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久劍 李勝通 蘇艷
1.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2.黃海路小學,江蘇 連云港 222100
蘇州運河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聯系,京杭大運河蘇州段自古以來就是經濟和文化高度發展的區域,是吳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體育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培育富有大運河特色的新型文化業態來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已成為一種趨勢。以京杭運河蘇州段為主陣地,探討運河體育文化的建設與創新發展問題,既有問題依據,亦有政策依據。伴隨當代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體育文化產業化趨勢更加明顯,將成為一支重要的經濟增長力量。
隋朝立國之初,為了保證京師的供給,必須要將江淮地區的糧食物資運往京師,于是隋文帝下令修鑿運河,展開漕運,政治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也促進了運河流域體育文化的發展;唐代宗時,根據各段運河的河道地勢、水勢等不同的特點進行分段治理。經濟政治非常繁榮,涌現了許多體育休閑活動,也有許多競技體育項目,北宋時期依然使用運河系統,在北宋時,這條運河能作為國家的命脈。南宋時期,當時的蘇州、杭州的城市手工業非常發達,被稱為魚米之鄉,絲綢圣地,也為運河體育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和經濟基礎;元代以后,直至明清,大運河已成為當時經濟的命脈,貫穿南北,承載南北的交通運輸,促進了南北文化經濟的交流,這一時期的民間體育活動保留了傳統體育文化,為現代體育文化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江南運河段涌現出一批與運河沿線城鎮生活習慣、民族宗教、社會關系等密切聯系的水上運動項目,如嘉興摜牛、高桿船雜技、水上競技踏白船等,進一步豐富了運河文化資源和體育文化的內涵。
體育文化的研究對象是體育的社會現象,而非體育的生物現象。體育文化狹義是指有關體育的精神文明或觀念文化;廣義來說,是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它包括體育認識、體育情感、體育價值、體育理想、體育道德、體育制度和體育物質條件等,反映了人們在身體教育和發展以及與其相關的各種社會行為方面的總成績。本研究討論的體育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觀念思想,并以此為理論架構。
體育文化與運河文化是同屬于文化空間的兩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的文化體系,隨著運河經濟的不斷發展,周邊的體育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更迭創新,與運河文化交融并進,形成了運河體育文化,是兩種同源不同方式的文化體系的重構,也是歷史、文化發展選擇的必然結果。廣義來說,運河體育文化包括受運河文化影響而逐漸孕育創造所形成的具有多元化特征的與運河相關的體育文化;狹義層面來說,體育運河體育文化僅指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受沿運河河岸環境影響而產生的以運河精神為特征的體育文化特質。
2019年蘇州政府對一般公共預算中的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比上年增長了3.8%。同年增加健身步道270公里,其中,環古城河健身步道155公里。新建多功能運動場,籠式足球場,籠式籃球場共25片。目前蘇州市已建成各類體育公園65個,其中市運河體育公園,蘇州體育博物館已建成開放。
蘇州體育文化,尤其是運河體育文化建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盡管蘇州市已經成立運河遺產監測管理中心,但管理中心的工作缺乏指向性,體育層面尚未完全發揮其作用;沒有顯著突出運河遺產文化展示體育建設,文化發展與體育兩者的結合不到位,而運河其他區域體育文化+旅游項目的推廣,已經在推動區域旅游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益;作為新興業態的體育文化產業,需要體育、文化、旅游、環保、財政等多部門聯動形成推動合力,但目前在運河文化體系中,體育文化的話語權仍不足,不利于運河體育文化的培育。
國家和省市各級運河文化發展相關政策系列文件中,涉及體育文化的相對較少,運河體育文化的保護和開發處于邊緣化狀態;此外,體育文化產業人才儲備不足。體育文化新業態的培育和發展離不開人才這一核心要素,運河體育文化不僅僅是特殊文化體系,更是地方文化的重要體現,是自然和社會相融合,時空規律、歷史演變和社會變遷的集中表現,相關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既熟悉產業發展、又具備歷史、文化、生態、經濟以及體育素養的復合型人才,但在人才的培養方面,客觀存在難點、痛點,缺乏培養方式的突破和創新。
運河體育文化存在產業整合和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走訪過程中可以發現,基于蘇州深厚的體育文化底蘊,運河體育文化產業的發展基礎相較于其他文化產業,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產業發展零散、發展不平衡。經過走訪調研,蘇州段的傳統、民俗體育文化活動傳承保護情況不容樂觀,缺乏品牌賽事引領性,賽事的社會影響力不足、整體優勢尚未形成,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與體育文化產業發展不匹配,需要進一步夯實產業平臺。
無論何種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民眾的參與和支持,體育文化作為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只有在繼承中才能更好的發展,這也是體育強國的一大主題,傳統的文化傳播形式并不能滿足當代的文化需求,所以,當今我國體育文化的傳播與教育也處于一個瓶頸期,單一的傳播內容與途徑,僅僅能滿足體育愛好者的需要,無法更好地激發人們對體育文化的興趣以及培養體育人才,我們更加需要推進建設大眾體育文化建設、學校、社區、新媒體等,拓展體育文化傳播途徑必不可少。
蘇州作為江南水鄉的典型城市,自古以來枕河而居,運河蘇州段穿城而過,長時間的生產生活對運河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運河環境的治理也曾一度亮起紅燈。近年來,隨著運河環境的治理和改善,運河生態和體育文化景觀帶建設向好發展。每個城市都具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價值,加之文化建設的“互聯網+”發展,各地爭相效仿,獨特的水鄉文化特性被模仿,蘇州在搶占發展地區特色文化的前沿方面,沒有完全有適應新時代,體育文化的地位與意識有所下降。缺乏蘇州地域特色文化以及文化自覺已經成為制約運河蘇州段體育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制度保障是運河蘇州段體育文化發展的原動力。要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繼續夯實運河蘇州段體育文化產業聯盟,明確政府的主導和引領作用,擴大運河體育文化產業的參與主體構成,引導社會資本加入產業發展,進一步落實產業發展的主體責任;建立各職能部門的聯動機制。加強產業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融合,建立常設機構進行常態化的聯合發展機制和制度,轉變政府職能,破除多頭管理行政壁壘,為運河體育文化的產業融合發展提供組織、制度和環境保障;立足高端發展,強化戰略布局。運河蘇州段體育文化的底蘊深厚,自然環境及開發力度較之運河其區域有明顯的優勢,要從運河蘇州段的整體規劃入手,提高發展戰略布局,著眼于建設國際體育名城,重點打造充分體現運河體育文化的高端體育精品賽事,制定融合蘇州特色的本土體育文化及產業布局方案。
加強運河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供給側改革力度,以體育與文化的融合為出發點,通過審批準入、人才政策、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加強對運河體育文化產業的政策扶持力度,營造更加有利于體育文化培育和發展的政策環境;通過政策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和高端人才投入運河體育文化的發展,培育一批產業創新基地、體育文化孵化及終端企業,同時,要合理構架運河體育文化產業服務中介,培養產業創新服務團隊,打造運河體育文化產業的完整產業鏈;政府通過運河體育文化專項、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激勵各體育文化主題參與體育文化產業的創業和競爭,打造地緣性體育文化產業品牌及企業。
產業集群的發展是運河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標。要立足運河體育文化產業的主體,形成產業輻射效應,打造產業集群。
遵循主體-相關產業-創意文化的發展思路,以體育賽事舉辦及傳播、體育休閑產業、體育文化服務等為主體,擴大體育文化消費群體、豐富產業結構,打造體育文化產業集群;借助“大運河文化資源普查與數字化工程”,鼓勵科技創新,助力體育文化產業升級?;诨ヂ摼W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發展背景,打造功能集成的運河蘇州段數字公共服務平臺,由文化部門牽頭,聯合相關職能部門,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依托,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圍繞運河文化資源、生態環境、文化項目及產品開發,提升運營效率水平和體育文化產業科技競爭力,打造運河蘇州段體育文化產業的新業態;創新大運河文化帶的合作組織、機制和政策等內容,打造區域協同發展的典范樣板。
運河體育文化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產業發展手段與模式的創新,是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基于蘇州運河體育文化的實際,對文化市場加以細化,梳理現有資源和客觀需求,合理規劃和分布市場空間,按照體育文化產業的不同類別分層開發和供給,如體育文創、體育賽事、體育旅游、體育培訓、體育中介服務等。同時,要進一步豐富體育文化產業的營銷手段,通過體育文化博覽會、講座論壇等大型具有良好社會效應的文化活動,打造具有蘇州特色的體育文化系列活動,借助現代自媒體及信息化媒介,堅持體育文化引領、不斷創新模式,擴大運河蘇州段體育文化的影響力。
運河蘇州段體育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區域的特色建設,更是蘇州文化與體育文化有機融合過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做好京杭運河蘇州段體育文化的專項研究與總體規劃,以運河文化為內核,啟動“大運河文化+”計劃,基于運河文化和運河精神打造具有鮮明蘇州特色的體育文化形態,積極投入體育文化的和諧共生和文化建設,為蘇州打造國際體育文化名城提供助力。
最后,要積極推進運河蘇州段體育文化旅游的項目資源開發,引導運河體育文化旅游消費,整合運河蘇州段的環境資源和人文資源,爭取經濟、社會、環境、文化、體育等多方面效益協同發展。體育文化旅游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運河蘇州段體育旅游驅動力的發掘是推動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促進體育旅游經濟發展的源動力。運河蘇州段體育旅游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更是一個融合共生而又相互作用的復雜社會體系。一個新興業態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改進、社會和轉型升級的過程,體育文化旅游也不例外,如何借助運河體育文化對蘇州旅游形成良性、可持續的發展推力,這就要求政府及職能部門增強蘇州市體育文化旅游系統資源的吸引力、豐富體育旅游產品的供給,提升蘇州市體育旅游的文化形象和感染力,提高體育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擴大蘇州體育文化旅游的市場影響力,打造“體育文化+旅游”,具備一定規模和前景,并能可持續發展的體育旅游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