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德性自覺;德性場境;課程育人;品格涵育范式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75-0031-02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指導中心主任。
走進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以下簡稱“省丹中”),大門左邊“萬里澄澈”四個大字映入眼簾,“澄澈”是一種精神、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德性自覺。省丹中充分挖掘“千年學宮,百年丹中”的歷史文化資源,秉承“厚德、明理、篤行”的校訓,把“大成教育”作為辦學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學校要求青年學生身體力行、自我省察、自我修為,以適切的、個性化的發展,實現“大德有成”,成為“誠樸澄澈、謙遜堅韌、自律擔當”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以“陽明心學”的當代研究為核心,梳理出“觀照、磨礪、匯聚”的“鏡”之德性成長理路,具體表現為:明鏡可觀照,觀照內心以明理,抱樸守拙使“澄澈”,形成“觀照—心鏡—誠樸澄澈(指向樸)”;明鏡需擦拭,擦拭、磨礪至“堅韌”,形成“磨礪—拭鏡—謙遜堅韌(指向韌)”;明鏡為匯聚,亮出自我,照亮別人,擔當社會“責任”,形成“匯聚—亮鏡—自律擔當(指向責)”。
一、觀鏡:大成有識
省丹中著力設計“德性場境”,讓青年人沉浸其中、澄澈自我。一是校內場景建設,如“責任擔當”主題廣場區,圍繞愛國、理想、責任擔當等主題,彰顯“責任擔當”及“大成文化”的育人理念。二是校內的專題沉浸式設計,如“誠樸澄澈”主題景觀區、“謙遜堅韌”主題教學區、“自主自律”主題生活區等。三是校外基地以課程融入進行共建共享。學校以德育內容為主線,形成法治教育鏈、環保教育鏈、健康教育鏈、交通體驗鏈和生活體驗鏈等;以地區資源為主導,形成和諧鄉村鏈、名勝古跡鏈、特色農產鏈、工業經濟鏈。此外,還有以鎮江市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為主角的社會實踐基地鏈,以丹陽市總前委舊址等為主角的愛國主義基地鏈,以丹陽市規劃展覽館等為主角的生命科普基地鏈。
二、磨鏡:大成力行
省丹中在“磨鏡”上用力,強調道德實踐和道德內化,立體化構建思政課研習、學科課程滲透、德育課程設計和家校共育協同等“磨鏡”板塊。
一是在思政課程研習中磨礪思想。學校思政課圍繞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活動型學科教學設計。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社會爭議性話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在解決問題或生成新的問題中涵養學生品格。二是學科教學中融合科學與人文教育。學校通過舉辦各類藝術節,聚焦“誠樸澄澈、謙遜堅韌、自律擔當”的品格涵養。三是德育課程涵養品格。學校開發“多學科”“主題鏈”“融合式”選擇性必修課程,設計主題化、生活化、序列化且“知行合一”的選修課程,在課程中融入愛國愛鄉的人文情懷教育、文明尚雅的生活方式教育、敢于擔當的公民意識教育、樂觀向上的個性品質教育、自我和諧的身心言行教育。四是構建明鏡體悟的家校共育體系。學校通過家校共育活動,在家庭、學校、社會互相融合的場域中,提升家長的育人水平,聚焦“誠樸澄澈、謙遜堅韌、自律擔當”,共同培養誠樸堅韌有擔當的大成青年。
三、明鏡:大成自覺
省丹中以“鏡”為核心,形成“識鏡—磨鏡—明鏡”(道德認知—情意內生—行為自覺)的品格涵育流程,破解了當下青年人道德成長中的部分難題。
一是破解“德目與德性分離”,使青年人的德性涵養成為自覺。所謂“德目”是指“把經過篩選過的道德觀念、道德規范,如誠實、守信、勤勞、節約等,開列條目,逐步加以講解和訓練”,它主張傳授規范,使學生遵守規范,教學方式上以灌輸為主。德性,語出《禮記·中庸》,德性修養在儒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是個人德性修養的重要途徑。與德目相比,德性更重視學生自身對于道德的“誠”的態度,以及將德性轉換為德行的執行力。省丹中以“鏡”做比喻,將修養德性比成“磨鏡”,化用“陽明心學”,將道德主體自身的覺悟、思考以及自律作為道德實踐的基礎。
二是化解德育實踐僵化的問題。當下德育實踐存在“一刀切”的傾向,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使得青年人很難認同和理解。省丹中針對15~18歲這個群體的特質,以“學生的外在行為、內在動機,以及影響其動機的價值觀念、人生觀念、世界觀念”作為德育實施的標準,在德育實踐中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的個別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以“識鏡”的方式、以“磨鏡”的實踐、以“明鏡”的個體自覺,成就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三是破解“身心行”一體的難題。省丹中化用“陽明心學”、活用“良知學說”,重拾“良知”學,突破現代個體生命發展的迷障。“良知”學說主要指向心體的生命自覺,這種生命自覺的發展,是以“人之心”為出發點,呈現“心體(本然良知)—物(踐履)—心體(自覺之知)”的發展進路,省丹中將其構建為“識鏡—磨鏡—明鏡”的實踐理路。從這一進路可看出,一個人安頓好、實現好自身的心體,就能更好地立足于所生存的世界,即使這個環境充滿著功利化、物質化,只要自身的良知顯現,便不會選擇逃離和逃避,而是更好地投入其中。“躬身入局”表現出的是一種責任擔當,是對“身心行”發展完滿性的自覺追求。
“古之學者為己”,省丹中為新時代青年設計的“為己大成”“為己達用”,是致敬先賢、力行先鋒的時代表達,是德性自覺的自主實踐,是堅守生命擔當、磨礪理想信念的扎根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