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清
(遼寧省本溪市南芬區實驗小學 遼寧 本溪 117000)
小學音樂是課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精神文明和智慧的結合產物。音樂作為人文學科,其教學目標是創新美育教育。在音樂教學中,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比傳授基礎知識更為重要,是國家強盛,民族發展的源泉,而創新能力不是單一的獨立的能力,而是以創造性的思維為中心的綜合能力為基礎,利用自我已有的知識信息來重新進行轉換和分類,再聯系豐富的想象推測進行創編,依靠已有的各種知識信息進行選擇性方案設計的能力。在小學音樂課程教學體系中,如何培養和打造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其素質的提高,是教育工作者所要面臨的重要研究內容,將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進行系統的方法措施,讓學生在音樂領域中展現強烈的創新意識,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音樂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各種形式的美妙旋律。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音樂教師,不僅要教好課本的內容,還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音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感受音樂的美妙。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充分理解課堂教學內容并可以靈活運用所掌握的音樂基礎知識進行模仿與創造,教師要將這些生活所特有的聲音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比如說:在講授《叮鈴鈴》一課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帶領學生去欣賞樂曲中提到的草原白云、牧童羊群等,聆聽鈴聲、吆喝聲和琴聲,再自然地引入到了教學內容上來,帶領學生感受在綠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趕著羊群時的歡樂。通過師生的共同討論、交流與研究,讓學生說一說還有哪些可以表現自然之美的聲音,真正實現了創造音樂美。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無法調動課堂,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已經無法適應如今的音樂課堂教學,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一點是轉變教學模式。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模式,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徹底扭轉傳統陳舊教學模式,將培養學生音樂創造能力作為主要任務。[1]比如說,在學習《豐收的節日》時,老師要讓學生提前預習歌曲的大致內容,在講解少數民族歌曲的風格時注意和學生的互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談一談其他民族歡慶的方式,各自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造。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會采取單一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但是由于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小學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為培養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創造性,教師應該挖掘學生的身上的閃光點。例如:音樂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各方面特點來布置適量合理的課后作業和評價標準。對于那些音樂感好的學生,教師要提高對學生的要求和標準;但是對于那些音樂感較差的學生,教師放寬評價標準,及時鼓勵和表揚。通過這種評價體系,可以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心。同時老師還要挖掘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個人特點,鼓勵學生發展自身特點,讓學生在擅長的領域進行更長遠的發展。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擅長的領域進行創新,這對于形式創新能力的培養起積極促進作用。運用多元化評價體系,對學生音樂欣賞能力有很大促進,有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
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但由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往往對高雅樂曲興趣不高,所以在學習和鑒賞過程中效率低下,更不用說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改善這種情況,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聆聽,學會多角度欣賞音樂,提升學生在越野上的創新創造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音樂的習慣。其次可以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樂于感受音樂所傳達出來的藝術美,真正的完成從單純聽音樂到享受音樂轉變,提升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力。[2]例如在欣賞《漁舟唱晚》一課中,教師首先為學生介紹樂曲大致表現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聆聽樂曲,之讓學生感受夕陽下,晚霞中,漁夫唱著漁歌滿載而歸的喜悅。最后可以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力,依托樂曲,讓學生在課上分享聽完的感受,鼓勵學生多角度發表看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感受到樂曲的張力和音樂的魅力。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這樣才能夠最終實現音樂課程改革的目標。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應當給學生體驗創新能力的機會,切實的引導學生創作更新,能夠獨立地針對音樂進行鑒賞,并促使音樂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