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翡翠幼兒園,江蘇蘇州 215000)
2016年9月,源于區域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的愿景,在區教育局的精心部署下,蘇州工業園區片區幼教聯盟成立,湖東四片區就是十大板塊之一。2017—2018年,我園成功申報了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暨江蘇省第四批課程游戲化項目,同期,我園也是市級課程游戲化前瞻性實驗項目園、區級課程游戲化項目領銜園。2019—2021年,我園進入了由“園所實踐”向“區域共研”推進的重要階段,經歷了“一月一巡禮”“創新月度匯”“歲月的故事”等課程游戲化區域推進的洗禮,在課程游戲化區域推進的踐行中,將《指南》內容滲透到園所教育實踐中。
行動力很重要,但比行動力更重要的是行動的方向。片區成立之初共有10所幼兒園,其中公辦園4所、民辦園6所;省市優質園4所,另有5所新開園尚未評上等級。面對片區內各園師資水平、辦學水平、辦園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我們始終堅持發展必須全覆蓋的原則,關注每一園,成長每一園,制訂片區逐年發展計劃。2017—2018學年,我們以“理念磨合”為關鍵詞,以理論學習為切入口轉變區域教師整體教育觀念;2018—2019學年,我們實施“分層推進”,尋找適合不同類型幼兒園共同提升的發展策略;2019—2020學年,我們著手“分類指導”,以常態教研為路徑推動片區共同成長;2020—2023年,我們立足“規劃引領”,借“十四五”開局及課程游戲化區域推進項目的東風,制訂片區《課程游戲化新三年發展行動規劃》,進一步深化片區學前教育改革,促進區域學前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以兒童為主體的課程要求教師持續跟蹤兒童學習活動、掌握其學習特征,以便制訂或調整教育方案。首先,教師要明確幼兒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要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其次,幼兒的發展有各自的規律,具有連續性與規律性,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對其進行改變。因此,我們邀請了高校導師、兒童課程專家為片區全員教師進行診斷式培訓:“從主題墻到兒童海報”,引領教師關注課堂中引導幼兒提出問題、尋找方法的策略,讓幼兒參與課堂的全過程。
教研工作是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的有效專業支撐,而園本教研更是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核心力量。我園先從提升自身教研力量開始,承辦市級園本教研展示,由一線年級組長全程主持,呈現出全園教研和級部教研的高質量狀態。我們邀請教科院專家、特級教師進行大片區園長、業務園長、教研主任及年級組長的專題研訓,通過案例分享、頭腦風暴、現場即興教研等沉浸式方式,使片區各園對園本教研有更深刻的理解。
幼兒階段是培養幼兒習慣和品質的關鍵期,如何將幼兒的品質轉變為具體、可操作、可學習的行為?我們邀請了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專家對片區全體家長和教師進行指導,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傳播現代兒童教育理念和知識,將《指南》中的具體內容進行整合,便于家長參與幼兒園課程的計劃、實施和評價。
課程建設是課程研究的過程,如果沒有文化引領,課程會缺乏深度和力度[1]。在課程游戲化進程中,湖東四片區各園聚焦幼兒經驗、課程方案等核心話題,邀請專家定點指導,開展深度對話,同時,理念的碰撞、文化的支撐也讓課程更有力量。
最近一年,湖東四片區有4所幼兒園分別在省市優質幼兒園評估中高質量通過,其中3所是民辦園。在2020年江蘇省優質幼兒園新標背景下的創建中,湖東四片區2所參評幼兒園均受到專家組的好評,其中一所是民辦幼兒園。最近,我們以民辦幼兒園為交流展示現場,進行區域課程游戲化推進的實踐匯報,這也是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最好體現。
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湖東四片區每所幼兒園都有自己的課程理念、課程方案、實踐路徑。從無到有,是不斷的修改和完善,是專家的診斷和優化,是實踐再實踐的思辨和自醒。
A幼兒園秉持“新生活 新生態 新生代”的生態啟蒙課程理念,基于各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特點,尊重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發展規律,利用園所及周邊的生態科技設施,立足關愛自然、保護生態、注重和諧、共同發展,關注不斷發展的幼兒機體與不斷變化的周邊環境所造就的生態互動關系,為幼兒的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提供支撐[2]。
B幼兒園致力于幼兒健康生活研究,圍繞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基本技能三大部分展開,鼓勵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適當的引導,創設豐富的情境。學習環境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效果,教師可通過適宜的游戲、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多樣的運動,逐漸架構“強體魄,樂生活,美心靈”的幼兒園健康生活課程。
C幼兒園的“會勞動·會創造·會生活”園本課程,以自然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論為依托,堅持以“追求生命自然成長的教育”為核心指導理念,聚焦“三會”目標,圍繞“三會教學鏈”活動,營造“三會游戲場”活動,滲透“三會生活圈”活動,讓幼兒在真勞動、真生活、真創造中建構真課程體系、收獲真經驗。
D幼兒園以“植美”為課程實施理念,以健美的身體為生活之本,以善美的品行為生活之要,以智慧之美點亮生活之光,以善于審美增進生活之趣,為每位幼兒提供適宜的學習與發展機會,尊重幼兒在每次表達、表現中的獨特性,旨在喚醒每位幼兒心中美的種子,并精心養育、培植。
E幼兒園的“青之禾”園本特色課程將七色文化節與幼兒園藍本課程相結合,讓幼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品德和習慣,體會情感與樂趣,獲得經驗與成長。
F幼兒園秉承“陽光體驗,樂享成長”的課程精神,以兒童發展為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幼兒的學習是體驗、探索、發現、交往和表達的過程,注重師幼的互動和交流。
在課程游戲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探尋高質量師幼共成長的課程新模式。近年來,教師們積極投入班本化小微課程探索,在生活中捕捉幼兒的興趣,運用整合的開放資源,積累了424個不同年齡、不同領域的案例,發表了254篇論文。同時,教師的榮譽、職稱、學歷也在逐年增加和提升。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在區域協同共進的實踐中,在同伴不斷持續的思辨中,我們應著眼于大環境的作用,充分發揮片區的力量,賦予一線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外部支撐,實現課程游戲化項目理想、兒童成長需求和教師人生價值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