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花
(福建省泉州市育群小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繪本也可以說是圖畫書,其主要是通過文字與圖畫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內容與知識呈現(xiàn)的。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認知和理解能力尚未發(fā)展成熟,對于長篇文字、復雜語言的接受度與理解度都相對較低。而繪本則更加簡單易懂,能夠更好的滿足小學低年級段學生好奇心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正是因為如此,近年來繪本閱讀越來越受學校及家長重視,并逐漸走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成為低年級段學生閱讀的重要途徑和方式。然而,如何在繪本閱讀中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推理與猜想,提升學生對于繪本的理解能力,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仍是當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策略進行了分析,以為今后教學提供有效參考。
小學生雖然思維尚未發(fā)展成熟,但其卻擁有較強的想象能力,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引發(fā)想象。故而,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這一特點來開展教學,利用繪本留白來啟發(fā)學生想象和探索,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
比如,在閱讀《逃家小兔》這一繪本故事時,故事中講了小兔想脫離媽媽的約束而偷偷逃離了家園,但是不管小兔跑到哪里,兔媽媽都可以找到它,然后把它帶回家。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繪本留白來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讓學生想象小兔被兔媽媽帶回家后會發(fā)生些什么事情呢?兔媽媽會批評小兔嗎?小兔會乖乖的待在家里還是會再次逃跑呢?小兔是否理解了兔媽媽的用心呢?這樣通過引導學生聯(lián)想的方式來進行故事結尾補充,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認知來續(xù)寫故事結局,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并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得到有效發(fā)展。
知識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在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同樣需要充分挖掘繪本故事與日常生活的關聯(lián),將學生熟悉的生活融入到繪本閱讀中來,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認同意識,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從而促使學生更深入的理解繪本內容,達到良好的閱讀教學效果。
比如,在閱讀《我是霸王龍》這一繪本故事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認真的閱讀繪本故事,然后引導學生來表達自己的認知,如“你認為霸王龍小時候是否真的很膽小呢?為什么呢?”、“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相同的體驗呢?是不是也有很擔心、很害怕的時候呢?”,通過這樣的引導和交流,讓學生更深刻的感知繪本所傳達的情感,促使學生對于繪本的構思與主旨差生清晰的認知。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入《小馬過河》這一繪本故事,讓學生認識到相同的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可能就會有不同的認知,就像是小馬過河,它只有自己真正去體驗了才能真正的感知河水的深淺,就像是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只有自己勇敢的去面對、去嘗試,才能真正知道究竟是不是真的很困難,從而逐漸提升學生的認同意識。
小學語文繪本的三項重要內容即親情、友情和環(huán)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繪本的具體情景來引導學生進行演繹,讓學生輪流扮演繪本中的不同角色,在加深學生對于繪本內容理解的同時,促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了解不同角色思考問題的差異,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效果。
比如,在閱讀《南瓜湯》這一繪本故事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分別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如鴨子、貓、松鼠等,并模仿繪本中鴨子、貓、松鼠一起喝湯的情景,然后再由扮演鴨子的同學演繹出走的場景,這樣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深入的感受繪本中不同角色的情感變化,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感受鴨子、貓、松鼠的情感變化,讓學生全面認識繪本中的動物角色、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變化原因,并指導學生對不同角色進行判斷,促使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進行判定,從而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切實提升回本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小學生雖然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但其卻擁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而繪本閱讀則能有效貼合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繪本內容。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挖掘繪本閱讀的優(yōu)勢,結合繪本閱讀特點及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學習繪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各項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