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玲
(山東省青島上清路小學 山東 青島 266023)
在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里第一次對中學語文閱讀量做了具體規定,在九年課程中閱讀總量必須達到400萬字以上。這足以說明閱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增加閱讀量是語文教學的必不可少的內容。顯而易見,增大閱讀量和提高閱讀水平和語文素質是成正比例的。認真而高效的閱讀不僅讓學生在別人的優秀作品中學到知識和寫作方法,更能加強學生的道德素質,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考能力。而所有這一切都和語言能力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量是學生良好語言形成的關鍵。
人的記憶最旺盛的階段就是小學時期,這個時候孩子對事物的記憶最深刻,有些事情會讓孩子刻骨銘心。但不一定能把這樣的優勢發揮到學習上,這就需要教師去開發和引導。語文老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背誦優秀文章里的句子、段落和篇章。以往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會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詞和名家的作品,但這樣的死記硬背的形式效果并不好,更讓學生的學習范圍有局限性,走不出教材的束縛。而新的教學理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領悟的能力培養,只有先理解了實質內涵,背誦起來才能事半功倍。例如:教師可以強化學生對一些記憶方法掌握,比如:關鍵詞、板書提綱、影像畫圖等特殊的記憶功能。另外要讓學生懂得教材上的文章只是浩瀚文章中的冰山一角,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接觸大量的優秀文章,提高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對文章的理解力,只有理解能力增強了,背誦的能力就相應提高,從而語言能力也就自然豐滿了。學生在理解領悟和背誦過程中,把自然、人文和生活的感受融合,不但提升了語言的表達能力,更強化了寫作能力。
除了通過閱讀和背誦增強學生語言積累這兩個途徑外,互動交流對學生語言積累也是至關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把自己的見聞和想法透徹地表達出來,這是鍛煉語言能力的最好辦法。例如:教師在教授《七律·長征》的時候,便有意識調動學生的知識積累,對學生提問:紅軍面對艱難險阻表現出的態度是什么?有的學生就回答兩個字:不怕!教師因勢利導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第一句說一說。學生回答:紅軍不怕遠征難!教師再進一步啟發:紅軍不怕艱難是對的,想想還有哪些詞語和艱難意思相近?便有學生回答:千難萬險。隨即就有幾個學生找出相關詞語:千辛萬苦、歷經艱辛、不畏艱難。于是教師便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說:你們小組合作的很到位,你們更完整地表述一次!一個學生便站起身說:紅軍面對長征過程中的千難萬險,全無懼色,表現了他們不畏艱難的精神?!钡鹊?。
興趣是一切動力的根源,只有把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興趣激發出來,才能讓他們真正去進行語言的積累。例如:教師通過多媒體的設備播放一些關于散文朗讀和影視精彩對白的錄音和視頻,還有通過學生互相講故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真心喜歡語言學習,形成自覺進行語言積累的習慣。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地進行相關的語言積累,天長日久學生的語言能力就會逐漸提高,相應的語文成績也會突飛猛進。
5.1 通過日記積累。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充分運用學過的語文知識,把好的語句應用到日記中。學生能把自己每天的見聞和感想寫出來,是最好的積累語言的途徑。只要堅持寫日記,就能讓自己的語言逐漸豐富起來,還能提高寫作水平。
5.2 在平時的語言交流中增強語言積累。語言的精髓是說話的藝術,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就要從說開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上課前五分鐘每人講一個簡短的故事。同時,課本中的單元“口語交際”要進行充分利用,讓學生大膽發言,抒發自己的感想。在這個過程中要切實糾正學生語言表達不足的缺陷,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更加完善。
總而言之,對學生語言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還要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對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加大語言教學的力度是語文教學勢在必行的舉措,只有廣大教師改變觀念,探索有效的措施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寫作的能力。對學生的語言培養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養成學生語言積累的習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