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瑩
(遼寧省撫順市順城區中心小學 遼寧 撫順 113000)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階段,其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而道德與法治教育對于完善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意義重大,因此,在整個小學教育體系中所占據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但是,就目前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基本教學現狀來看,其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為此,教師需要結合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進行教學策略創新,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用,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意義重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因此,教師在教學課堂上,需要優化教學目標,不能局限于簡單的知識傳授,還需要以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素質水平為目標開展教學;第二,小學階段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這也需要教師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1]
2.1 教學目標把握不準。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教學目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方面要讓學生學習掌握各科的文化知識,完成各個階段的考試;第二方面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但是,就目前我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狀來看,部分小學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升,進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還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故而在教學目標上也不太明確,難以充分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對促進學生的全面法治的積極作用。另外,小學生受到自身年齡的影響,其在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上還有待提高。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理論性較強,如果教師的教學目標缺乏針對性,那么也很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2.2 教學內容遠離生活。最近幾年,我國社會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也要在傳授課本知識的基礎上融入生活實際,注意穿插時事熱點,這也是素質教育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要求。但是,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還沒有意識到結合時事熱點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課本知識傳授,導致教學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很難對學生的眼界進行拓寬。另外,小學生自身的社會經驗并不豐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效果。
2.3 學生探究能力不足。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通過教學幫助學生實現思維、個性以及品質、心理等綜合素質的提升,這就需要重視學生的探究能力地培養。但是,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沒有注意把握小學生地性格特點,創設出來的教學情境也難以激發小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中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這也是當前教師需要特別注意的。[2]
3.1 優化教學設計。一直以來,受到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人看待教育的思維都被禁錮了。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其對教育工作的看法,都是學生能否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將學生的學習成績當作是衡量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這樣的思維誤區,也造成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沒有心思進行教學策略創新,很多情況下都是按部就班,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知識傳授,灌輸式教學模式占據了教育的絕大部分。雖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卻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地培養。因此,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針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要求,優化教學設計。教師要將課堂還給學生,保持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采取問題引導教學法,讓學生實現自主探究。另外,教師還需要注意,在問題設計上,要保證問題設計的趣味性,以此來吸引小學生的眼球,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最終形成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3]
例如,教師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中的《買東西的學問》這一課的教學中,就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合理設計。首先,在教學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先為學生分發了一些物品的包裝袋,然后對學生提出問題:“大家在生活中都有哪些買東西的經歷呢?”“你們在買東西的時候一般都會注意哪些問題?”教師在提出問題以后,安排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并將最終的討論結果以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積極性都很高,紛紛在組內分享自己的購物經歷。然后,教師在巡邏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直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如玩具、零食等,一般都只會關注玩具好不好玩、零食好不好吃等,只有極少數的學生在買東西的時候會注意看一看生產日期、保質期等。為此,教師在小組討論結束以后,對學生的看法進行了肯定,然后才引出了新的觀點,商標。“大家在買東西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商品的商標呢?”學生都表示沒有怎么注意過,但是,經過之前的教學設計,課堂氛圍比較活躍,學生對其的求知欲望較強,后續教師對商標進行講解時,學生的注意力也比較集中,課程教學效果自然較好。
3.2 創設生活情境。很多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也不例外。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致力于幫助學生將所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到生活場景中。為此,教師需要創設生活情境,以此來深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吸引學生積極探究。
例如,教師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中的《說話要算數》這一課的教學中,就創設了生活情境,以一周為期限,讓學生記錄家長在這一周許下的承諾,以及承諾兌現的次數。同時,學生還需要記錄自己在這一周中有沒有做到說話算數。教師在創設了生活情境以后,學生表現出來的熱情都較高,紛紛開始記錄家長對自己的承諾,并主動和其他學生、和教師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有學生對父母的承諾十分期待,然而最后父母因為各種原因并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學生表示十分失望,進而深刻地體會到說話算是是一種良好的道德素養,所有人都應該做到說話算數。另外,也有一些學生在記錄父母和自己的言行的過程中,明白了承諾背后的沉重意義,對于自己可能做不到的事情,要注意不能輕易許諾。[4]
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學生獲得的感悟良多,此次教學效果較好。
3.3 實施課外活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其他課程相比較,最大的不同點在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需要組織多樣化的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在參與課外活動的過程中,素質水平都有所提升,以此來達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目標。
例如,教師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中的《低碳生活每一天》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就開展了課外實踐活動,帶領著學生走出校園,感受生活中的低碳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看到了街道上騎單車的人,教師馬上對其進行了引導,說:“騎單車上下學就是一種很好的低碳、環保行為,我們可以效仿?!比缓?,教師又帶領著學生去了超市,在看到超市中拿著布袋購物的人,教師有對學生進行了引導,說:“用布袋購物,減少塑料袋地使用,也是一種低碳環保行為?!蓖ㄟ^組織課外活動,學生認識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低碳行為,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進行了啟發。最后,教師還組織學生進行了清理街道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這種垃圾都地球環境造成的影響,并穿插講解了溫室效應,讓學生明白了我們為什么要堅持低碳生活。
3.4 促進實際應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是糾正學生的不利學習和生活習慣,幫助學生形成遵紀守法的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知識實際使用,結合現實中的案例,向學生滲透德育知識。另外,教師還需要做到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榜樣。[5]
例如,教師在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中的《少讓父母為我操心》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應用。展開來講,學生可以在放學回家以外,動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學生也可以在課上好好聽講,努力學習,讓父母少操心自己的學習;學生可以學會一些簡單的處理事情的技能,在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可以自己處理,少讓父母為自己操心等等。另外,教師還和學生的家長進行了溝通,讓家長注意觀察和監督孩子的行為,保證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可以真正將課堂上所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綜合而言,此次活動組織意義較大。
綜上所述,新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需要加強學習,轉變教學觀念,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實際學習能力,完善教學設計,創設生化話的教學情境,并注重實現小學生的知行合一,積極組織教學實踐活動,以此來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水平,幫助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知識內容,并可以將其落實在實際行為中,最終深化自己的核心素養,逐步成長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