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玲 煙臺城鄉建設學校
“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立德”強調德育為先,意在借助正面教育來激勵人、感化人、引導人,“樹人”強調以人為本,意在借助合適的教育改變人、塑造人、發展人。作為專門培養專業性技術人才的教育形式,中職教育要堅持德育為先,將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所必須的“德才兼備”的新型人才。
中職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受到了時代變革環境的顯著影響。一方面來說,學生思想體系構建受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顯著影響,該經濟環境促進了人們主體意識的發展。在價值規律和市場經濟的共同作用下,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較為重視,考慮事務也多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需要自我發展、自我改造、自我約束、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與決策,使得人們工作環境發生變化,促進了人們自主和自立意識的強化,面對他人觀點與社會思潮不再是簡單地接受。市場經濟將人才視為一種最重要的資源,使得學生對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的提升更為關注,思想體系的關注減少。整體來說,時代變革環境對中職德育的影響有積極也有消極的一面,但是積極影響占據主要地位。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給中職德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我國,學生規模快速增長。互聯網信息資源多種多樣,使學生足不出戶可知天下事,極大地方便了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令人擔憂的是,學生對網絡資源的娛樂化應用偏高、上網時間過長,影響了互聯網在德育中的應用價值。學生對學習工具類的網絡資料應用較少,普遍將大量的上網時間用于娛樂,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個人發展形成了較大影響,而且多元化的網絡信息對學生的價值觀所產生的影響也是多元化的,從多個角度影響著學生德育效果。
進入21世紀之后,各個領域的技術升級加快,人才、知識逐漸成為新時代發展的兩大支點。雖然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但是狀元文化、科舉文化、官本位制度仍然有很深的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并通過各種形式反映到教育與生涯發展中,使得各個行業的人才評價趨于標準單一化。家庭環境中普遍存在的“高投資和高期望”教育理念使得學生人格發展出現一定的缺失,用人單位的唯學歷論也使得學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后缺乏接受相關培訓、專研本職技術的動力,淡化了學生對人格的培養需求。家庭形態的變化,對中職德育產生了負面影響。家庭成員減少,促使家庭中人際關系類型和渠道減少,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體會不到復雜的人際交往關系,難以通過家庭生活積累社會經驗,難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較為深入的認知。越來越普遍的啃老現象,影響了學生個人人生價值和奮斗目標的選擇,容易使其形成以個人為中心的理想追求。家庭中同代人的缺失,影響了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形成,具體表現為在工作中缺乏合作和集體精神,不能從集體利益角度出發考慮問題。
“內秀于心,方能外化于行”,中職學校要在德育工作中做到“以情動人”,借助情境化教學促使學生“內秀于心”,并借助生活化元素的融入促使學生“外化于行”。教師要意識到,高尚的德行寓于偉人事跡,也寓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然后將這種思想理念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將學到的德育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與學習。同時,教師還要充分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對這項工作抱有極大的干勁和熱情,在“以生為本”教育思想引導下不斷創新德育內容和方式。
首先,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中職教師要多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站在統一戰線共同抵抗不良因素的影響。教師在能夠理解學生的基礎上,凡事為學生著想,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善加引導時,師生之間更加容易建立共情,學生的德育知識學習態度也更為積極。實行柔性的學習管理工作方式,學生更為愿意與教師進行交流,這有助于教師走入學生內心,對學生的思想狀態與學習情況進行了解。隨著師生之間溝通順暢,教師德育工作的開展更為順利,德育作用也會更為有效。在愛心的浸潤下,專業管理技能的支撐下,學生管理工作方式逐漸貼合學生需求,學生會愿意接受教師的管理與引導,他們的思想素質將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要將德育內容無痕的融入學生管理實踐,減少對學生的“說教”。中職學生理論知識積累水平相對較低,且處于青春期,對“說教”式管理和引導,難免感到抗拒。教師要針對中職學生感情特點與思維特點,學生管理與德育工作的融合方式進行創新,從而將劣勢化為優勢,讓學生在學習與生活實踐中形成良好思想品質。教師可為學生構建實踐情境,喚起他們的情感,促使其充分感受集體關懷,引領集體觀念的形成,為之更好的適應職場角色打好思想基礎。
榜樣的力量不可忽視,大部分中職生都有自己所崇拜的人物,并在日常的學習與工作中對其行為進行模仿。可以說,榜樣對學生發展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十分深刻的。其中,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權威性,是學生的重要模仿、依賴對象,教師要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注意言傳身教的作用。教師的每個教育工作細節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學生,比如板書字跡清晰、整齊,將會促使學生潛意識里重視書寫規范,反之則會給學生留下書寫習慣不重要的錯誤認知。其次,師生互動交流的細節顯示出教師的自身修養,可以影響學生的為人處事態度,促使其從小事做起提升自己。
在德育工作中,教師要重視對家庭資源、社會資源的應用,引導家長充分參與到學生管理工作。教師知識儲備完整、學生管理經驗豐富,要承擔起引導的責任,爭取社會與家長配合的同時,加強學生管理經驗的傳播。中職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通過經驗交流、意見交換共同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中職生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重要轉折時期,他們敏感、感性、易于接受新事物,這是他們的發展優勢也是劣勢,教師要幫助他們抵御不良因素誘導,促進思想的成熟與心理的健康發展。教師與家長之間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以加強家長對德育的參與、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促使德育工作主體和覆蓋面更為廣泛,繼而實現家庭與校園教育統一。家長要促進德育的延伸,通過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的思想品質施加積極影響,促使其形成優良思想品質。同時,家長還要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為人處世的榜樣,引領孩子的價值觀走向成熟。
中職應圍繞胸懷大局、艱苦創業、為人民謀幸福的革命初心,提升德育教育實效,促使學生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個人發展的智慧和力量,幫助他們樹立四個自信,引導其意識到民族復興大業與個人榮辱、個人職業發展的緊密聯系。
1.加強紅色理論學習,夯實思政理論知識基礎
首先,中職學校要抓好德育,有效組織學生參加常規德育實踐活動,促進其政治覺悟的提升,以及信仰的堅定。其次,加強紅色經典對學生的熏陶,鼓勵他們閱讀紅色原著,從原汁原味的紅色文化中領會德育的內涵與精神。組織學生進行紅色著作閱讀,并鼓勵他們相互之間分享讀書心得。讀到感觸頗深的著作時,學生可以將其推薦給其他學生閱讀,并通過相互之間探討閱讀心得提升對紅色文化的進一步認知。如此,就形成以相關教師為中心的,向著全體學生輻射的紅色經典閱讀氛圍,從而每一名學生都能夠感受到紅色文化熏陶,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成長的養分。再次,通過紅色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思維體系構建。在德育教學融入紅色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感知紅色思想,通過光與影的輝映、情與景的交融帶學生穿越時空對黨史構架具體認知,激發他們對革命先驅的敬仰之情,引領他們志存高遠,堅定其社會主義信仰。
2.強化紅色資源運用,豐富德育內容
在德育工作中,加強對紅色資源的運用,豐富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資源的思想性。紅色旅游、遺址等實物,以及紅色音樂、影視作品、著作等文化產品都可以作為教學資源運用于德育。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紅色資源,承載著波瀾壯闊的民族奮斗史和黨史,蘊含著老一輩革命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是播撒革命火種,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重要德育資源。
綜上所述,面向學生職業發展的中職教育,應同時關注學生的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提升、思想品質的養成。教師要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滲透德育,從多方面入手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為企業與行業的發展培養合格專業技術人才。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德育滲透的必要性,將學生管理工作打造成實施德育的重要的教育實踐載體,為學生的未來發展“系好第1粒扣子”,也為學生的成長與就業奠定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