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原
(衡陽師范學院南岳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0)
田徑運動是從人類的走、跑、跳、投動作中演變而來的,是人類的運動方式,因其能有效和全面地提高人的各項身體素質,田徑運動也被稱為“體育運動之母”。但目前,高校學生對田徑課程熱情遠低于球類運動,大學生不喜歡田徑課的主要原因是課程內容枯燥,無法堅持下去。因此,高校田徑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如何上好田徑課,是對教師教學管理能力的考驗,不但需要教師有著扎實的技術,同時還要能科學管理課前、課中、課后、考核等環節,每一個環節做好了,學生才能學好這項運動。
PDCA是一種現代科學的管理方法,應用于較多領域,該文探討PDCA循環管理模式在高校田徑教學組織管理中的應用,為高校田徑教學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
PDCA循環又叫戴明環,它是全面質量管理所應遵循的科學程序[1]。P、D、C、A 4 個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義如下。P(Plan):計劃,收集數據、設立目標、計劃的制定;D(Do):執行,根據計劃,進行實施;C(Check):檢查,對實施結果進行檢查,總結實施過程的對錯;A(Action):處理,分析結果,對有效行為繼續執行,錯誤行為或者出現的新問題進行否定,并帶入新的循環中。
PDCA循環是一個臺階式的循環,從問題的提出開始,第1步對問題的解決,進行計劃(Plan),第2步對計劃進行實施(Do),第3步對實施過程進行檢查(Check),第4步對問題解決結果的分析(Act)。一個循環完成就意味著一個問題的解決,但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因此,需要將新的問題轉入到新的循環,在新的循環中需要設立新的目標,重新制訂新的計劃,完成新的步驟,循環進行[2]。一般分為8 個步驟:(1)通過收集,分析現狀,找出問題;(2)分析各種影響因素或原因;(3)針對問題,設定目標;(4)針對主要原因,制訂措施計劃,具體可回答“5W1H”(即Why,What,Where,Who,When,How);(5)執行、實施計劃;(6)檢查計劃執行結果;(7)總結成果經驗,分析結果;(8)把未解決或新出現的問題帶入新的PDCA循環中。
該研究以衡陽師范學院2018 級體育教育74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共39人(采用PDCA教學管理模式),對照組共35人(采用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實驗時間共計17周68學時。實踐教學60學時,其中鉛球教學20 學時,背越式跳高教學20 學時,跨欄跑教學20學時,理論教學4學時,測試考核4學時。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其他高校田徑教學基礎理及實踐教學的研究現狀,為該實驗的實驗方案設計、測試指標、實驗流程等提供了參考依據。
2.2.2 專家訪談法
訪談衡陽師范學院體育科學學院的胡建中教授和蔣炳憲教授,探討影響教學中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和目前相關教學方法的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為該文的撰寫提供了實驗基礎和理論支持。
2.2.3 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包括學生基本信息和學習情況的調查兩部分內容,調查對象為實驗組學生,通過調查,了解PDCA模式下田徑教學的基本情況。
在實驗結束后,發放問卷35份,回收35份,問卷的回收率為100%。
3.1.1 教學實驗前體質測試情況
教學實驗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樣本進行正態分布檢驗,結果顯示,兩組樣本體質成績均呈正態分布,可通過t檢驗進行分析。
在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了100m 跑、800m跑,立定跳遠三項測試,成績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體質測試中,100m跑測試結果P值為0.726,800m跑測試結果的P值為0.187,立定跳遠測試結果的P值為0.329,按照α=0.05的檢驗水平,得到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在教學實驗開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在體質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
3.1.2 教學實驗后體質測試情況
實驗組采用PDCA 教學管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經過17周的教學實驗,結果顯示,100m跑測試對比P值為0.718,800m 跑測試對比P值為0.637,立定跳遠對比P值為0.817。所以,在17周的教學過程中,實驗組和對照組體質無顯著性差異。
這表明PDCA 教學管理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在短時間內對學生體質影響不大。在實驗第1 周和第17周,實驗組和對照組在100m 跑、800m 跑、立定跳遠三項成績均無顯著差異。這表明學生自主鍛煉因素占主導地位,教學模式無法替代自主練習效果。
技術評價項目有鉛球、背越式跳高、跨欄跑。鉛球項目使用5kg鉛球,每人3次試投,取最好成績;背越式跳高:起跳高度為1.1m,每次升高5cm,每個高度有3次試跳機會;110m 跨欄項目中欄高0.84m,欄間距8m,每組4人同時起跑,每人1次機會,取最好成績。
實驗組采用PDCA 教學管理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經過17周的教學實驗,結果顯示,鉛球技術評分對比P值為0.042,存在顯著差異;背越式跳高技術評分對比P值為0.038,存在顯著差異;110m 跨欄跑技術評分對比P值為0.027。經過17 周68 個學時的學習,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鉛球、背越式跳高和跨欄項目中,測試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經歷68學時的教學后,實驗組的鉛球、跳高和跨欄技術水平都要好于對照組,PDCA教學管理模式對田徑教學的影響較大。
根據《態度量表》8個方面,分別對實驗前和實驗后的指標進行統計分析,8 個方面分別是行為態度、目標態度、行為認知、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主觀標準,指標的分數越高,學生的主動性越好,表明態度越端正[3]。
通過量化評分,在實驗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比較,8 項量化指標的P值均大于0.05,說明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17 周實驗后,在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學習態度的量化評分對比中:8 項量化指標的P值分別為0.032、0.478、0.046、0.023、0.023、0.045、0.098、0.034,只有目標態度和行為控制感不存在差異,其他6項均存在顯著差異,即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顯著性差異。
體質狀況的變化主要與單位運動時間內運動量與運動負荷有關[4],該實驗只改變教學模式,即每次上課的時間不變,雖然新的教學模式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存在的不足和有針對性地計劃教學,學生清晰目標后自主練習的時間和效果有所提升,但是由于時間有限,并不能提高學生的體質水平。因此,實驗前后,學生體質測試變化無顯著差異。
PDCA教學管理模式主要體現在整體教學管理上,效益的最大化,主要效果體現在對技術動作的掌握方面[5]。雖然在“Do”的過程中,學生為了達到“Plan”的目標,會主動練習,但是在無監督情況下,練習強度也無法保證。
采用PDCA 教學模式后,教師和學生更加明確教學目標,以及自己努力的方向,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問題,分析原因,在制訂“Plan”時,就能夠做到區別對待,教師采用了“5W1H”的方法,科學分析教學方案[6]。再通過學生自我分析,開始進入一個PDCA 小循環思路中,自我檢查修正。整體提升,最終達到計劃目標。
PDCA 教學模式在技術掌握環節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經過17周的學習,學生都能掌握鉛球、背越式跳高、跨欄跑的技術動作,完成了田徑普修課程的教學目標,經過調查訪談,學生對新的田徑課普遍滿意,80%的學生表示,田徑課程學起來不難,也不枯燥,上課興趣明顯提高。
態度可以決定成敗,對待學習的態度,將會直接影響學習的質量,尤其是針對大學生而言,大學階段的學習大多靠自覺努力、自覺練習,特別是體育技術課程,更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練習,每周4學時的課程遠遠不能滿足既學習又練習的目的,學習態度端正了,學生會加強自我練習,而PDCA更能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思路,明確如何提升技能水平,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將更有利于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
(1)在高校田徑教學中,PDCA 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從短時間來看,對學生的體質成績的影響不顯著。
(2)PDCA教學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經過17周的PDCA教學,實驗組學生的田徑項目中鉛球、背越式跳高、跨欄跑技能的掌握明顯好于對照組,說明PDCA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技能學習效果有顯著影響。
(3)PDCA教學模式對幫助學生端正田徑學習態度有積極影響。經過17 周的PDCA 田徑教學,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相比,學習主動性有明顯提高。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技能學習效率,改善田徑教學中學生的思想惰性,使學生有目標、有思路、有方法,學習田徑知識不再枯燥乏味。
PDCA教學是循環轉動的過程,是整個教學管理環節共同完成的結果,需要學生、教師、領導共同完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PDCA需要以數據資料為基礎,應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調查,如問卷調查、測試等方法,學會運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來輔助PDCA的進行,通過客觀的數據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