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飛 高 嫚
1.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8
2.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6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參加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在新時期社會背景下,我國的高等教育院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才培養基地,應該堅定不移地高舉社會主義辦學旗幟,秉承“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針,努力開展好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知識技能與思想政治的協同發展。[1]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參加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時,他再一次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本,教育之魂,我們必須始終牢牢抓住這一根本與靈魂,貫徹并踐行于整個教育環節。”[2]在當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復雜國際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無疑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的一盞明燈,為新時期我國的高等教育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教育強則國家強,人才興則民族興”,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之棟梁,民族復興之希望,理應乘風破浪,鑄造騰飛“中華龍”。而高校作為大學生“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應該充分發揮高校育人之職責,從課程育人視角出發,積極探索高校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將各類課程中的知識傳授與思政價值引領同頻共振,更好地肩負起作為“拔節孕穗時期”大學生“立德樹人”思想政治引路人的使命。
體育,作為“五育并舉”教育主體格局構成元素之一,在思政育人方面擁有其獨特的育人價值。毛澤東也曾在《體育之研究》中評價道: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3]“課程思政”主要關注高校教育體系中“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的“三育思政”培養格局的形成,這與高校體育教育相得益彰。在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中,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是高校體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蘊含“育體”之育人價值,更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蘊含“育德”之特殊育人價值,非常適合扮演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試點改革的“先驅者”。新時期,在“文化自信”以及“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如何鑄魂育人?如何將文化傳承與思政元素結合?如何使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扮演好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下的“先驅者”角色?如何實現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這已成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發展不得不重視的一項緊要工作。
課程思政指以“立德樹人”為教育之本,在學校教育中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于學校各類課程教育,保持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校園育人格局的新型綜合教育理念。[4]“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源于2016年12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會上強調:在新時期社會背景下,我國的高等教育院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才培養基地,應該堅定不移地高舉社會主義辦學旗幟,秉承“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方針,努力開展好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知識技能與思想政治的協同發展。2017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并頒布實施《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育理念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意見》文件,上海地區高校率先開展了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于學校各類課程教育的教學改革試驗。自此,“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逐漸拉開了建設序幕。課程思政,區別于思政課程。雖說“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兩者都是高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并且核心內涵都是以“育人”根本。但兩者在思政教學內容、課程地位、課程特點以及思政優勢等方面同樣存在著差異。僅就思政教學內容而言,“思政課程”側重于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相關課程。而“課程思政”則側重于引領培養學生的思想價值,強調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于“思政課程”之外的各類課程教育中,培養并深化學生的政治意識。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指充分發揮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本身的“育人”“育體”以及“育德”優勢,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育與教學領域,從而得到鑄魂育人之目的,是隱性的思政教育課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作為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先驅者”,在致力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同時,充分利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蘊含的特殊“德育”優勢,再結合“體育”之特殊育人價值,不僅對塑造以及健全新時代大學生完美思政格局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對體育課程的創新性改革也具有劃時代意義。
“思政教育”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素,同時也是解決社會矛盾的主要途徑之一。思政教育目的,它反映教育者為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為符合國家、社會的發展變化要求而制定的政策、方針以及未來狀態。思政教育目的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導向性旗幟與動力機制,同時也是衡量思政教育活動成效的依據。新時期,我國的“思政教育”根本目的為:努力踐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高人們的思想認知水平以及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激勵人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5]
俗話說“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體育就是一種在超越過程中的不斷磨練體質、錘煉意志以及健全人格的活動,極具思想教育之內涵。民族傳統體育,是由我國各民族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為增強體質而創造的集競技、娛樂以及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復合文化形態。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是指基于眾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開展的體育課程教學,它隸屬學校體育課程體系,擁有獨特的“思政”優勢。
從“德育”視角探尋,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縱觀古今,古有孔圣,“以六藝施教”,“射以觀德”;諸葛亮,“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通過“內外兼修、德藝雙修”來修身養性,自我完善,提升精神。今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并形成了“德智皆寄于體”“全民健身、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體育之功效”“加快體育強國建設需以弘揚中華體育之精神,弘揚道德之風尚為‘標桿’”以及“中華體育精神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等重要的論斷。不管是古時先賢,還是今之能人,都十分重視“以體育德,以體育人”,他們的相關論述也是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依據和方向。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屬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均以學生為主體,具有高度契合的教育目的。其一,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立場,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這與 “思政教育”中的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立體育人格局目的相契合。[6]其二,致力于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及良好的道德行為是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契合點之二。其三,教育是培養人的實踐活動,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可持續發展的人。因此,不管是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還是“思政教育”,兩者最終都將契合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終極目標。
縱觀中華傳統體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載體,課程價值兼具“健體”之功效以及“育德”之價值。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凝聚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披荊斬棘所塑造的智慧結晶與精神氣質,蘊含著豐富的“育德”價值,是華夏兒女的行為準則與精神家園。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擁有武術、舞龍舞獅、龍舟、搶花炮以及拔河等眾多民俗體育項目教學資源,具有先天的“課程思政”建設優勢。其中,武術的德藝雙修教育、拔河項目公平競爭與團結協作意識地培養、龍舟項目頑強拼搏與永不言棄精神的培育以及舞龍舞獅項目愛國奉獻情懷地傳承等可以幫助學生們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塑造完善的個體人格,形成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樹立自覺的社會規范意識,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進而更好地弘揚社會正能量。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就是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本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載體,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課程評價體系等的各個教學環節,使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長期以來,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課程協同育人的格局一直處于“皮肉分離”的狀態,2016年開始的“課程思政”建設給兩者的融合提供了一個新契機,使得高校體育課程培養體系更加完善。“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就是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作為教學載體,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課程目標、內容、評價等教學環節,完善高校體育課程培養體系,促進學生們的全面、完整地發展。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屬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具有高度契合的教育目的,主要表現為兩者均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聚焦于學生們堅強意志品質與良好道德行為的塑造;其最終的目標都是將學生們培養成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可造之材。要想解決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不足的短板問題,需要從教育理念上正確地認識“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關系問題,積極推動“思政教育”理念融入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目標。
要求一:重視教學目標的實踐意義。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均強調學生的“德育”教育,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課應該重視教學目標的實踐意義,注重于生活的結合,從教學目標入手,將育人目標作為教學目標的核心,切實貫徹于教學育人的各個環節,明確職責,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方位、立體培養格局;繼續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努力探尋以學生為主體的“文化育人”模式,用目標規范課堂教內容,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以及“技能養成”的統一。要求二:以培養“完整的人”作為教學目標制定之宗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應該關注學生的復雜性以及完整性,主動承擔起培養“完整的人”的價值目標。要求三: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體現由“規訓”向“教化”的價值轉向。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體現教師“教化”手段的運用,強調受教育者自身在自由與和諧教育環境下的“感化”與“內化”,而不是單純地用“規則”“規定”等死板、冷漠的條款去約束學生。
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課程,它是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育與教學領域,最終實現鑄魂育人的體育課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的核心內容仍然是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但亦要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并保持“思政教育”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本身的文化基因、教育理念的有效融合。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想要踐行“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內容設計要體現“思政教育”要求,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要求一: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的首要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經我國實踐檢驗而凝結所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核心思想,同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新時期,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要充分利用本學科、專業的思政優勢,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于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通過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內容的溯源教學,致學生們于當時歷史情境,在不斷提高學生的體育專業素養的同時,堅定學生們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理想信念,為我國培養一批思想可靠、信念堅定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要求二: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要以愛國主義文化情懷教育為核心,在傳承與繼承中華文化的同時,加強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以傳統體育項目為依托,利用傳統體育項目中的文化內涵,運用案例分析以及典故教學等教學形式、手段,重現戚繼光、霍元甲和岳飛等民族英雄保家衛國的光輝事跡以及體育健兒們“振興中華”的民族責任感,以史促教,以事促教,促進學生們民族認同感的形成,鼓勵學生們踐行為國奉獻的愛國精神,堅定中華傳統體育的“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實現愛國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要求三: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要注重引導學生們的思想品德建設。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們掌握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們品德修養的培育。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擁有武術、舞龍舞獅、龍舟、搶花炮以及拔河等眾多民俗體育項目教學資源作為先天的“課程思政”優勢,其想要保持“思政教育”與之本身的有效融合,需深入挖掘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點,明確規定培養方案中的“德”“能”標準,培養學生們自強不息、永不言棄、愛國奉獻、公平競爭、尊師重道、團結協作等品德修養。要求四: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是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本屬于體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擁有體育課程之價值,可以磨練學生意志、培養學生們不怕苦、肯吃苦的自強不息精神。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設計要把技能傳授與“奮斗”精神培養結合起來,在課程內容設計中根據學生水平,設置一些難度處于學生們“最近發展區”內的學習困境,培養學生們不怕辛苦,勇于挑戰的“奮斗”精神。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標準的構建主要包括兩部分:(1)將“思政教育”標準納入高校體育教師評價標準;(2)融“思政教育”標準于學生體育評價體系。標準一:將“思政教育”標準納入高校體育教師評價標準。高校體育教師評價體系的構建依賴于教育評價、教師專業發展以及需要層次等理論的統一,一直以來,高校體育教師的評價標準都以實際工作量、帶隊比賽等為主,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評價標準還未健全,“思政教育”標準地納入,不僅對完善高校體育教師評價標準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更可以以“監督”方式,督促高校體育教師將“思政教育”落到實處。將“思政教育”標準納入高校體育教師評價標準需要做到:(1)參考借鑒“思政教育”的評價內容標準,通過學校、學生、家長以及社會的多方共商,確立明確的體育教師評價體系,進而完善高校體育教師評價標準。(2)完善高校體育教師評價反饋機制。將“思政教育”標準納入高校體育教師評價標準需要高校體育教師們思想上的認可,因此要特別注意高校教師的意見反饋,多采納教師意見,完善高校體育教師評價標準中“思政”評價部分。三、注重對高校體育教師的心理監控,給予高校體育教師以人文關懷,緩解職業倦怠的消極影響。標準二:融“思政教育”標準于學生體育評價體系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深入,社會對人才的行業要求標準正逐漸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對盡快完善學校學生評價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思政教育”標準于學生體育評價機制,實際上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課堂教學內容之一,充分利用本學科本項目的“思政”優勢,在學科教學過程中,穿插“思政”教育,促進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因此,想要融“思政教育”標準于學生體育評價體系需做到:(1)實現由評價結果到評價過程的轉變,及時關注學生們在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上的行為表現以及幫助他們尋找缺陷,積極尋求解決措施。(2)關注知識、技術的同時,也要承擔起“傳道”之責。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們掌握運動技術,更要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培養學生們自我完善的能力。(3)注重體育情感的熏陶。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應該從學生的認知、情感角度出發,關注情感體驗,嘗試利用學生們的課程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動機進行課程評價。四、評價標準的多角度、多樣化制定。盡量從多角度對學生體育評價體系進行完善,多關注、評價學生的“閃光點”,幫助學生們更好的自己。
課程實施是指按照事先制定的課程計劃,將計劃內容逐步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課程教學由課程目標到課程成效的基本途經。[7]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想要融“課程思政”于教育教學過程,仍然需要對對原有課程實施途經進行革新。途徑一:借助常規教學的理論灌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教學本身就是一種雙邊活動,教師與學生是這個活動的中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傳授知識與自身經驗,學生通過學習增加自身知識與閱歷,兩者彼此間的交流便是一種很好的思想教育。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可以在常規教學中增加一些“思政教育”內容,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其信念,增強其受挫能力,養成良好的道德品格。途徑二:將“課程思政”[8]教育以專題教學的形式嵌入課程教學。首先,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是以傳統體育文化作為教學內容,其本身擁有許多教育典故,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課程思政”教育。例如,以“傳統禮儀與道德品質培養”為討論主題,是學生們在了解中華禮儀文化的基礎上,培養道德品質以及愛國情懷。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健康中國的關系”為主題,使學生在準確理解健康中國提出的背景及其內涵的基礎上,盡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樹立終身體育理念。途徑三:榜樣引導。在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榜樣人物,發揮示范效應,激勵學生們積極進取。孔子曾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9]榜樣示范教育具有很高的而教育效果,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可以用先進事跡重現、代表訪談、嘉賓講述等形式,以平凡故事講述深刻道理,熏染學生,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意志品質和道德行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