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理
(湖南省長沙市第十一中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中主要部分,高中語文教材在編排過程也凸顯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而高中語文學習更多從決勝高考的角度出發,對傳統文化學習僅限于全文翻譯、背誦和默寫這三個手段,學生學習較為被動,同時教師也沒有抓住文化拓展思路,為學生傳統文化教學進行補充。這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疏離感,只知其意而不通其情,這種教學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對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意識,同時機械的記憶也不利于學生在情感上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因此教師需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在滲透中讓學生接受并傳承經典文化。
對文化的學習需要以情感作為載體,高中語文課本中多次出現經典詩詞語段,是進行古典文化情感教學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單元主題的形式,從更高角度審視傳統文化讀本中的優秀價值觀,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感悟,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起引導作用。
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的情感也多反映出作者思想及高尚的人生道德準則,因此教師可以深入挖掘經典古詩文中的情感內涵,引導學生知情達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價值觀。例如高中語文選修讀本中包含大量古詩詞,我們以白居易的《長恨歌》和屈原的《國殤》這兩篇課文為例,引導學生從詩人的家國情懷中感受到字字血淚情。首先教師可以借助視頻短片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長恨歌及國殤寫作背景,比較兩篇在情感表達中的相似性,并找出突出作者情感的語句進行分析。長恨歌中: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一句,詩人描寫漢皇重色導致叛兵作亂現狀,包含詩人對國家深厚的責任感。而屈原因國破家亡而投江為廣大學生所知,國殤中:身既勇兮神以靈!刻畫出屈原對浴血江場戰士的悲憤與感慨之感。兩者對比學生能感受到詩人體現在文字中的赤子之心。教師讓學生以我和我的祖國為話題進行演講,學生通過運用古詩詞中詩人對祖國赤誠熱情,表明自己投身報國,忠于國家的遠大志向,在課程結束后,教師讓學生積極積累愛國題材下的古詩詞,為拓展學生文學視野提供有力的渠道。
在古詩詞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粹,不僅能讓學生從文字中感受到詩人發自肺腑的強烈情感,同時在多媒體視頻演繹中,學生也可以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加深對詩詞情感的領悟。教師通過多環節學生表達活動,真正讓學生將古詩詞中的情感融會在語言及日常行動中,體現出傳統文化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價值。
古詩是我國典型的傳統文化,包含的內容也比較寬泛。所以,教師除了挖掘古詩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來向學生滲透,還可以通過組織古詩朗誦比賽的方式來滲透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令學生進一步掌握其中的語文知識,還可以使學生更加了解古詩,拓寬古詩視野。同時,也會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比如,在對《鵲橋仙》授課時,教師便可以在教授完相關的理論知識后,組織學生進行朗誦比賽,進一步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授課前,教師可以先準備有關牛郎織女的影像資料。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與學生互動:“同學們,聽說過《牛郎織女》的故事嗎?”,然后為學生播放相關的影像資料。學生回答教師:“聽過”后,教師再為學生朗誦“七夕”、“綺疏遺恨”等古詩,使學生逐漸融入到古詩的意境中。之后,教師再開始本節課的教學,并讓學生先進行朗讀這首古詩:“纖云弄巧,飛星傳恨……”。接著,教師再為學生講述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相關的知識。當學生掌握后,教師便可以組織朗誦比賽,讓學生充分自我,并積極云朗讀。并且,教師可以讓學生不局限于此首古詩,古詩的內容相仿即可。這樣便會使學生積極去朗誦不同的古詩,并在朗誦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傳統文化。
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教師首先要在課堂中營造出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之后通過課外知識擴展的方式將課堂用文化經典進行點綴,這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而傳統文化的滲透也在日常課程的精心安排中得到無形展現。
例如教師在教授朱自清《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賞析月色朦朧下荷花裊娜的身姿,并通過與周敦頤愛蓮說進行對比,體現出兩篇文章在情感和態度上的不同。學生表示荷塘月色主觀反映出荷花的形態美,而周敦頤在愛蓮說中以荷花自比獨立高潔的詩人精神。這一對比環節體現出傳統文化的知識延伸,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之后為了突出對荷花姿態的情感學習,教師可以以描寫荷花形態美的古詩詞為課程補充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的蓮文化。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精髓,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令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不斷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這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深挖教學素材,并結合教學素材,使用不同方式來進一步滲透傳統文化,才會收獲理想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