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敏
【摘要】“互聯網+”思維運用于學校精準資助的過程中,提供精準資助范圍不斷擴大,使資助力度精準有效,實現資助精準功能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對加強“互聯網+”思維應用于學校精準資助過程進行研究,能有效地解決當前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所面臨的困難,進一步把握精準資助的相關規律,同時,有利于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工作,從而更好地實現教育公平。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精準資助
隨著“互聯網+”思維在當下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的人們工作生活。它是注重互動、連接然后利用大數據,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從而保證工作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互聯網+”思維運用于學校資助過程中,努力實現對象精準、資助標準精準、資金發放精準,從而推動教育公平。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普及,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加深,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教育水平差距在不斷縮小,現行高考加分政策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推動高考加分政策改革,有利于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促進各民族一律平等,促進各民族團結統一,共同推進國家的經濟建設。
一、“互聯網+思維”的概念界定和特征描述
互聯網思維,即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方式,通過海量數據的收集、整理與分析,來判斷需求性。
互聯網+代表著現代新的社會形態,在當今社會只有把互聯網+思想融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才能提高社會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的進度=步。我們常說的互聯網+,也不是簡單地將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相結合,而是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將新的知識表達出來,形成一種新的形態。
互聯網+思維可以通過新的知識表現新的形態,在校園資助工作中涵蓋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新生入學資助、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能達到非常理想的效果,提升創新力和效率,形成更廣資助工作發展新形態。
它具有主要特征跨界融合、尊重人性、重塑結構、創新驅動、開放生態、連接一切等特點。
二、精準資助對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精準資助對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克服經濟和心理壓力,正確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目標和理想具有一定影響。2016年兩會期間,指出首先是完善資助體系,其次是拓展資助育人,最后是融入“立德樹人”,處于資助工作提出的新的指示即方向。
“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為兌現這一承諾,蘇州職業大學建立了有效的資助體系,要求廣大師生認真學習相關的資助政策,高度重視,在資助工作中確保精準資助,即資助對象認定精準、資助標準精準、資助資金發放精準;提高了資助工作能力,更有利于把學生資助工作做得更實、更細、更完善。成效上要確保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努力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安心入學、無憂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實施精準資助。“政策上來說,已經實現全覆蓋了,現在關鍵是提高精準化水平,提高精準度。”要做到項目上的安排精準、措施到生精準、資金上使用的精準、措技術上方法精準、對象的認定精準。
三、闡述“互聯網+思維”對精準資助的新途徑
借助手機app、微博、微信等方式,運用“互聯網+思維”在精準資助工作過程中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全面分析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微博、微信等“互聯網+”技術給大學生資助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互聯網+”技術背景下開展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基本對策。
建立QQ聯系群,使用微博及微信宣傳平臺,通過鼓勵宣傳學生的資助相關信息,支持提高對微信、QQ等新媒體平臺的運用技能,運用于實際的宣傳工作中,既加強了新媒體對高校資助工作的需求,同時也能節約一定的人力物力。
新媒體的宣傳與維護在運用過程中必須做到嚴把質量關、思想關。要老老實實的認真仔細的做好信息庫中困難學生的核實工作。新學期開學后,通過多部門的信息共享摸清底數,確保就學信息庫中特殊困難學生信息完整。
學生的成才離不開老師的培養及教育,要教會學生帶著責任去學習,這里的責任首先要對自己負責任,對自己當下負責任,對自己未來負責任,現在的高職學生對學習自主意識非常差,如果從專業角度去培養興趣愛好顯然不會明顯奏效,因此要從自己人生的角度教會他如何去把握當下,創造未來;其次還要對家庭負責任,父母把兒女養大成人所付出的艱辛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作為兒女要為父母家庭分擔,從這個層面去教育引導學生,同時通過實踐去真實感悟;最后還要對社會和國家負責任,培養學生社會情懷和國家情懷,做一名對社會和國家有貢獻的有志少年,不斷加強對社會和國家大事小情的了解和關注,以此不斷升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懷。
四、實現對象精準、資助標準精準、資金發放精準
探究在高校資助教育工作中,運用“互聯網+思維”努力實現對象精準、資助標準精準、資金發放精準。
對于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堅持摘帽后“四不摘”。運用“互聯網+”思維探討創新資助育人精準工作的模式實現對象精準、資金發放精準。
堅持資助育人相結合,所謂的對象精準主要有三個指標:一是合理性標準;二是科學定規模;三是民主定對象。資助標準及發放金精準是指是按時按規定發放國家資助金。
對加強“互聯網+”思維應用于學校精準資助過程進行研究,能有效地解決當前高校大學生資助工作所面臨的困難,進一步把握精準資助的相關規律,要將堅持資助與育人相結合的原則,即“一個核心”、“兩項能力”和“三項教育”作為基本任務。倡導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資助,提出了教育型資助的理念,將扶貧與扶志相結合,經濟資助與心理資助并重,通過獎勵與資助激發學生的感恩意識與追求卓越的精髓。
參考文獻:
[1]羅希,李瑞軍.新媒體環境下“90后”大學生恩想政治教育對策分析[[J].國輕工教育,2011,8(6).30-31.
[2]董安康,韓運華.新時期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思考和探索[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4(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