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玉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三岔鎮三岔小學 貴州 遵義 563000)
基礎教育中的數學教學可讓學生經歷了從未知到已知,鍛煉其思維邏輯性與準確性,而學生方面的提出問題與探究問題,則是通過數學經驗與運用,完成創新的基本活動,這是一線數學教師培養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我通過與本校數學老師的探討,大部分老師都認為低年級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所以課堂中為其創建順利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產生新舊知識的沖突,進而轉變觀念,充實知識的同時,產生問題意識。
1.1 創設問題情境,構建知識目標,增強思維發散性。構建主義認為學生在遇到新的問題時,一定會結合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設想,再根據已積累的策略知識,把現實問題轉換為數學問題再解決。但是如果學生的策略知識缺失或者不足,就會影響其對問題的轉換,不能解決提出的數學問題也就沒了思考價值[1]。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重要的就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從而豐富其數學建構策略知識。例如:二年級上冊《搭配》知識的講解,問題是用1、2、3組成兩位數,要求每一個兩位數不能有數字重復,問能組成幾組?教師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請你猜一猜,能組成幾個呢?”二年級學生雖然對數的組成有一定認知,但是解決此問題還會出現重復和遺漏,如出現“11”“22”“33”,或者有同一個兩位數多次出現以及有的兩位數沒找到。這些學生不能很好的找到有序排列的方法,不明白有序排列的重要性,但是學生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時教師接著布置任務“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誰寫的最多,又沒有重復”這樣學生在驗證的時候,就將重復的排除出來了,將遺漏的數找到了,讓完成得好的同學分享自己的方法。在此低年級學生就可利用自己的構建策略知識,在思考與嘗試中完成排列,感受有序排列的重要性,進一步將合情推理轉化為演繹推理的策略,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有存在困難的學生,在問題的解答中可提升其思維發散性。
1.2 負遷移問題情境的使用,讓原認知促進學生內部語言的發展。數學問題意識產生的關鍵是學生有認知沖突,并在已知基礎上進行負遷移,以新問題緩解沖突,借此教師要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去提出問題。著重引導學生的發現認知沖突,才能重構知識脈絡。例如,講解退位減法的橫式計算時,先讓學生自己嘗試計算,對于不能處理如何減之后,再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有的學生說先從十位上減然后再減個位,教師繼續提問“這種方法真的可行嗎?”以此引發學生原認知,再進行驗證,會發現如先減十位,若個位不夠減還要退位重新計算十位,有些不方便,并容易出現錯誤。在此學生自主建立計算算理,強化學生從個位進行計算,養成正確計算的好習慣。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著重抓住學生認知水平中的薄弱環節,抓住負遷移契機,調動原認知,促進學生養成質疑與思考的習慣,這樣問題意識就自然形成了。
2.1 利用課后反思,鼓勵學生質疑。沒有任何一個問題是徹底完成的,教師要知道教授學生問題的解決沒有十全十美,總是有工作要做,也就是再深入探討與研究,以此才能提升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水平。對于教師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后的反思能力,就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建立異性思維。例如《百數表》的教學中,理解百數表上行與列的排列規律是重點。因為表中除了第一行是十以內的數,下面的每一行都比上一行的十位多1,且只有第十列上的數除外[2]。在規律中有著特殊,所以學生的填數可能出現錯誤。其實呈現百數表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百以內的數,并指導學生多角度的掌握排列規律。教材中的方法不一定是唯一的,教師可在教授后提問“你還有別的想法嗎?”在鼓勵下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每一行的最后一列都與之前的數十位上不同?”教師繼續“你有什么改進方法嗎?”學生“要是將這一列的數都移到下一行就好了。”“請你動手做一做。”……在師生的共同探討中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激情。
2.2 精設課后練習,體會數學價值。基于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他們學習的時候多是前人總結經驗,個別時候方法單一,還需繼續研究。但是課中教師不能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與機會,可以將此移到課后作業中,設置開放性作業,讓學生不是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是學生自主嘗試探究,優化數學問題意識。例如《整時、半時》的教學后,以往的作業就是練一練,讀一讀,無新意,學生也不會有產生問題的機會。因此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給出學生三個鐘面和所做事情的圖示,讓學生根據圖示畫出鐘表的時間,以此開放性的作答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作答,深化學生對時間知識的綜合理解,同時面對不同的表達,可在錯誤嘗試后不斷調整,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完成難題的成功喜悅中,深化數學問題意識。
綜上,面對低年級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通過實踐與不斷優化,總結兩點培養策略,這是我對小學數學問題意識探究得來的一點見解,對小學生能力的培養很有用處,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