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大海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中國“土生土長”的體育活動相當豐富多樣,如馬球、摔跤、圍棋、武術、拔河、踢毽子等等,古來有之,至今風行。這些傳統體育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征,流露出先民的聰明才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也充分體現了體育運動所包含的哲學內涵、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古往今來,這些傳統體育蘊含的文化具有很好的德育功能。高校校園體育雖然多以西方競技體育項目為主,但中國傳統體育一直以來是高校校園體育建設的重要資源。尤其是在回歸傳統,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傳統體育文化是高校體育發展和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高校在文化的傳承中起著重要作用,傳統體育文化不應只是浮光掠影,更應該深植于眾多高校校園,在高校校園傳承下去。
以高校校園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作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數據庫等檢索方式,以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等關鍵詞,檢索出相關文獻,并查閱有關體育、德育、學校體育學的書籍、期刊等相關資料,對所有文獻進行分析整理,深入了解本研究現狀,為論述提供理論依據。
2.2.2 訪談法
實地到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比賽現場,走訪河南各高校代表隊領隊以及各高校的體育學院專家,深入征求對高校校園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現狀研究的意見和建議。對高校體育教師、大學生等進行訪談,了解當前高校校園傳統體育文化開展現狀。
2.2.3 邏輯分析法
采用歸納、演繹、類比、綜合等分析方法,對調查過程中的資料收集、研究成果進行整理,結合實際情況邏輯分析處理,得出合理的結論。
德育是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道德規范轉化為個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而狹義上的德育則專指道德教育。“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古代六藝中“射御”要求一切行為合乎禮儀,體現了鮮明的德育特征。近代民國時期的“軍國民學校體育”推行兵士體操,尚武崇德,被作為一種救亡圖存、振奮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手段。傳統體育文化中的道德意識、規則意識、愛國精神等符合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可以說,依托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德育是作為實現政治品質、思想品質、道德品質以及個性心理建設而進行的教育,滿足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切實要求,也是思政教育全面開創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的內在要求。為解決好“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充分發揮傳統體育文化德育的實效性,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引領高校大學生為社會主義事業砥礪前行。
3.2.1 高校校園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機遇
第一,當下大學生伴隨著新世紀新時代的光輝奮發成長,在小學、中學體育課堂中,就已經接觸了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和游戲。從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和興趣需求出發,豐富高校體育課堂內容,開展多彩的傳統體育項目,營造校園傳統體育文化氛圍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神往古代傳統是人們試圖擺脫現代社會俗氣所做的一種努力。”在信息、文娛、體育健身等大爆炸的時代,大學生們不再滿足于西方體育,開始從傳統體育中尋找興趣和樂趣。崇尚和諧自然的傳統體育文化,凝結著先民的生活智慧和經驗,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也具備西方體育培養學生的勇氣、堅持、自信心、競技性、決心、公平意識、規則意識、合作意識、犧牲精神等。走訪發現校園大學生們開展多種多樣的社團中不乏關于傳統體育的社團,大學生主體主動轉變為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人,參與到傳統體育活動中去。
第二,傳統體育文化是體育課堂的補充。不知何時,“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這句話成為網絡和生活中的調侃。一是人們對體育的認知不全面,二是體育老師要反省自己:多年的體育課是否都是千篇一律?學生沒有從體育課堂學到技能,沒有從體育中感受成長和頓悟。體育課堂沿襲多年的教學模式,是否可以大膽創新和實踐,在各項體育課堂中穿插入傳統體育游戲,尤其是孩童時代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體育游戲,改良設計傳統體育項目,增加課堂的新穎性,使課堂有深度和厚度,學生能真正體會到體育的力量。
3.2.2 高校校園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挑戰
校園文化是廣泛的、多元的,學生主體各有各感興趣的文化。缺乏學生主體的參與,校園傳統體育文化空有外殼,傳統體育文化的德育價值也將很難實現。受西方現代競技體育文化的沖擊,大多數學生更易于接受便捷、簡易的現代體育活動。學生主體在思想觀念上主動成為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少之又少。高校校園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按照西方體育競技項目而建造,很多傳統體育項目需要器械,校園只有一小部分傳統體育項目可以借助已有的場地或場館進行。教師隊伍偏西方競技體育,缺少專業方向的師資力量。師資隊伍多數也對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解不夠透徹。在體育課程改革上,更是實踐創新的太少,彰顯不出傳統體育文化的實效性。
3.2.3 高校校園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現狀
筆者走訪在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比賽的河南參賽的各高校代表隊領隊和教練,了解到目前有著學校特色傳統體育的有:河南大學的石鎖、秋千、太極拳項目;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的射藝、武術和毽球項目;河南城建學院的蹴球項目;黃淮學院的陀螺;平頂山學院的柔力球和舞龍項目;洛陽理工學院的抖空竹、跳繩項目;南陽師范學院的板鞋競速和高腳競速項目;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的龍舟項目;鄭州大學西亞斯學院的民族健身操等等。這些學校領導重視傳統體育文化,尤其是親眼目睹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精彩的傳統體育項目比賽后,紛紛表示將向學校申報增加一些傳統體育項目的設施建設,加大投入校園傳統體育文化建設。這些高校自身也有著優質的師資力量,開展的傳統體育項目在學生群體中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在這些特色傳統體育的引領下,校園傳統體育文化發展較好,傳統體育文化的文化價值正在重新回歸到當代大學生們的視野中。學生受傳統體育文化的熏陶,更加注重在身育鍛煉過程中的道德修養,為人處事多體現中庸之道、和諧、自然。就高校傳統體育項目開展現狀和傳統體育文化建設情況而言:其中95%的高校非常注重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90%的高校希望開展更多可行的傳統體育項目來增添校園傳統體育文化;所有高校都認可體育本身就是一種思政教育,傳統體育文化是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
當今大學生已不在滿足校園固有的西方體育項目,傳統的武術和健身氣功有一定的群體練習,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傳統體育項目并沒有走進校園,很多大學生甚至聞所未聞,結合學校自身條件,推廣幾項傳統體育項目,像平頂山學院的舞龍、河南大學的石鎖、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的毽球等,引領校園傳統體育風,打造其特色。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自身傳統文化水平,發揮教師一專多能,打造強有力的師資。大學體育課堂按照兩個課時100分鐘的時間進行,學生在完成本節課教學目標,掌握一項基本體育技能的同時,可以從準備活動時間、放松環節時間,利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編創些新穎有趣的游戲來豐富課堂內容;或將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引入到課堂,創新課堂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樂趣和精神力量,點燃學生的熱情和興趣,中西體育文化共進。整合校園體育文化資源,大力協同發展,如:組織教師進行專題講座、制作墻報專刊等。
鼓勵有傳統體育特長的學生組織建設社團、協會,以社團或協會的形式擴大影響力,傳播傳承傳統體育項目,制定社團活動學期學年計劃。比如:學會學精一套拳。既鍛煉身體,又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從中收獲頗豐。借鑒社會俱樂部,例如射藝,聯合社會上的古典射藝俱樂部,走進高校校園,校企合作,讓大學生們切身體會到古典射藝技術和文化禮儀。引進大師工作室,例如: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張東武太極大師工作室,通過大師影響力,帶動了校園傳統體育的快速發展,學校教職工和廣大學子切身感受到了太極傳統文化帶來的修心養性,學校春季田徑運動會上千人太極展演震撼人心;秋冬季校園體育文化活動月中的千人八段錦更是讓人精氣神充盈;學校工作日每天10:00-10:30的工間操選用 了健身氣功,教職工踴躍參與,得到了河南電視臺的報道與宣傳。
加快傳統體育文化的現代化轉型,促進傳統體育文化與當下社會主流相融合,創新傳統體育文化價值的表達方式。利用微信公眾號、直播平臺等信息網絡傳播平臺,廣泛宣傳傳統體育,包括其具有特色的運動方式、對個體生命健康的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載體的本質等,提升大學生們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度和對傳統體育文化現代性的價值認同。
除了利用體育課教學、開展社團協會、合理分配利用場地外,課余體育鍛煉也是有力傳承的途徑。某高職院校體育部教授就表示:本校下午四點半以后是不排課的,合理分配體育部教師按項目有組織的指導大學生進行鍛煉,督促學生逐漸養成鍛煉習慣,不間斷的組織課外體育競賽活動,組建各項目體育代表隊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實現自我價值,塑造自我。
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承載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對現代高校校園文化的補充,應該積極地進行傳承和保護。挖掘傳統體育文化的德育價值,有效發揮于課堂思政;優化師資,優化課堂,創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校園體育文化課程建設;打造特色傳統體育項目,彰顯特色校園傳統體育文化影響力;以社團協會、俱樂部、大師工作室的形式,為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注入活力;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相關競賽活動;利用多種文化傳播媒介,在校園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