新思維。兒童繪本中包含的故事可以作為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素材,教師在課堂將繪本內容作為教學情境的基礎,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繪畫知識,而且能夠為學生營造出良好輕松的學習氛圍,為高效美術課堂做了鋪墊。
例如:在學生學習三年級美術下冊第六課《多彩的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為學生引入《愛麗絲夢游仙境》的繪本故事,以此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俗話說得好:“好的導入是成功的開始。”教師通過愛麗絲夢游仙境的故事片段讓學生感受到夢境的存在,接著教師將學生帶入到愛麗絲的夢境中,學生會對新奇的教學環節產生強烈的學習熱情,為下面的美術學習奠定了基礎。當學生對這個故事有所了解之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將自己的想法大膽的說出來,學生參與到情境中不停的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接著,教師借助愛麗絲仙境這個故事中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夢境和現實有什么不同呢?”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討論中,學生會發現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物都可以出現在夢境中,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自己的一次夢境,讓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向變為現實。學生受到了“愛麗絲夢游仙境”的啟發,能夠快速的在課堂情境中創作出自己的夢境,最后教師給予學生展示環節,并且向學生提出專業性的指導和建議,由此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繪畫水平。
2.3 運用兒童繪本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借助兒童繪本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在繪本故事的影響下,能夠發現人文藝術的美,由此促進了學生精神品質的提升。
例如:在學生學習四年級美術下冊第十二課《平凡的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為學生講述多個繪本故事,比如《害羞的小米》《其卡的游樂場》《蠟筆小黑》,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語言整合和思想共鳴的能力,所以教師在講述了這三個繪本知識之后,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每個故事中的情節以及對每個故事內容的感悟,由此加強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在小組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積極投入其中,由此加深學生對故事內容的理解。當學生探究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的感悟,學生會發現這些故事的共同特點就是主人公都很平凡,事情也很平凡。于是,教師借著學生正確的方向引導學生運用水粉和蠟筆對繪本中任意一張圖進行模仿,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對學生進行巡回指導,幫助學生分析故事畫面,對學生進行人物造型和顏色指導。學生經過自己的創作能夠逐漸掌握顏色與造型的規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整節課堂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繪畫技巧,而且能夠感知平凡的美,學會界定平凡的意義,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
2.4 運用兒童繪本開展互動探究環節。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透過對兒童繪本的形象講解與學生構建良好的互動環節,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能加深對圖畫的記憶,從而掌握繪畫細節。例如:在學生學習五年級美術下冊第十三課《風箏的魅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找到和風箏相關的兒童繪本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放風箏的小孩》,教師將其作為主要媒介,向學生講述故事的主要內容,接著讓學生猜猜故事中風箏的具體形象,引導學生觀察繪本中展示的風箏圖片,學生還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為風箏添加其他顏色和細節。當學生對風箏有所了解并且有了創作想法之后,教師幫助學生一起繪制一件風箏作品,讓學生自主探究民間藝術的造型美,并且使得學生感受到中國古典的傳承。
總而言之,小學生會被兒童繪本中的故事深深吸引,這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美術教師積極地將兒童繪本資源引入到教學中,為學生豐富了學習素材,學生在體會繪本情感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提升自己的美術感知能力,為今后的美術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