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偉
(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學,河北保定 071000)
名師工作室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在《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基礎上,重點探索深度教育教學研究、傳播先進教育思想,實踐教育改革,引領教育科研,促進高素質教師成長,形成傳承或發展名師教育思想、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共同體,推進教育教學改革[1]。
名師專業發展課程具有引領教師成長的功能,旨在發展教師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實踐等核心素養,課程以師德為魂、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重、以研究為先、以創新為上、強調終身學習,以幫助教師成長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教育家的目標。
名師工作室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在結構上包括基礎性課程、發展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注重為全體名師奠定共同基礎,精選教師深入研究與實踐項目作為必修板塊,同時依據教師興趣、發展潛能和今后成長需求,設計多樣化的課程模塊,促時教師自主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新材料、新能源技術走進生活,也走入學校,這些也都是師生必須面對和適應的。設計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系教育教學實際,對問題即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堅持扎實的實踐研究,既要選擇具有時代氣息、適應社會發展、體現未來走向、具有可遷移特征的內容,又要選擇貼近名師實際、富有挑戰意義、滿足名師個性發展需要、有利于課程實施和教師選修的內容。
通過對現實教育教學實踐中蘊含的道德、心理、環境、審美等因素分析,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影響。通過開發能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課程,科學系統地聯系各學科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樹立跨學科觀念。通過豐富多彩的設計性、探究性、創造性活動,激發名師的開放性、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潛能,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課程學習過程中體現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精神,提升教師的人文和科學素養,在“五育并舉”方面全面發展。
課程以教師素養培養為導向,倡導以教師為中心、學習研究實踐為核心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建立學習研究實踐的共同體,創設多樣化的情境,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包括線上線下混合式、翻轉式、項目式學習研究,進行體驗、設計、實驗、交流寫作等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名師工作室應將課程學習研究實踐評價過程與結果相統一,既關注不同項目、不同階段內容的掌握、技能習得、作品形成,又關注理念、態度的參與、積極、收效等評價,還關注活動中的積累、運用、融合、創新等,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形成研、學、評的統一。
名師工作室應重視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收集課程資源,拓展學習渠道,創設及時了解和跟進科技進步和學科發展的環境,充分體驗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與學的支持與服務功能,學習和應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
名師素養包括擔當力、共情力、尊重力、學習力、探究力、故事力、整合力、設計力、改革力、創新力。
總體目標: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師德修養、先進教育理念、深厚專業素養、扎實教科研能力的卓越教師隊伍,使教師具備“五育”素養,具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德育目標:具有專業精神的名師要有理想追求、專業態度、良好師德,突出敬業精神和責任感,長期從事教育教學,使之成為畢生事業,追求價值的實現。深化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對如何培養學生具有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素養,有理念、方法、策略,并用總結、提煉、整合的育人課程體系作為指導思想,引領其他教師落實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智育目標:具有包括學科知識、實踐知識、教育類知識在內的專業知識,具有包括教學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在內的專業能力,以育人為本,樹立人人成才觀念,給每位學生最適合的教育,使學生享有選擇權。評價教師的教學對學生學習和成就所產生的效應;依據學生起點提出高期望,向所有學生教授多元學習策略,發展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培養“學生成為老師”,讓學生理解學習目的和成功標準的價值。教師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將測試視為對自身影響的反饋;參與對話并樂于挑戰;發展積極關系;讓家長理解學校教育。肯鉆研、敢創新,有自己的理論見解和思想體系,進行深度學習、深度研究;在著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促進思維發展、激發創新意識上下功夫。
體育目標:具有某一專項的運動能力、有體育鍛煉意識與習慣、健康知識掌握與運用、情緒調控、環境適應的健康行為,能用體育品德教育引導學生。
美育目標:具有引導學生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與表達的審美能力,運用創意思維和創意方法進行創意實踐與表達的能力。在學科教學中穿插設計藝術鑒賞等實踐活動,指導學生理解藝術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覺和自信,加深國際理解。
勞動教育目標: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加強學生生活實踐、勞動技術和職業體驗教育。優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構,具有設計系列性與生活相關項目的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親歷、親手操作、手腦并用引導,培養學生技術意識、技術思維和技術能力及良好的勞動習慣,注重綜合知識的應用和學習,改進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第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體現課程的育人功能;第二,依據教師專業標準與素養,設置課程結構;第三,遵循教師個性需求及原有認知,設計多樣課程內容;第四,關注教師多元發展,設計基礎性、發展性和拓展性課程;第五,融入理論和實踐新成果,設計先進并具有操作性的課程;第六,立足課程改革實踐基礎與未來發展需要,注重傳承與創新;第七,汲取最新發展成果,借鑒國際課程有益經驗。
教師的專業發展、專業學習直接涉及“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教師應具備對學生發展進行分析、預測和指導的能力,駕馭教材和組織教學的能力,精湛的語言表達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較高的教育機智,教育科研能力及敏銳的時代意識。課堂教學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主陣地,要求各共同體聯動,搭建共融、共聯、共研、共建的交流學習平臺,研究解決教學中難點、熱點及共性問題。名師工作室應依據合作、創新理念,為使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最大化地服務于一線,名師工作室應發揮引領一批、輻射一批、培養一批的名師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