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愛萍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沙堤中心小學,福建莆田 35114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發展思維能力”[1]。“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段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角度探究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打造“翻轉課堂”,讓學生的接受型思維蛻變為思辨型思維。
題目是文章的窗口。閱讀中,學生大多習慣站在“題目”的高度俯視文本,而疏于從“文本”的角度仰望課題。因此,教師要從“題目”與“文本內核”間的關聯入手,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系統性思維。
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麻雀》一課中,學生從題目出發,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對老麻雀偉大母愛的贊頌;但如果從文本內核對題目進行“回頭看”,就會思考為什么文章不以“母愛”或“偉大的母愛”為題,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對題目進行深入分析,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走向高階。因此,教師應注重從題目與文本內核的關系入手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是體悟文本內涵的鑰匙。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文本的關鍵詞句,揣摩文本內涵,鍛煉學生的聯結性思維。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爬天都峰》一課時,針對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有關“爬”的動作,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作者要‘攀’,要‘手腳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樣?這說明了什么?老爺爺也能這樣爬嗎?”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發現天都峰“陡”的特點,而老爺爺最后竟能成功登頂,充分詮釋了“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的文本內涵。
“矛盾處”往往為道破文本玄機的關口。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文本“矛盾處”駐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延伸性思維,從而使學生步入培養高階思維的“最近發展區”。還是以《麻雀》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因為緊張而渾身發抖、聲音嘶啞的老麻雀是怎么讓比它龐大得多的獵狗愣住的?”教師抓住這一矛盾點進行提問,能夠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中年級教材中的課文有“圖文并茂”的特點,文中的“插圖”除了增強文本閱讀的生動性,還傳遞了文本要表達的意思[2]。教師可以通過插圖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的插圖中棉襖形態的變化就隱藏了故事情節的進展、表達的情感,教師可據此提出問題,加深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教師若能從以上這些維度創設問題情境,深化閱讀教學,就能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其探究性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向高階思維的培養奠定基礎。
閱讀課堂的前十分鐘,教師應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針對課前預習中的疑惑在組內進行初步交流。在討論過程中,組內學優生會及時對學困生進行幫扶。教師在這十分鐘內應加強巡視指導,一方面收集、評價學生的提問,培養學生質疑與探究的思維品質;另一方面洞察并篩選出典型的、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的問題,作為教學的起點。
1.對文本進行多層面的深度閱讀
指向高階思維的問題,需要運用高階閱讀策略來解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層次的深度閱讀。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宇宙的另一邊》一課時,教師可以圍繞文章中心“宇宙的另一邊,是這一邊的倒影”,設計以下教學步驟:首先,讓學生說一說文中“宇宙的另一邊”是怎樣的情景,通過讀把這種“倒影”體現出來;讓學生思考除了事物,時間、學習“宇宙的另一邊”可能還有什么樣的“倒影”;最后,讓學生把自己補充的想象融入文本,并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對文本內容精準認知的前提下,有所質疑、有所批判,發散思維,然后對文本進行整合重建,從而有力發展了高階思維能力。
2.一篇帶動多篇的“群文閱讀”
(1)同中求異的“橫向”對比
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組主題為“秋天”的文章,分別從“秋雨”“落葉”“聲音”的角度來描寫詩意的秋天,展現了同主題的不同寫作維度。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橫向對比,引導學生分析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表達,感受不同表達的意圖及效果,從而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2)異中存同的“縱深”聯結
教師可以從“作者”的角度重構閱讀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創建“話蘇軾”的話題,讓學生閱讀一組蘇軾創作的不同題材的詩,借此逐步還原詩人的生平與情感經歷,從而掌握詩文的表現形式,培養高階思維。
課堂上,教師以某一個“議題”重構具有邏輯關系的課堂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
言語是思維的外殼。高階思維培養要堅守語文本位的基礎,即指導學生的言語表達,加強練筆[3]。
第一,強化口語表達。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能否將“爬山虎‘一腳一腳地爬’改成‘一步一步地爬’”。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比較、分析,對“爬山虎不斷地長出新腳”與“腳步行進位置移動”在實質上的不同進行說明。這個環節能使思維可視化,促使學生思維達到趨于條理與完整的高階水平。
第二,即時進行思維獨白。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中“顧客驚訝、惱怒地瞪大了雙眼”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即想象補白“懊惱萬分的顧客此時此刻在想什么”,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完成對人物的完整性評價,從而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第三,巧練轉換文體。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文言文《精衛填海》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文言文改寫成記敘文,要求寫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發揮想象力,刻畫出“精衛”鮮明的人物形象。在神話新奇色彩的吸引下,學生練筆的熱情大增,其創新思維品質的訓練也得以落實。
綜上所述,語文閱讀課堂只有指向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才能使學生的深度學習真正發生。因此,在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得文”“得意”“得思”,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