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珺 張媛媛 饒仕鳳 蘇國波
(貴州省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興義 562400)
大學語文教學堅持教學改革,從之前的教師強起來、學生忙起來、管理嚴起來,轉變成“三全育人”,全面提升大學語文課程的建設。2020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思政課程建設指導綱要》中確定課程思政工作是圍繞人才培養為中心,促進所有學科專業的推進。在此教師要有創建課程思政的意識與能力,并將其融入語文課程建設中,開發校本課程,落實課程資源的探索,促使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大力發展。
在2019年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好高校學生思政工作,并能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遵循思政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教書育人規律等,不斷提升教師工作能力與對學生的思政水平。大學語文教學在強化與細化教學內容的時候,也要融入思政部分內容,以此作為“三全育人”工作的主要途徑。只有收集并運用豐富的時事教學素材,才能提升大學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機制的引領,更好發揮育人課程的價值。基于此,語文教師要收集并整合大學語文育人資源,旨在更好開展育人活動[1]。教師要建立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增強資源開發能力,可從下面幾點因素著手:第一,教師要樹立兩個“意識”,即樹立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樹立課程資源思政意識。前者指教師面對已經收集到的課程資源,考慮如何運用到語文課堂中,即更好為課堂服務;后者指面對語文教學中的各種問題,考慮是否要使用思政課程資源。這兩個意識是確定教師開發與運用課程資源效果的前提條件。第二,完成對大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在兩個意識基礎上,教師就可構建語文課堂,著重挖掘文化課程中的中華傳統文化資源,為課程所用。在文化資源的挖掘中,教師要主動探究學生,對其意愿與可以接受的文化價值進行挖掘,然后再順應其心理期待,優化語文課程教學方法。基于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多是經典文化作品,無論是語言結構還是文化價值都是十分豐富的,如《孟子》對為人處世有詳細的介紹;魯迅的文學作品也是文化的脊梁;陸游創作的作品多是愛國主題等等,可利用經典文化資源的延續,助大學生養成語文核心素養,提升道德與思政水平。第三,不同高校課程資源的開發是不同的,基于此教師要充分分析自己學校思政課程資源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延伸,再積極開發資源。語文與思政教師形成組織教學共同體,樹立思政融入語文課程資源建設的意識,進而才能精選教學資源,有計劃將其歸納與整合,優化課程資源庫的建設。然后在調整與加強課程資源整合下,確定對應教學目標與內容,以此優化課程資源庫與教學的融合。教師還可找尋恰當點提升課程資源開發效果,實現學生對學科素養的把握。在此教師要具有創新性思維,基于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創新出更多適合大學語文課程資源的方式,以期實現思政課程在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通識課程,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不但要遵循其學科價值,還需遵循育人價值。大學語文教材包括古代文、現代文、詩歌等組成。教師可在課程育人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貫穿育人原則,促使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水平的提升,真正實現人才的培養。我們將課堂當做開展課程思政的主要渠道,以此關注學生語文基本素養與能力的培養,為健全課程育人格局增添動力。以提升大學語文課程質量為目的,教師可有計劃帶領學生研究經典著作,令其在文學作品的熏陶與感悟下,不斷提高人文修養,樹立愛國、愛家的情懷。為了更好實現“三全育人”教學效果,在語文課堂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深挖語文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其核心是為了引領學生價值觀,充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現代理論體系引領學生感受語文課程的價值觀,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針對經典文學作品可以有所思、有所想,然后進行文學創作,提升良好語文思維與創新能力[2]。另外還要將學生的品格與關鍵能力當做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表現,大學語文教學不能單單依靠教師的講授,還需要學生自己主動參加學習活動,在其進行思維發散的時候,教師注重思想教育層次的引領即可。另外在教學創新環節教師還要借助經典名著,以“觀”、“思”、“讀”、“講”、“問”、“練”六個環節引導學生深入經典名著,提升思想品質與道德能力。教師認真觀察學生的思想動向,并將觀察到的事物變為教學資源的一部分,在課程內容的講解中學生才容易接受。正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教師在課堂中借助一話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好創新。“講”則是教師將需要傳授的知識經過加工傳遞給學生的過程。“問”是為了更好激發學生思考,并在思考下得到不一樣的想法。總的來說,需要教師重視并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教學環節的設計更好開展個性化教育,以此再挖掘思政元素,進一步提升大學語文課程效果。
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大學教師要遵循因時而進、因事而化等原則,進一步實現大學語文與思政課程的同向同行,教育理念互相滲透等,以此提升學生語文能力、思想政治觀念。進一步解決高校全員育人不到位的情況,增強高校語文課程的育人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