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霞


摘? 要:目的? 探討雙心護理在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2020年5月~2021年4月新泰市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冠心病伴抑郁患者102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1例)行常規護理,研究組(51例)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雙心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以及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情況。結果? 干預后,研究組LVEF較對照組高(P<0.05),LVESD、LVEDD及HAMD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結論? 雙心護理在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與抑郁癥狀,適于臨床。
關鍵詞:雙心護理;冠心病;抑郁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4-00-02
冠心病是危及人們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常見病,多見于中老年群體,此類群體機體協調適應力差,器官功能減退,治療效果往往不夠理想,加之冠心病病程長,進一步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甚至使其產生抑郁、焦慮等心理障礙,繼而影響預后效果[1]。有研究發現,不良心理狀況能夠干擾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降低遵醫行為,降低疾病的治療效果與預后康復質量[2]。因此,探尋有效的護理措施改善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身心狀態十分必要。雙心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該模式通過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實施雙重護理,以期保證其康復質量。本研究選擇2020年5月~2021年4月新泰市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102例冠心病伴抑郁癥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雙心護理在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5月~2021年4月新泰市人民醫院心內科收治的冠心病伴抑郁患者102例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51例。對照組中男性29例,女性22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2.48±4.85)歲;冠心病病程2~16年,平均病程(8.52±2.46)年。研究組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2.50±4.64)歲;冠心病病程2~16年,平均病程(8.49±2.50)年。兩組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穩定性冠心病基層診療指南》(2020年)[3]中對冠心病的診斷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4]中對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溝通與認知力,且同意配合本次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其他心血管疾病;有自殺傾向;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或腦器質性疾病;惡性腫瘤。
1.3? 方法
兩組均采取常規強心利尿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等冠心病治療藥物,以及抗抑郁類藥物治療。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包括:遵醫囑指導患者合理用藥;注意觀察病情;合理膳食,預防便秘;以集體宣教方式向患者進行疾病知識指導等。
在對照組基礎上,研究組應用雙心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疾病治療相關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說明藥物治療的目的,以及正確的用藥劑量、方法、時間等,耐心解釋患者對于藥物治療存在的疑問。同時,鼓勵患者主動表述治療期間出現的不適癥狀,護理人員也應加強用藥期間的病情觀察,并做好應急處置準備。②認知與行為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與認知能力,對其進行個體化健康宣教,其中疾病知識宣教包括疾病發生、進展、分級、治療、預后等知識。生活習慣宣教則根據患者飲食與生活習慣進行指導,重點說明疾病誘發因素與規避方法、健康的作息時間與生活方式等,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③心理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反應,護理人員通過傾聽、疏導、安撫、解釋、鼓勵、啟發等方法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同時,根據患者的情緒問題開展動機訪談,鼓勵其主動表達內心的想法,正視疾病,建立起對疾病治療的信心。④運動療法: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為其制訂運動計劃,例如心功能較好者可適當進行散步、上下樓梯等活動,注意以循序漸進為原則;臥床患者則注意翻身變換體位、咳嗽排痰,適當進行呼吸訓練。⑤家庭支持: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并給予患者更多的陪伴與照護。同時,家屬與患者之間通過加強溝通、回憶開心往事等方式,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以下指標。①心功能:采用超聲心動圖對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進行檢測。②抑郁情況:采用24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進行評價,滿分78分,量表分值越高說明抑郁癥狀越重。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前后兩組心功能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各項心功能指標無差異性(P>0.05);干預后,研究組LVEF較對照組高(P<0.05),LVESD和LVEDD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兩組HAMD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HAMD評分對比無差異性(P>0.05);干預后,研究組HAMD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冠心病的發生率也隨之攀升,現已成為常見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5]。由于冠心病病程長、病情易反復,致使許多患者備受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折磨,極易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況。有調查發現,冠心病患者抑郁癥的發生率約為健康人群的3倍,不僅增加了治療難度,還給其生存質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6]。目前,亟需通過有效的護理方法改善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身心狀態,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
雙心護理是基于“雙心醫學” 的新型護理模式,其在積極應對患者心臟病理癥狀的同時,對其產生的不良心理狀況給予有效的處理,以期達到“雙心康復”的目的[7]。有研究發現,多數冠心病患者缺少對治療藥物的了解與認知,繼而因緊張與疑慮而加重不良心理問題[8]。疾病治療相關護理重點向患者講解藥物治療的目的與方法,并密切觀察不良反應,有效消除患者的顧慮,提高用藥依從性與安全性[9];認知與行為護理采用個體化宣教方式向患者進行疾病與生活習慣指導,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規避疾病誘發因素;心理護理以溝通與動機訪談的方式加強護患之間的互動,及時了解與糾正患者的不良情緒,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10];運動療法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設計運動方案,以便增強機體抵抗力,緩解不良心理狀態;家庭支持則為患者建立起多角度的身心支持體系,使其以積極的狀態配合治療。本研究顯示,干預后研究組LVEF較對照組高(P<0.05),LVESD、LVEDD及HAMD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結果提示,雙心護理改變了傳統護理模式,從患者心理與生理雙方面著手,進一步促進了心功能康復,并減少抑郁所致的不良影響,保障預后效果。
總之,雙心護理在冠心病伴抑郁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能夠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與抑郁癥狀,適于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付小霞.雙心護理對冠心病PCI術后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及血清Hs-CRP、 IL-18水平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16):2569-2572.
[2]侯春艷,譚娟,張文江,等.雙心護理結合撳針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心理痛苦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7):185-188.
[3]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穩定性冠心病基層診療指南(2020年)[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1,20(3):265-273.
[4]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10.
[5]李玉東.雙心護理聯合放松訓練對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心理應激、睡眠質量和意外事件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2):102-106.
[6]劉媛媛,段詠梅,卡麗畢努爾·力提甫,等."雙心醫學"模式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伴抑郁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20,43(7):985-988,992.
[7]韓雷.雙心護理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2):77-79.
[8]劉霞,宋碩,楊國平.基于雙心醫學模式的護理干預在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20):42-44.
[9]陸赟,張娟,沈潔,等.雙心醫學模式對老年冠心病病人的臨床療效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學,2019,33(11):1139-1141.
[10]瞿廣素,羅維.“雙心”護理對冠心病PCI術后合并抑郁癥的影響[J].心理月刊,2019,14(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