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永鋒
(湖北省武漢市第四中學 湖北 武漢 430034)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統編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第三課的第二框,是第三課《我國的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框題內容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什么方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進步,從而最終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本框主要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依次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原因、內容及措施,也就是傳統的三段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雖然結構比較簡明,但是內容卻極其豐富,尤其是談及原因和措施。雖然只講了三個措施,但是每個措施內容都很龐雜,都有目標和要求,都有關鍵詞,每一個內容看似簡單,但是內涵非常豐富,如何取舍,拓展和挖掘到什么程度,都是很難把握的問題,本課的重點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原因及措施,難點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措施。本課的教學目標需要學生識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理解并掌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原因及措施,理解實體經濟、供給側改革以及一帶一路相關建設。本課的核心素養目標:政治認同方面,要理解和認同黨和國家現階段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發展實體經濟,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國際國內雙循環,一帶一路等;科學精神方面,通過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要性的認識,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認識;公共參與方面,圍繞經濟體系建設措施中的某個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增強參與意識;法治意識方面,建設經濟體系的過程中,各市場主體必須依法依規有序參與。
初讀本框教材,感覺難度比較大,教材內容非常豐富,要點很多,很難把握。教研組長蔣老師,雖然人在高三,用的是老教材,對新教材也不盡熟悉,但是,為了指導我備課,專門對新教材進行了研究,從教材的理解,新課的導入,內容的取舍,導學案和課件的設計,到最后的課堂小結以及各環節的安排都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第一遍試講,由于我比較擔心內容講不完,所以,各環節進展過快,以至于上完之后還有十分鐘的時間。第二遍再上,因為是理科班,學生沒有充分的預習,所以,課堂推進各環節并不順利,有些內容都沒有講完。課后,政治組的老師們給予了很多指導。王老師在高二,也是新老教材交替的一屆,她對新教材比較關注,她指出,新教材之所以只講了三個方面的體系,而沒有講另外四個體系,是由于在本書的其他章節已經安排了講解,這讓我豁然開朗,這部分知識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應該放在整本書中來理解。此外,她還談到了,最近中央很多新的提法和發展思路也應該加入到講課中,如講實體經濟應該提及虛擬經濟,講供給側結構改革也應該提及需求側改革,還有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發展思路,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可以在合適的地方穿插進去。趙老師提到,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更加突出一些,很多內容可以讓學生來講,讓學生多參與。高老師則對很多細節方面進行了指導,比如語言的精簡,熟練,內容的過渡轉換,學生提問的方式,互動的形式,導學案以及課件諸多細節的修改,問題的設置等。高老師則不停地鼓勵我,首先確保能夠將內容完整的呈現,就是成功了一半,另外在內容的取舍方面也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在此,我非常感謝他們,沒有他們的鼓勵和幫助,我是無法完成這堂課的。
在正式比賽中的整體推進情況比我預想中的要順利,也比我在本校的理科班中上的感覺要好。課后的幾個練習題,學生基本能做對,當然也可能是題目比較簡單,但是,可以看出29中高一(2)班的學生們還是非常認真的在對待,雖然是一個理科班,但是思維非常活躍,預習也很認真。下課后散場時,我無意間聽到兩個學生的對話,一個女生對另外一個說,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真上一節政治課。所以,我特別感謝29中師生的配合,讓我順利完成了這一堂課。
這一堂課,從定題目到最后完成比賽,差不多用了十天的時間。這十天里,從研讀教材到做課件,從上課再到修改磨課,雖然很辛苦,但是也有許多收獲。要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深刻領悟教材,吃透教材,要了解本框和其他章節的有機聯系。其次,要理解新課標的要求,要能平心靜氣地閱讀教材和教參,準確把握教材的難度和挖掘教材的深度。再次,要多多聽取其他老師的意見和建議,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多個角度更能發現問題,只有不斷打磨,才能不斷進步。最后,要大膽和充分相信學生,他們在關鍵時刻的表現往往能夠超過平時。另外,有點遺憾的是,這次在備課過程中,由于本框內容太過豐富,知識點繁多,為了追求完整性,而舍棄了部分知識點的深度。在磨課時,老師們也提出了很多好建議,但是我在臨場發揮時還是沒有能完全實施,有些小細節方面處理得還是不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