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群
[寧海縣實驗(聞裕順)幼兒園 浙江 寧海 135600〗
《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隨著課程游戲化的開展,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程推進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課程審議的能力,對一日生活中的偶發(fā)事件內容進行初步甄別,哪些是孩子感興趣的?哪些值得深入挖掘?一日生活皆課程,將孩子感興趣的內容預留“空間”與“時間”,給日常課程“留白”,是開展“留白課程”的主要目的之一,讓孩子能夠根據興趣深入探索并促進自身發(fā)展的活動空間。
“留白課程”是為幼兒提供了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空間與平臺。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需要了解課程中的“留白”在活動開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所謂:“留白”,即留出時間,留出空間,給幼兒提供深入探究與學習的條件。如何在活動中挖掘“留白課程”的價值,讓幼兒在各個方面都獲得發(fā)展,是教師探索“留白課程”的重要意義。在開展過程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誤區(qū):
1.1 課程意識缺乏,內容梳理不清晰。“留白課程”的開展,是為了促進幼兒自主學習的動力、已有經驗的提升、深入學習的機會,除了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與知識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外,還需要提高教師的課程意識。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皆課程”,那么哪些內容適合“留”?應該“留”什么?是需要教師去捕獲教育價值,有些教師雖有“課程”意識,卻無法挖掘其中的內容,體現它原有的價值。還有部分教師為了讓“留白課程”順利開展,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融入自己的主觀意識與經驗開展活動,讓活動在教師的驅使下開展起來,違背了“留白課程”中以“兒童視角”為出發(fā)點的真正意義。
1.2 線索單一,實施路徑不明確。“留白課程”的開展中幼兒提出的問題千奇百怪,那么在這些問題中,留什么?如何留?他們原有的知識經驗是什么呢?哪些資源可以有效推進活動的開展等等。有些教師則直接忽略各種問題,運用更加直接的實施路徑來解決——直接給與答案,例如:蝸牛生活在哪里?蝸牛與田螺有什么幣一樣?蝸牛有雌雄之分嗎等等,這些具有豐富意義的問題,在一些教師身上,卻只是用粗淺的策略去解決,甚至運用直接查百度的方法告訴幼兒答案。沒有給孩子預留“空間”與“時間”,更沒有用更好的資源提供支架,給幼兒自主探索的空間。缺乏教師提供的實施路徑,那么“留白”中的“白”便失去了原有的價值,灌輸式過程中讓孩子獲得的知識,讓留白課程的真正價值得不到充分的體現。
2.1 組建團隊,研討解惑——提高教師課程審議能力。在課程“留白”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帶著審議的眼光對課程內容進行判斷與制定,實施中教師需要具有對教育資源敏感與篩選、對教育活動選擇與設計、對活動目標的定位與達成、對教學策略的選擇與運用等諸多要素的把握。在研討過程中,教師運用“組建團隊”的方式,結合《指南》與幼兒的學習關鍵經驗出發(fā),“留白課程”活動中的內容應“留什么”,并能讓幼兒獲得進一步發(fā)展,我們將運用“團隊研討”的方式,梳理“留白課程”的內容:
2.1.1 組建團隊——思維碰撞,產生課程意識。課程中“留白”內容的審議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具有促進作用。要提高教師的專業(yè)能力,需要團隊合作的精神,研討中運用“藍青團隊”的組建團隊方式,新老教師思想碰撞,由于經驗不同、觀點不同,形成每個教師自己獨特的教育觀和價值觀,對課程、課程資源、教育活動組織、游戲等有不同的認識,因而,在“留白課程”的審議過程中,教師們自由發(fā)表各自的觀點,交流彼此的思想,分享不同的理念,有利于教師完善自己的課程設想,決策出更適合的課程方案。
2.1.2 共同審議——刪選內容,提高甄別能力。對于留白課程的內容挖掘許多教師還是存在這許多的困惑,甚至有些班級為了尋找內容而絞盡腦汁,很少問孩子們需要什么,孩子們喜歡什么、關注什么,很少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fā),那么課程內容我們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可以入手?哪些課程內容值得去探索與挖掘?
第一:留白課程的內容還是需要教師進行刪選,選擇適合本班孩子、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從幼兒實際的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教師選擇給予孩子適合的并且是能獲得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容,這才是孩子所需要的。
第二:留白課程的“留白”還是需要教師與孩子共同來探索與完成,不能由孩子提出問題,教師給予解答,一問一答的單向互動,不能真正發(fā)揮留白課程的價值,而是問題從幼兒中來,解惑方式也從幼兒中去,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其中的秘密,教師只給予解惑的方法與途徑,讓幼兒主動去探索。
第三:而在“留白課程”中,教師需要利用自身的專業(yè)水平與教學經驗審議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刪選內容的可行性與價值。
2.1.3 轉變角色——把握契機,提升審議能力。教師的課程主體地位和專業(yè)自主能力愈來愈受到應有的重視,在“留白課程”中需要教師對“留白”內容進行及時審議與探討,具備課程生成的能力,成為目前新型教師的基本要求。
(1)轉變角色自主審議。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傳授的都是先前制定的課程,是課程的教授者、執(zhí)行者,對教育效果進行驗收,實施“留白課程”就要轉變教師原有的角色,將教師變成課程的記錄者與參與者,幼兒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尊重幼兒的興趣。教師應平和有耐心、欣然地接受幼兒提出的超出預設課程的問題與想法。教師對于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審議,從而進行摘取有價值、有意義,能讓幼兒獲得持續(xù)發(fā)展的活動內容,從而進行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
(2)嘗試捕獲教育價值。在“留白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需要教師們時刻把握教育契機,掌握提問技巧和善于發(fā)現教育時機的能力,時刻捕獲問題中的教育價值。“留白課程”的內容是隨機的、自然的,但內容首先是能讓幼兒獲得進一步深度學習的內容,提出的問題具有開放性的,能激發(fā)幼兒進一步學習的欲望,有利于拓寬幼兒思路,生成有價值的活動內容。教師不再只是課程忠實的執(zhí)行者,而是在課程實施中主動探索、實踐與反思的課程創(chuàng)生者。在面對新的角色轉換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帶著強烈的“課程意識”參與到課程實施中來。
2.2 提供支架,行止自主。如何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探索其中的困惑,需要教師提供明確的實施路徑,只有給幼兒提供各種支架,才能讓留白課程順利實施,那么在實施路徑中教師應該如何提供支架,讓幼兒能夠自主探索呢?成為教師進行課程審議的關鍵點。下面將運用個“蝸牛的故事”為案例,進行闡述:
2.2.1 留有余白,鼓勵探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世界總是充滿好奇,點點滴滴都是幼兒探索的對象。
例如在尋找“春天的痕跡”的活動中,孩子帶來的一張普普通通的照片引起了幼兒無數的猜想,這是什么?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圖形?幼兒的想象是無限的?“蛇”、“水滴流下來”、“圖畫”等等,孩子們的猜想天馬行空,孩子們興趣高昂。孩子們結合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積極表述著自己的猜想,用迫切眼光等待著答案的揭曉,當帶照片的孩子告訴大家是“蝸牛”的時候,孩子們議論紛紛,馬上結合自己的以往經驗,告訴大家“我在婆種的菜地里看過了”、“蝸牛爬掉是黏黏的”……大班孩子對周圍的現象很感興趣,特別是對于小動物有憐愛之情,于是老師順著孩子的興趣開始了“蝸牛的故事”。
2.2.2 提供支架,梳理經驗。
(1)調查梳理,提出困惑。當孩子對“蝸牛的故事”進行討論時,孩子們對于“蝸牛”的認識是各種各樣的,教師積極利用春天這個季節(jié)的課程資源與家園資源,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興趣,與孩子一起設計了“蝸牛秘密知多少”的調查表,讓孩子與家長一起去調查,并運用我知道的秘密與我還想知道的秘密,梳理幼兒的原有知識經驗與想要獲得的知識內容。
(2)知識盤點,角色定位。當蝸牛來到孩子們的身邊時,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來:蝸牛的生活習慣是什么?喜歡吃什么?我們應該怎樣照顧蝸牛等等?隨著孩子們關心的話題,老師隨著感興趣的話題繼續(xù)深入,在審議內容過程中,教師首先進行經驗的梳理,從孩子的已有經驗出發(fā),探索“蝸牛招聘表——選拔飼養(yǎng)員——每周食譜”等內容開始,關于蝸牛的探索進一步深入。
(3)關注興趣,及時審議。在“蝸牛的故事”探索過程中,孩子們發(fā)現一只蝸牛居然孵出卵,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高昂起來,“蝸牛怎么一個人就生出寶寶了”、“要結婚才能生寶寶的”、“蝸牛沒有結婚過,我們幫他們結婚吧”。孩子們的興趣點一下子就到了“結婚”的事件過程中,孩子們紛紛議論結婚中的各種事項,看著孩子們的興趣點,于是我們就針對問題,進行了審議。
結合“幼兒園社會領域的關鍵經驗”中提到:作為人生儀式參與者的幼兒,身邊生活著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他們各種各種的人生儀式都成為幼兒學習社會文化的契機。為了不打擊幼兒的積極性,結合孩子的興趣點,于是孩子們?yōu)槲伵Ee辦了一個“婚禮”,這樣的形式是否適合孩子,需要教師進行審議,通過課程審議將活動進行轉型,“輕”活動,“重”品質,讓“婚禮”的組織形式,主要要建立在孩子解決問題、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2.2.3 盤點資源,推進實踐。活動中各種資源的有效挖掘,例如資源的開發(fā)、資源的利用,是促進活動開展的潤滑劑與助力;在了解“蝸牛的結構”活動中,蝸牛的獨特的結構圖引發(fā)了孩子的爭議:為什么蝸牛的肛門在貝殼旁邊?蝸牛喜歡吃什么?蝸牛喜歡住哪里?蝸牛怎么辨別雌雄?什么是雌雄同體等等,一系列具有專業(yè)化的問題迎面而來,當孩子們爭論不休時,我們的“爸爸講堂”開始了,我們邀請的家長帶著“蝸牛的秘密”與孩子們相互觀察、相互交流中了解了蝸牛的獨特之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點,只要是從孩子中自主探索而來的,就會讓活動變得更加有價值。所以,課程不是以老師為主導的,課程不是隨意開展的,它不僅需要老師去審議內容,還要挖掘資源,關注兒童的需求,才能讓“留白課程”的活動留下價值。
“留白課程”就是要“留住”兒童的需求,“留住”課程的價值,“留住”促進孩子發(fā)展的各種資源。結合《綱要》: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教師要運用有效實施途徑,通過教師恰當的“留白”,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與思考,給幼兒提供一個自主展示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有價值的“留白”,張揚了幼兒的個性,解放了幼兒的頭腦、眼睛和嘴巴,給幼兒打開了想象和創(chuàng)造之門,促進了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