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娜 祖 鵬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興洪中學 223900)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與進一步發展。中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過渡階段,針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可為其身心健康成長撐起保護傘,還能對心理素質及問題處理能力進行培養,特別在疫情防控期間,面對高中生自殺現象頻繁的社會問題,更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基于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心理健康已轉變成教育開展的關鍵內容之一。心理健康和學生成長發展間的關系尤為密切,所以,在當前高中德育工作中有必要滲透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因為高中生真實的心理狀態會直接影響其自身發展,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實際心理健康情況,而且將心理健康教育實質性地滲透于德育教育中。之所以德育教育滲透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是因為:第一,德育教育可幫助教師清楚掌握學生真實心理狀態,而且可以有效引導其朝著正確道路發展,在中學階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可強化教師的教育引導能力,為開展德育教育提供保障。第二,教師在進行德育教育時有助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進而對學生思維進行培養,在未來工作與學習中得到良性發展。第三,作為學生成長發展的“指導者”應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在具體進行德育教育中積極為學生創設舒適氛圍,進而推動其身心茁壯成長。
在疫情防控階段,若想有效開展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則應明晰高中生存在哪些心理問題,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接下來文章將對此進行分析:
疫情期間部分學生出現持續性煩躁,難以靜下心學習;存在入睡困難,夜間容易驚醒,或是早晨過早醒來(或者晚上睡得很晚,雖然起床時間已經不早,但整體睡眠時間不足);面對關于疫情的各種信息過于敏感、緊張;針對以往感興趣的事情提不起興趣等。在高中生回到學校后出現的心理問題如下:
第一,學習方面。因為部分高中生存在缺少學習動機、缺少明確學習目標,缺少教師約束與學習環境的影響,在家中極易“放松自己”,還有部分學生會擔心升學考試受到疫情影響而產生巨大學習壓力等問題。要是高中生無法很好處理在學習方面存在的挫折和困擾,則極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考試焦慮、學習焦慮甚至會出現厭學、逃學等現象。
第二,情感和情緒方面。正處在青春期的高中生,隨著性意識的發展,學生情感相對敏感,因為心理尚不成熟極易造成情緒沖動,而且無法良好控制情感,所以學生在青春期往往會產生和情感方面相關的問題,比如在疫情期間在家中和父母頻繁爭吵,由于內心敏感誤解父母的教導而激增叛逆情緒等,無法控制情緒極易憤怒和家人發生沖突。據有關心理學研究表明,消極情緒也是反映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
因為高中生情緒存在隨意性、不穩定性與情境性特點,加之缺少自我控制力,極易由一個極端走邁進另一個極端,長時間的壓抑、焦慮情緒得不到宣泄不僅會形成情緒障礙,甚至會因此自殺。
第一,強化校園心理文化環境建設。首先,開設心理咨詢室。讓其成為真正幫助學生構建健康心理品質與學生個性發展,實現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心理教師應針對需求不同的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幫助其解決好在生活、學習、人際關系甚至未來就業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問題,增強高中生心理承受能力與自信心。其次,開展豐富實踐活動。比如新生軍訓、運動會、藝術節、基地勞動等實踐活動,為高中生展示自己的綜合能力提供平臺,感受體驗勞動的不易和生活艱辛,從而培養其養成熱愛勞動、珍惜生命的行為習慣;與此同時還擴展學生視野、對于社會的了解,推動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第二,做好家長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宣傳與培訓。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和家庭教育、成長環境密切相關,也存在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就是因為家庭問題而引起的。因此,無論是為了充分了解高中生真實心理狀況,或是制定科學的心理教育計劃,均需要積極學生家長配合形成家校合作優勢,可以通過相關部門借助專家講座或是巡講等方式,針對家長展開教育和培訓,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供保障。
第三,心理輔導內容和課堂教學相融合。站在本質層面分析,中學當中的課程知識均或多或少包含相應的心理健康內容,這就要通過相關的專題培訓,讓各科教師可以掌握課程需要滲透的心理健康內容及高中生真實的心理特征,理清心理問題與政治思想存在的區別和聯系,在備課時各科教師可以結合必要的心理輔導內容,讓課堂教學更有層次與深度。比如在體育教學中可以加入適當的“挫折教育”鍛煉其抗挫能力,對頑強的意志力進行有效培養。總之,應實現課堂教學和心理教育、素質教育相融合。
從某種角度來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屬于一項系統性、復雜性工程,其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參與與努力。也唯有從多方面、多角度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才可以真正防止或是消除心理問題及心理疾病,從而提升高中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確保其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