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光 蘇秀貞 張慶蘭
摘? 要:基于熱敏灸治療免疫系統疾患取得顯著療效,結合《內經》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等理論,以正氣在機體防病治病中所起關鍵作用為理論基礎,分析熱敏灸與中醫學“正氣”、現代醫學免疫的關系。為今后熱敏灸在免疫性疾病方面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熱敏灸;正氣;免疫
中圖分類號:R27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4-00-03
熱敏灸是中醫灸法的一種特殊灸法,因其“扶正溫陽補虛”的作用,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慢性病、虛性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的治療中,且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而中醫治病正是講究“扶正驅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自古中醫大家都非常注重患者的一身“正氣”,認為這是防治疾病的關鍵;西醫學強調的是人體免疫,人體感受細菌病毒侵襲時,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承擔了抵御的任務。綜合以上內容可知,熱敏灸與正氣、免疫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下面將以“正氣”理論為基礎,淺析熱敏灸與中醫學“正氣”、現代醫學免疫的關系。
1? 熱敏灸療法是灸法的傳承與創新
艾灸屬于外治法,是祖國中醫學中防病治病、保命養生延年的一種簡便易行,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1]。使用易燃的艾絨等在體表經穴或患病部位進行燒灼、熏烤,借助艾燃燒的溫熱刺激,起到補益正氣、溫通血脈的作用,從而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具有“刺激在外,作用在里”的治療特點。如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2]中說:“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人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
熱敏灸療法[3]正是陳日新教授團隊基于傳統艾灸方法之上的經過30余年臨床研究創立的特殊灸法,主要用艾熱刺激,選取熱敏腧穴或熱敏部位施灸,通過特定手法激發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經氣傳導,從而達到氣至病所,并施以個體化的飽和消敏灸量,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簡單來說熱敏灸療法就是選擇熱敏點實施消敏化灸量以增強溫補正氣作用的技術[4],是傳統灸法的傳承與創新。
熱敏灸和傳統灸法相比較,多個系統評價和 Meta 分析表明熱敏灸的療效優于傳統艾灸[5-7];同時熱敏灸與傳統灸法在選穴、灸感、灸時、灸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具體內容如下所述。
1.1? 灸感更立體
灸感就是人體對艾灸的直觀感受,傳統艾灸會使人體在施灸部位產生溫熱感,患者感知到的溫熱感覺為灸感;熱敏灸要求在治療過程中激發出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微)熱遠部熱、表面不(微)熱深部熱、非熱覺等6種熱敏灸感[8] 。
1.2? 灸穴講究
灸穴是艾灸操作時的部位,熱敏點是熱敏灸的操作部位,最易讓灸熱出現感傳,增加溫灸效果;而傳統懸灸由于未認識到穴位有敏化態與靜息態之別,因此以固定的穴位為施灸的部位,因此激發經氣感傳的效率較低。
1.3? 灸量不同
灸量即每次艾灸操作作用劑量。傳統艾灸每次操作都是固定的艾灸時間;熱敏灸久量主要由艾灸強度、艾灸面積、艾灸時間3個因素組成,熱敏灸的治療特點是以個體化的熱敏灸感消失為一次完整的施灸時間,人體自己表現出來在需求量[9]。
1.4? 灸效不同
傳統艾灸臨床灸療療效的潛力未能完全發揮。熱敏灸30年的研究表明,由于熱敏灸激發經氣,氣至病所,實現古人“氣至而有效”的要求,因此熱敏灸的療效較傳統懸灸療法有大幅度提高[10]。
1.5? 熱敏灸操作和傳統灸法也有所不同
熱敏灸在選擇施灸部位時主要分兩步,首先粗定位,是我們根據相關疾病,按照常規治療經驗選定治療的大概區域。比如面癱的熱敏穴位高發部位在翳風區域等。在粗定位基礎上,進行熱敏穴位的細定位。熱敏穴位的探查手法是用回旋灸、循經往返灸、雀啄灸按順序每種操作1 min,反復重復上述手法,灸至皮膚潮紅為度,一般2~3遍即可。然后再施行溫和灸手法。在此過程中,要不斷和被施灸者的灸感變化,當出現上述6種感覺時,這時熱敏灸感的產生部位即為熱敏穴位的準確部位[11]。
2? 熱敏灸與中醫之正氣互為依賴
首先,熱敏灸具有補益正氣的功效。熱敏灸畢竟還是屬于祖國傳統醫學灸法的一種,而灸法本身具有溫補正氣、驅寒除濕等作用[12]。像明代龔居中《紅爐點雪》有云:“火有拔山之力,灸能起死回生,若病欲除其根,則一灸勝于藥力多矣……。”,《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亦載:“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這些文獻都詳細闡述并肯定了艾灸補益正氣的功效。熱敏灸又是傳統艾灸的一種升華,利用其特殊的熱敏化現象,更容易引導灸感“氣至病所”,艾灸施術的部位更加準確,使艾灸溫煦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化,出現“小刺激大反應”的治療效果,如陳日新教授所說:“重視熱敏灸感是提高療效的關鍵”[8]。可見,當人體因正氣虧虛而引發一系列不適或疾患時;或人體染疾,正氣消耗過度時,熱敏灸療法可以最大限度補益患者正氣,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促進身體機能恢復,縮短病程,減輕疾患痛苦。
另一方面,熱敏灸感被激發的主要因素就是正氣充盈與否。熱敏灸操作時出現人體循經感傳現象即被稱作熱敏灸感,是熱敏灸效應的關鍵因素,即所謂“灸之要,氣至而有效”。而人體正氣不足,就是人體自我修復能力的欠缺,內動力不足,患者內源性調節機制很難被調動;同時人體正氣不足,御寒能力減弱,寒濕等病邪,可乘虛侵入人體,造成經絡不暢通,從而影響熱敏灸感傳很難被激發,那么最后的治療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可見人體正氣為熱敏灸之母,熱敏灸感的產生主要依靠人體正氣的力量激發;熱敏灸為人體正氣之帥,人體因病致虛,或者正氣虧虛而導致的疾患需要治療時,熱敏灸療法是最佳的治療手段。
3? 熱敏灸在治療免疫性疾病中效果顯著
現代研究證明[13],灸法可雙向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減輕血管周圍滲出,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或消除炎性反應。就近幾年的文獻報道來看,熱敏灸應用于免疫異常疾病,均取得了確切療效。就臨床Meta分析及系統評價來看,熱敏灸針對炎癥和神經病理性疼痛療效顯著,比如治療免疫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和免疫相關性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征、慢性盆腔炎等);熱敏灸可明顯緩解慢性炎性疾病(膝骨性關節炎、鼻炎等)和疼痛性疾病(頸肩腰腿痛、肌筋膜疼痛、原發性痛經等)[14-16]。目前隨著中醫特色療法被廣泛認可,有關熱敏灸調整免疫之功能在治病防病中作用日益突出,實驗研究也日益增多[17]。
4? 正氣與免疫關系
正氣為真氣、元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極精微物質,為人體生命之本。與邪氣相對而言,具有維持正常生命活動,抵御外邪,防病保健,恢復健康的功能。而現代醫學“免疫理論”源于人們對機體抵抗微生物感染的機理研究,醫學免疫分非特異性免疫與后天獲得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先天稟賦的強弱關系到人體非特異性免疫程度,后天調養的好壞與特異性免疫的補充密切相關。正氣與免疫在生理、病理上均存在明顯的相似性。
4.1? 在生理功能上相似
中醫致病無論外感與內傷,人正氣充盛就能有效地保衛機體、防御外邪,《黃帝內經》中明確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不足是機體發病的內部因素。現代醫學認為,免疫功能是防衛能力,是人體免疫識別“自我”和“非己”成分,破壞、排斥抗原物質(如細菌、病毒等),或者人體的損傷細胞、腫瘤細胞,抵抗防治微生物或寄生蟲感染,維持人體健康狀態[18]。
4.2? 在病理上理論相似
中醫學認為:先天不足,正氣衰少,體質弱,則無以抗邪,是人體長病的基礎。正如《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說:“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從免疫方面看,與現代醫學某些免疫缺陷類似。現代醫學認為,許多疾病的發生與免疫缺陷密切相關,如臨床上以各部位感染,尤其以反復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為主要表現,及伴發慢性肺部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值性疾病、惡性腫瘤等[19]。
綜上所述,熱敏灸可激發機體相關免疫機制達到機體自身穩定、內外環境平衡協調目的,而機體作用機制有待進步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日新.熱敏灸—灸療學的傳承與創新[J].中國針灸,2018,38(8):890.
[2]王玲玲.艾灸的特點及溫通效應[J].中國針灸,2011,31(10):865-868.
[3]陳日新,陳明人,康明非.熱敏灸實用讀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13.
[4]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的臨床應用[J].中國針灸,2007,27(3):199-202.
[5]張陽,周美啟,唐巍,等.熱敏灸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J].世界針灸雜志,2016,26(4):41-49.
[6]黃超原,盧洋,孫術寧,等.熱敏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與安全性的Meta分析[J].針刺研究,2016,41(3):255-264.
[7]于雋,熊俊.熱敏灸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2(1):60-66.
[8]陳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氣至而有效[J].中國針灸,2008,28(1):44-46.
[9]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熱敏灸專業委員會.熱敏灸技術操作規范[J].世界中醫藥,2017,12(8):1959-1964.
[10]王玲玲.艾灸的特點及溫通效應[J].中國針灸,2011,31(10):865-868.
[11]余曙光,徐斌.實驗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93-94.
[12]劉福水,金玉立,周凡媛,等.熱敏灸治療痛癥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8,10(30):125-133.
[13]周梅,黃仙保,陳日新.熱敏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系統評價/Meta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8,45(4):818-822.
[14]董文華,李小麗,李俊雄,等.熱敏灸治療過敏性鼻炎有效性的系統評價及Meta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19,19(4):422-425.
[15]蘇利強,吳麗珺,張瑋.熱敏灸對人體免疫失衡影響的實驗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9(2):204-208.
[16]史知洪.淺談祖國醫學中正氣與現代免疫學的聯系[J].新中醫,1988,9:3-5.
[17]張雪峰.中醫“正氣”與現代“免疫”關聯之淺見[J].江蘇衛生保健,2004,3:47-48.
[18]章秀,蔡后榮,趙婷婷,等.成人普通變異型免疫缺陷病2例并文獻復習[J].臨床肺科雜志,2019,24(5):960-963.
[19]于杰,孫忠人,李洪玲,等.對針刺與中醫“正氣”及現代免疫學的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28):77-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