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鵬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礎教學部,貴州 貴陽 550000
近年來,健身氣功項目在全國各大高校中得到了飛速發展,2019年全國高等院校健身氣功錦標賽參賽隊伍已經達到100支,足以證明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中得到了一定推廣和認同。從參賽隊伍技術水平來看,存在良莠不齊現象,如何運用科學訓練方法,提升健身氣功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運動訓練學為切入點,以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項群訓練理論為支撐,分析健身氣功項目訓練特點,為健身氣功訓練方法提出新的理論依據。
以健身氣功功法為研究對象。
查找網絡期刊庫、圖書專著檢索相關研究文獻資料,進行系統梳理可借鑒的理論成果、觀點和經驗。
對備戰參加健身氣功比賽的運動隊進行實地調查,觀摩訓練情況,總結有價值訓練方法。
運用邏輯分析法對健身氣功訓練方法進行探討,以客觀事實反映研究價值。
根據項群理論劃分難美性運動項目包括藝術體操、花樣滑冰、跳水、武術套路等。[1]健身氣功作為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在功法設計上屬于多元動作結構固定性組合類,在評判方式上與武術套路較為相似,因而訓練方法特征健身氣功應屬于難美性項群一類。
3.1.1 健身氣功競技能力決定因素分析
從心理、技能、體能、戰術、智能五個方面分析健身氣功競賽過程中決定性因素。在健身氣功項目中起到決定作用的是運動技能維度,與其它四個競技能力相比較要尤為凸顯,健身氣功每套功法都有固定組合動作,對戰術能力要求較低,例如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及四套競賽功法耗時為6分15秒,配合音樂完成,在心理方面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心平氣和、中正安舒,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演練水平正常發揮的前提條件。運動智能主要體現在運動員在平時訓練之中對于動作理解,記憶、融合深化,提升動作質量。
3.1.2 健身氣功比賽成績決定因素分析
難美性項群主要是由裁判員根據運動員臨場發揮的技術水平進行評分,再與眾多對手得分相比較后判斷名次而決定。在健身氣功競賽過程中運動員得分由動作規格與演練水平兩個方面進行評判,裁判員觀摩運動員在賽場中技術水平的發揮,依據競賽規則對出現的錯誤動作進行扣分,因此裁判員評分標準和業務能力與運動員自身技術水平臨場發揮成為影響比賽成績的決定因素。
3.2.1 健身氣功技術性訓練方法
健身氣功技術訓練主要包括基本動作訓練和難度動作訓練,比賽中主要包括普及功法和競賽功法,對于基本功的要求極高,扎實過硬的基本功,是運動員經過長年訓練過程積累形成,從技術動作規范性、難點性、審美性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為未來運動員提升更高技術能力奠定基礎。
3.2.1.1 規范性
規范既是規格,健身氣功項目對于動作規格要求及其細致化。動作規范標準,是裁判員在進行打分評判重要因素之一,健身氣功每一套功法的技術規格不應相同,但動作規格主要由競賽規則技術要求決定,想要達到理想化的技術規格,就需要運動員不斷強化技術動作細節,努力向競賽規則技術標準去靠近,實現理想化技術動作,在訓練的過程中,每位運動員對于技術規范理解都存在一定差異性,而運動員重復性訓練,不斷磨合修正技術動作,是促進訓練效果有效基礎方法之一。
3.2.1.2 難點性
對于初級階段訓練,遵循“學習、提高、鞏固,再學習、再提高、再鞏固”流程。在健身氣功項目中,看似動作相對簡單,但要把動作做到規范點位較為困難,尤其是競賽功法,如果沒有一定基礎,不可能完成,再訓練過程中處理動作難點時,運用分解訓練順序,可以先從技術難點抓起,如競賽功法的抬腿、坐盤、吻靴和下蹲等具有高難度動作進行訓練,突破了技術難點后,再將整套功法基礎動作串接起來,在競賽功法比賽中,運動員難度動作競技實力對于取得較好比賽成績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3.2.1.3 審美性
健身氣功注重調心、調身、調息, 通過這三者關系體現出健身氣功動作外部形態的審美性。“美”是本項群競賽規則的一個方面,[2]在競賽過程中要求運動員除了將動作規格做規范,還要求運動員具備一定的演練水平。演練水平是運動員在長時間訓練中,積淀而成,短期訓練難以產生效應,除了對技術動作的掌握之外,運動員要具備一定學習能力,通過各方面反饋,如教師、隊友給予評價和指導,不斷的重復性調整動作,最終神經系統形成正確的動作概念,實現整套功法演練的美韻。
3.2.2 健身氣功體能性訓練方法
從身體形態方面來看,健身氣功運動員身體形態勻稱,五官端正,尤其在集體項目功法比賽中,運動員身體形態較為一致性,對動作演練整齊度有良好效果。運動員各系統之間身體機能,具有支配協調運動素質作用,從健身氣功動作訓練角度分析,運動員體能專項素質主要包括力量、柔韌、平衡三個重要方面。[3]
3.2.2.1 力量性
健身氣功功法下蹲動作較多,比如馬步樁,在競賽功法難度動作中主要考量運動員下肢力量,訓練方法可采用于功法動作相似的動作進行訓練,如馬步需要蹲標準,可以采用靜力性與動力性等張收縮相結合的方式,增加腿部力量,依據下蹲設置好時間,控制每組之間間歇時間。在做動力性等張收縮訓時,可以借助負重抗阻力手段,增強局部肌肉群的力量,還可采用自重訓練手段,如單腳支撐下蹲練習、馬步下蹲、平板支撐等方法進行練習。健身氣功競賽功法動作運行路線由上、下、左、右移動構成,動作運行的時間較慢,需要控制好動作節奏,在完成難度上,需要運動員具有一定肌肉耐力,在訓練時,可采用多組循環重復次數方法,增強運動員肌肉耐受性。
3.2.2.2 柔韌性
健身氣功對于柔韌性要求較高,如八段錦兩手攀足固腎腰,易筋經臥虎撲食、掉尾式,競賽功法中抬腿、吻靴、盤坐等,這些高難度動作,需要運動員具有很強的柔韌性素質。[4]依據難美性項群的柔韌性訓練法,健身氣功訓練主要從專項柔韌素質這方面抓起,一般柔韌素質在進行選材時候,就應該著重作為一個考量因素。在進行專項柔韌素質訓練時,主要利用主動拉伸和被動拉伸兩種方式進行,在制定訓練計劃應該合理的將柔韌性貫穿于全年計劃之中,實踐證明,長期中等強度柔韌拉伸練習比短期大強度練習作用效果要強。
3.2.2.3 平衡性
在健身氣功競賽功法中,平衡性也是評分規則中重要因素之一,即使運動員的柔韌性很好,而在完成動作時沒有相應的穩定性,運動員成績一定會受到影響。在競賽過程中,裁判員判斷動作質量時主要考察運動員在抬腿時的高度,如果運動員完成腿抬高度,但出現掉腿,站不穩的現象,則表明該運動員動作沒有達到理想規格。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應將動作穩定性同力量和柔韌練習相結合,也可采用針對功法中某一動作進行專項練習,[5]如單腳盤腿支撐,單腳抬腿支撐、燕式平衡支撐等,在進行練習時,練習負荷強度、間歇時間,應該根據每個運動員身體承受能力而定,循序漸進,避免出現運動損傷。
4.1.1 專項訓練方法混淆
民族傳統體育中最具有代表性運動項目為武術,很多人把健身氣功界定為武術中太極拳種,二者的訓練方法混淆,很多健身氣功運動員是由武術套路運動員轉項而來,從技術演練上更多體現出武術成分,所以在日常訓練中,一些武術訓練方法不能等同于健身氣功,方法上混淆,也會造成健身氣功運動員的動作要領不符合要求。
4.1.2 專項教師技術薄弱
教師作為技術的示范者,直接影響運動員技術水平。健身氣功自進入高校以來,主要由民族傳統體育方向的教師擔任課程授課與組織訓練等任務,教師技術的學習方法較為單一,主要通過視頻方式來進行學習,缺乏專業人士的指導,對技術動作規范化有待于深刻認識。教師動作不規范,技術水平薄弱,訓練方法不科學,影響到訓練目標的達成。
4.1.3 專項培訓機會較少
目前,健身氣功運動項目推廣較好,無論是群眾體育還是學校體育,習練的人群越來越多。但在針對高校教師專項培訓相對較少,未能跟上發展的節奏,特別是高校教師,在獲取一些國家級培訓機會相當困難,有的培訓班以省份劃分名額限制,另外,由于每年舉辦全國高校教師培訓的時間存在不確定性,使得教師了解不到最新技術體系內容和技術規則,也就造成一線教師在訓練方法上的滯后。
4.2.1 增強訓練方法歸屬
為了更為清晰明確健身氣功的訓練方法特點歸屬,應該將健身氣功訓練方法同武術區別開,增強健身氣功理論水平,確立健身氣功在傳統體育養生中理論訓練方法形成,完善一套符合科學,有效的訓練體系,增強技術功法要領統一性,促進健身氣功訓練方法標準性。
4.2.2 增進教師技法水平
學習方式的單一化,影響健身氣功指導教師對于訓練方法的掌握。只是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學習,對于健身氣功技術占主導地位運動項目,不會起到太大效果。因此,應該轉變學習方式,從行業專家面授課程指導的學習方式為主,理論學習與視頻學習相結合,增強教師技法水平,提升訓練方法多元化。
4.2.3 增加培訓機會次數
在健身氣功訓練中,合理解決運動訓練實踐中出現問題,分析難美性項群對應健身氣功訓練方法,就必須舉辦健身氣功專項相關培訓,增加教師學習機會,以提升健身氣功運動隊訓練手段,布置好訓練計劃,遵循運動規律,推動健身氣功項目融入現代科學訓練體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