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玲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在小學時期,對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及時養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的課程,該課程能夠促進學生規則意識的形成。本文針對現階段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合作學習中缺乏規則意識的問題,針對性提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規則意識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道德與法治;合作學習;規則意識;培養措施
在小學階段,學生心智正在發育,他們的可塑性很高,道德與法治這一門學科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優良的道德品質及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隨著課改的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教師在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而合作學習教學方法可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被廣泛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然而小學生因年齡原因,缺乏一定的規則意識,致使在合作學習中實踐效果還有待提高。本文從培養小學生規則意識出發,探討如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合作學習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合作學習中規則意識重要性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合作學習中,培養小學生建立規則意識,可以有效促進小學生個性化發展,提升小學生綜合素養,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一般來講,小學生常見違規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小學生因年齡比較小,活潑好動,沒有自控能力,學習以及生活中不想受到拘束,表現得比較隨意。二是當前大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從小被嬌慣,不能很好地規范自己的言行,容易出現較多的違規行為。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尤其是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重點引導和培養學生建立規則意識,自覺遵守學校、班級以及合作小組的相關規定,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合作學習中規則意識培養的問題
小學階段的學生需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需要學生有良好的規則意識。在我們的學校,經常會看到有的小學生缺乏規則意識,出現了一些違規現象,如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下課在走廊大聲喧嘩等,這些違規現象背后都是因為他們缺乏規則意識,所以,如果我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合作學習過程中,能夠引導小學生建立規則意識,這對促進課堂學習很有幫助。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合作學習實踐過程中,小學生頻繁出現違規現象:一是學生出現了對一些規則的錯誤認知,認為規則即為約束等思想,出現了不愿意遵守規則的現象;二是小學生缺乏發現規則的能力,不善于從身邊的學習與生活中發現和體驗規則;三是小學生因年齡原因,自我控制能力,致使出現了一些不能按照規則行事的行為。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合作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因缺乏規則意識,不遵守規則,會經常出現各種違規現象。例如,有的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有的學生不按照小組約定的規則完成學習任務等,致使不能按要求完成合作學習目標,最終制約道德與法治課堂合作學習效果。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合作學習中規則意識培養策略
基于多年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合作學習中規則意識的培養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激發小學生規則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在課程變革的基礎上,重視規則意識的養成在課堂上的價值,結合《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不斷更新自身對課程的認識,通過改變教學方法來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合作學習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都有不同的作用,它以小組為學習單位,每個小組成員有詳細的分工,在成員共同合作的前提下完成目標,成員們得到共同進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合作學習中,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更為重要,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合作學習教學中,首要任務就是激發學生的規則意識。一方面,教師要清楚地知道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自己扮演著指引的角色,鼓勵和指導課堂上合作探索的規則,充分調動小學生規則意識里的已有經驗,通過有趣的課堂教學和有序的合作學習,讓學生有序地接受規則意識的熏陶。另一方面,教師通過靈活應用課本內容,對小學生開展規則意識教育,激發學生的規則意識。例如,《過好我們的課余生活》是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一課《自主選擇課余生活》的第三個學習活動的主題,在“課余生活要注意安全、守規則”這一個環節,學生紛紛提出在課余生活中遵守規則,比如不亂扔垃圾,不插隊等,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為什么在課余生活中要遵守這些規則,不遵守可能帶來什么后果,教師要引導合作小組的組長做好分工,確定好發言的順序和規則,讓學生在遵守發言規則的過程中體驗規則帶來的力量,在討論規則的過程中感受規則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對遵守規則的重要性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其規則意識的形成會更有幫助。
2. 結合生活實際,發現規則
為了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在小學階段讓小學生建立良好的規則意識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焦點話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我們的課本,并認真思考課本與生活的關聯,而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不同的,對規則意識的認識也是不同的。通過合作學習,結合小學生學習及生活的表現,掌握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并通過合作討論引導學生在觀察生活中發現規則,建立個人的規則意識。
例如,在《公共場所拒絕危險》教學中,教師在認真學習教材與觀察生活的基礎上,可以事先給學生布置公共安全標志的預習作業,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將公共場所看見的一些安全標志畫下來,在課堂統一進行展示,看哪個小組收集的多且全,即為獲勝。通過這種形式,既可以鼓勵學生去觀察生活,同時還激發了學生合作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索生活的同時,加深對規則意識的認知。教師也可以通過給學生播放一些不遵守規則造成的危險事故,讓學生認識到遵守公共安全規則的重要性,這種通過教材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形式,讓小學生認識到規則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意義,強化小學生的規則意識。
3.開展家校共育活動,建立規則意識
小學階段是規則意識建立的重要時期,而規則意識的培養同樣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過家長的榜樣力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然后將相關知識延伸到實踐活動中。其次,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還可以結合教材案例開展一些課外實踐活動,通過活動拓展,讓學生親身來體驗什么是規則,通過各種規則主體的教學及課外拓展活動,讓學生認識到規則的重要性,最終踐行規則。
例如,在《綠色小衛士》教學中,這部分教學內容適合社會參與型教學,主要培養小學生規則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意識,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通過競賽、游戲等課外拓展活動,讓小學生認識到資源的珍貴,了解到紙張的用處,感受到空氣質量對生命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建立綠色生活意識和行為準則。通過為了建立學生的綠色環保規則意思,教師也可以聯合家長,鼓勵學生和家長進行戶外活動、旅游等,在戶外活動中踐行規則、文明游玩。通過這種課內與課外結合的形式,將理論知識轉變成行為規則,加深學生對綠色環保的理解和認知,踐行環保相關規則。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課程,在學生成長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認識到該學科的重要意義,在合作學習中,科學建立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分工和合作,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激發小學生建立規則意識,引導小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觀念,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燕云.學生合作評價研究——以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例[J].教育,2020(18):51.
[2]劉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策略[J].小學時代,2020(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