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麗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四平 136000)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視角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和對美術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關鍵,也是我們了解歷史的教科書,如今在各個領域,我們都能看到它的應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視角下研究小學美術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在基礎教育中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發展起來的,與生活緊密聯系。但由于本身的非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難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傳承,有時傳承人缺失,或者所處歷史階段的統治者明確禁止,就會導致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
非遺文化多存于古村落或遠離鬧市地帶,由于長期與外界社會脫節,村民生活水平遠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出現斷裂、脫節,繼而消失等現象。另外,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會選擇到外地打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多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他們難以找到可以繼承衣缽的徒弟,再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學習難度大、收益增長緩慢,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思想觀念落后,即使知道該文化即將失傳,也不愿意將其傳授給外人。在這些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刻不容緩,亟須全社會提高關注度。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以讓學生從小就接觸到優秀傳統文化,還能更新教學方式,豐富美術教育的內容,特別是加入剪紙、泥塑、雕刻等課程,不僅能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水平,還能讓他們在美術課上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從而拓寬知識面。
小學生思想尚不成熟,語言表達能力較弱,因此,他們的要求和想法很容易被教師忽視,而且教師設計出具有創意性的美術教學方案并非易事。所以,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充滿創造力和表現力的教學內容出現在小學美術課堂時,很受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對教師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加入使他們有了更豐富的教學材料;對學生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比美術課本上的線條、色彩、插畫等內容有趣得多,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美術修養,還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自我表達能力[2]。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可以給美術教師提供一些啟發,就是以提高學生自我表達能力為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使每位學生在美術課上都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依賴言傳身教,師父通過口授和演示向徒弟展示技藝。以前,師徒是不分開的,師父去哪兒,徒弟就跟到哪兒,而且古代講究尊師重道,徒弟在日常生活中還要給師父端茶倒水、背負工具等,幾乎和師父形影不離。日積月累,徒弟幾乎能逐步參透工藝中的技巧,從而化為己用。但是,這種耳濡目染的傳承方式對于現代社會來說并不適用,很少有人會花費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專門學習一種工藝,且不同人的悟性和耐性也不同,一些悟性不好的人可能學一輩子也學不出什么名堂來。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十分緊迫,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理論化、系統化,對后續的教學和傳承具有積極意義。而將理論化、系統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既能尋找更多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范圍,又能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3]。
將恰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教學是十分可取的。我國對于美育的要求中提到,美育過程應注意對象的年齡特點。因此,“恰當”意味著它既易于小學生學習掌握,不會對學生的其他學業造成負擔,又可以成為學生自我表達的途徑,成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無所顧忌地表現童稚與真情的平臺。在此前提下,教師可以選取本地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講授,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領學生拜訪匠人,提高學生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增強由熟悉帶來的親近感。美育又有“情緒體驗與邏輯思維相結合”的要求,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學習與運用正涉及邏輯思維的鍛煉與自我情緒的挖掘與表達。因此,講授恰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對美育大有裨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學美術教材中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內容,學生在美術課堂上就能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體會傳承千年的文化遺產之美,同時提高學生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從而激發他們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欲望。
例如,教學小學四年級“漢字的聯想”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教授象形文字,讓學生學習漢字文化,掌握古代象形文字的基本知識、樣式和發展歷史,并使他們學會欣賞我國的象形字文化,探索文字背后的文化含義。
很多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通過家長教育、圖書插畫、學前教育等途徑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美術知識,有的家長還會讓孩子參加美術興趣班、美術比賽等。在小學美術課堂上,許多學生因為已經接觸過一些美術知識而對學習內容失去新鮮感,認為美術教學內容簡單,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和家長正確看待美術課,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美術學習結合起來[4]。例如,教師在講授“剪紙”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講解剪紙技藝的由來、種類、發展歷史等,讓學生意識到剪紙這一傳統技藝能夠流傳至今的原因,并使學生堅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很多,學校可以依據學生的特點,選擇一些合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證學生在學習時不會覺得太難。例如,教學小學四年級“泥玩具”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學習做泥塑,并在做的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提高審美能力。在小學美術課程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能提高他們收集信息的能力,進而拓展美術學習內容,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優秀傳統文化。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讓學生盡早接觸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直觀地感受到美術的魅力。同時,教師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融入美術教學中,能激發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保護熱情,提高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此外,小學生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有深入探究的欲望,所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教學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學習和探究美術知識,并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獨有的價值和魅力而感到驕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