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娟
(吉林省通化縣二密鎮中心小學 吉林 通化 134102)
“泥人”是我國一種常見的、古老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出人物、,帶有強烈的東方情調,反映了中華美學的文化精神。特別的是,玩泥巴是農村學生最喜歡的游戲之一,雖然他們對“泥人”的知識懂得不多,更談不上創作,但泥料的可塑性和制作的隨意性等與學生愛玩的天性產生碰撞,迸發出“無法無天”的創造力。這種貼近自然、融入生活的創作方式為“泥人”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小學時期進行非遺項目“泥人”藝術活動的教育,可以讓小學生們提早的知道和學習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而且也能夠對學生的心靈起到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上升到精神境界,讓學生們感受到藝術的美麗,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們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創造能力,校本教育特色是“泥人”,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創造熱情。
1.1 人本性原則。人本課程觀核心思想出發點時放在了尊重人的個性方面,課程設計的核心是推動學生各種素質全面發展,核心內容是構建優質的課程結構觀,以人為本是課程的主要選擇,與學生們的學習需求為主,特別是有針對性的對待學生們的學習需求,保證學生們對學習知識的渴求,讓學生們對學習的需求得到滿足。
1.2 整體性原則。開發校本傳承需要在整體的角度上進行考慮,掌握課本的目標以及結構,開發校本傳承也需要重視學科課程,校本傳承的關鍵組成部分可以使活動課程,對于各種課程資源的開發需要深度挖掘,有關于課內外以及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可以進行研究和挖掘,要學生的興趣愛好更加的廣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1.3 發展性原則。根據校本傳承的價值推出了僵硬的發展性原則,該課程最大的亮點就是推動學生發展成材、老師成長、學校發展以及社會發展。學校科學合理的使用相關的教育資源,制定出符合咱學校特色的教育課程,有針對性的管理每一位學生。
2.1 師資隊伍培養——求真務實。校本傳承和其他的課程本質上是一樣的,核心都是放在了推動學生發展方面,學生通過校本傳承進行的進步也是老師的功勞,老師也是功不可沒的,開發課程的核心就在于師資力量,為了更好的讓老師遵守校本傳承的相關規定,我們學校首先就進行了“自培自導”,“惡補”專業知識:①讓老師學習非遺的相關知識,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感受非遺的魅力所在。②聘請專業程度高的人士走進課堂站上講臺,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成長,一起感受。③整理相關的文獻資料,自己進行學習。④向民間藝人進行請教,學習相關的技藝,老師充當第一塊敲門磚。根據本學校的現實需求,有針對性的、科學合理的進行相關的培訓以及輔導,把老師們自身的文化豐富起來。其次是“自編自演”,“耕作”進行課堂教學任務。校本傳承應該是動態落實的,我們需要在推動中不斷的進行改善、健全,第一次編制教材以后,在現實課堂的落實過程中我們按照學生們的學習狀況,不斷的改變教材,對于不合理的相關內容和做法都進行調整,變更形式,讓教學的內容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二者同步發展,保證教學方向目標符合學生日后的發展規劃。當我們看到老師們的相關改變之后,深切的感受到了老師的課程觀念,研究分析的水平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強化,學生們也有了相應的進步,正是由于老師的努力才成就了學生們。校本傳承的落實讓學生們和老師們都看到了教學的另一扇大門,都在為自己而努力著,展示出屬于自己的風采。
2.2 傳承催生創新——智慧靈動。在落實傳承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本過程中,我們感覺學習非遺并不只是學習記憶和文化知識,需要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學生們學會靜心、專注,利用校本傳承這一活動不斷的強化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以及藝術水平。在我們學校,校本傳承體現出很多特點,比如實踐性、開放性、生成性、人文性等,這些都能夠全面的體現在課程落實中,而且老師在傳承校本的過程中也享受到課程特色的魅力。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老師們的努力進步:(1)全面構建課程觀,了解課程的開放程度以及靈活程度,不在像之前一樣只注重課本知識,現在講究貼近生活,提高學生們的意識感受。(2)學生觀進行重新的定位,課程的另一個構建者就是學生,因為老師的習慣性思維很有可能會抑制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要相信孩子的能力。(3)重新定位教學觀,體驗和落實兩手抓,不斷的進行研究和嘗試,科學合理的使用教育資源,重視學生們的自主健康發展,構建“合作分享”教師文化等。
我們學校校本傳承的教學特色就是“泥人”,經過學校的細致謀劃以及老師們的不斷學習,學生們已經大概也許到了塑造泥人的基礎技巧,比如捏、挖、擠、壓等,同時還可以根據卡通造型來獨立的創作,通過立體彩繪技巧為自己的作品填充上顏色。根據現實情況,我認為“泥人”藝術教學在農村學校開展起來一定非常的順利。“泥人”藝術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們的綜合能力,比如審美、思維、實際操作等,不單單能夠培養學生們的興趣愛好,還可以培養學生們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學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