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恒 張振明
(北京林業大學體育教學部 北京 100083)
作為集體對抗性項目及三大球之一的排球,深受 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在體育競賽中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中國女排是全國人民的驕傲,不僅僅是因為女排姑娘憑著精湛的球技在體育競賽,特別是世界級的體育競賽中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更重要的是女排姑娘在賽場上所表現出來的敢于斗爭、不屈不撓、精誠合作、頑強拼搏、勇于奉獻、勇攀高峰,特別是在緊要關頭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深深地鼓舞和振奮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雖然中國女排的隊員不斷更換,但是“女排精神”卻一直在傳承,從未中斷。事實上,“女排精神”的影響已經超越了競技體育領域。近年來,“女排精神”被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教師引入學校體育領域,成為體育思政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提高學生的排球學習興趣和運動技能,以及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堅毅品格、團隊精神、奉獻精神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女排精神”的誕生,與中國女子排球隊的成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951年,北京舉辦了第一次全國性的籃球和排球比賽,并選拔了一批排球隊員,為中國女子排球隊的成立奠定了重要基礎。1954年,中國女子排球隊正式成立,并于當年加入了國際排聯。之后,排球運動在中國逐漸起步[1]。1965年,為了推動中國排球運動的發展,周恩來總理及中國排球協會邀請日本女排主教練大松博文來中國指導女排訓練活動。他不僅為中國女排制定了嚴格的訓練要求和恰當的訓練方法,還重視培養中國女排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勇于堅持的精神。1976年,袁偉民成為中國女排主教練,并帶領女排姑娘在1979年亞洲女排錦標賽中獲得冠軍。1981年,作為亞洲女排錦標賽冠軍的中國女排出征第三屆世界排球賽,獲得了中國三大球項目的第一個世界冠軍,舉國上下一片歡呼。同年,有人提出了“女排精神”,特指中國女子排球隊員為了祖國的榮譽及自己的信仰,在訓練和比賽中所體現出的堅持不懈、奮發圖強、勇攀高峰的精神。自此以后,“女排精神”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肯定與認可,中國女排姑娘也在這一精神的鼓舞下取得了眾多輝煌的成績[2]。自1981—1986年,中國女排在袁偉民的指導下迅速成長,先后獲得了5個世界女子排球冠軍。這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不斷進步,而且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中國人也可以在賽場上戰勝外國人,站到世界冠軍的舞臺。中國女排奪的五連冠及“女排精神”為中國國人帶來的精神震撼和影響是極為深刻和深遠的,而且這一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體育競賽領域。因此,這一時代的國家領導人及各類媒體都高度重視“女排精神”,希望借此來調動社會各個行業的積極性,共創更加美好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自1986年之后,隨著孫晉芳、郎平等一大批優秀女排隊員的退役,中國女排的狀態開始下滑,在世界排球比賽中的成績越來越不理想。但是,中國女排隊員并沒有氣餒,她們仍日復一日地刻苦訓練,渴望再塑昔日的輝煌。與此同時,作為“女排精神”傳承人之一的郎平,在執掌中國女排之后,不僅將“老女排精神”帶入對新隊員的培養與訓練中,而且引入了伴隨著世界進步和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新女排精神”,即艱苦奮斗、團結協作、永不言棄、自強不息、勇于創新、包容和諧等。在此影響下,中國女排憑借不怕吃苦、不畏失敗、奮勇拼搏的精神,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重登世界女排冠軍的“寶座”。伴隨著中國女排重登世界女排冠軍的“寶座”,“女排精神”也重新呈現在國人眼前,繼續傳承與發展,在各個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為祖國的榮譽發展而不斷努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人們的精神水平并沒有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發展,呈現出了不對稱增長的態勢。也就是說,人們在物質欲望不斷膨脹的同時,失去了對精神文明的享受。這不僅導致社會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自私自利、不道德行為,還導致極端個人主義的擴散及道德觀念的弱化等[3]。以競技體育為例,為了獲得更好的成績,有部分人曾迷失過方向,出現了興奮劑、假球、黑哨等不道德行為。這不僅損害了中國的形象,也表明一部分人缺乏愛國敬業精神。學生若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與生活,其未來的人生必將是暗淡的,沒有前途的。而在排球思政課程教學中融入“女排精神”這一教學內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拼搏精神,使學生更加公平、公正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之中,還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和愛國精神,使其切實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偉大體育精神。
一個人的個性品質不僅會影響到其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而且會影響到其未來的發展道路。因此,良好的個性品質對于一個人的發展極為重要[4]。“女排精神”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能夠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隊精神。此外,時刻保持責任意識和團隊意識是極為重要的,產生于集體對抗性項目中的“女排精神”,很好地闡釋了責任意識和團隊意識的重要性。因此,學生通過學習“女排精神”,能夠逐漸形成良好的大局思想和集體精神,不會因自己的私利而損害團隊的利益。
將“女排精神”融入排球思政課程中,并確保其能夠取得良好的成效,選擇恰當的融入方法與途徑是十分重要的。當前,在排球思政課程中融入“女排精神”的方法和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和解惑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榜樣[5]。教師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必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形成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而“女排精神”可以說是對這一基本內容的生動演繹。從這一角度來看,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可以有效地將“女排精神”與排球思政課程融合在一起,并確保兩者能夠取得最大的效益,即讓學生在深刻領會“女排精神”的同時,積極地踐行這一精神,并在這一精神的踐行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與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女排比賽錄像是“女排精神”最為直觀的體現,因此,讓學生觀看女排比賽錄像,對學生理解和掌握“女排精神”十分有幫助[6]。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看到女排姑娘之間的團隊意識和有效配合,也能夠看到女排姑娘在比賽中的堅強毅力和勇于克服困難、戰勝對手的勇氣,以及不到最后一刻決不放棄的精神。在不知不覺間,學生便能深刻地理解并傳承“女排精神”,并形成自身良好的個性品質與道德品質等,有利于實現排球思政課程的目的。
“女排精神”不論在其產生的時代,還是在當代和未來,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傳承與發揚“女排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在這一過程中,將“女排精神”與排球思政課相結合是十分有效的途徑,其不僅能促進學校排球教學的有效開展,而且能使學生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女排精神”的同時,切實將“女排精神”傳承下去,從而有效推動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