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娜 張增光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教學部
目標定向理論是指以內隱能力理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一種學習動機理論。即在實際過程中,持有不同能力增長趨勢觀點的個體會根據不同觀點的引導,形成不同的操作行為,進而制定對應的衡量目標,輔助自己走向成功。以能力增長觀與能力實力觀為例。前者認為能力會隨著學習的進行而提升,因此會制定與之對應的學習目標、自我標準。后者則認為能力并不會隨著學習而發生改變,因此會制定表現目標與他人標準,以突出自我表現為基準。
目標定向理論在籃球訓練中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目標定向理論的設置符合當下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其二是能夠通過目標定向理論的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活動本身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逐步進行適應性改革,以期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弊端,融入創新體系,促使教育教學事業不斷發展。以籃球訓練為例,在過去籃球訓練活動中,主要以教師演示,學生模擬兩個步驟交替進行。對于學生而言,如果對于技術動作的印象不深刻,模擬就會有所欠缺,長期的訓練內容就會走向錯誤的方向,因此訓練成效相對較低,學生的進步空間與速度都會受到限制。而通過目標定向理論,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制定對應的學習目標,并逐步實現目標制定新的目標,階梯式取得進步,另一方面,教師不再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能夠自主開展學習,因此教學成效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訓練活動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是不斷的重復、糾正、強化訓練的循環過程,因此,如果學生缺乏一定的學習興趣,很容易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消極怠慢的抵觸式學習行為,不利于學生的成長。而通過目標定向理論,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興趣訓練,學生在自我目標的設立當中,對于籃球本身非常感興趣的學生,提高自己的目標與學習難度,獲得進一步的成長,而對于籃球不太感興趣的學生,則會基于自身情況,降低預期目標,從而更加享受籃球訓練的過程。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從三個方面來實現對于目標定向理論的應用。首先是設計合理的目標定向,其次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最后是做出客觀的教學評價。
學生之間是存在客觀差異性的,不同學生對于籃球的喜好、運動的需求與自身素質均不相同,因此,在制定目標定向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喜好,調整目標定向,使其更加適合學生本身,促使學生能夠在籃球訓練中逐步實現自我滿足。具體到實際中,如有的學生自身能力強,對于籃球也比較喜歡,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為其設計相對難度水平較高的目標定向,學生在實際的籃球訓練過程中,就能夠根據目標定向,展示自身實力,獲取學習成就感,進一步自主開展深入學習[1]。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差,或對于籃球并不感興趣的學生來說,難度降低,任務簡單化,更加適合學生,這部分學生也能夠輕松的完成任務,從而獲取一定的學習成就感,延續學生的學習熱情。
此外,目標定向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學生的情況不斷做出調整,逐步調高或降低難度來適應學生自身的情況,以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教學方式上,教師也要做出調整。首先,教師要強化實際教學過程當中,與學生的互動,通過互動,一方面能夠較好的幫助學生完成技術性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通過互動,學生實際情況能夠較好的反饋給教師,教師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生,為學生制定切實的定項目標。其次,教師要落實小組式教學行為,落實小組式教學行為的原因有二,其一在于籃球訓練本身就不是個體運動,是團隊運動,因此教師要通過小組式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組建團隊,培養感情;其二,小組式學習方式,能夠進一步反饋真實的學習信息,除了教師的觀察外,小組成員也能夠進行信息反饋,優化了反饋信息的真實性[2]。
教學評價活動的開展是延續學生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幫助教師反思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指導教師優化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基于何種角度開展教學評價,教師都要注重客觀性,不能主觀臆斷,依靠個人觀點評價,致使評價失衡,打擊學生學習信心。
綜上所述,教學改革背景下,教師都圍繞自身的教學課堂展開了教學實踐探索,對于體育課堂而言,目標定向理論的應用顯然能夠較好的促進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形成高效課堂,但具體如何開展,還要以學情為基礎形成個性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