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婧
大學生作為社會上創造力和可塑性較高的群體,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本財富。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就業難問題也日漸嚴峻,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不同階層的大學生就業不平等問題。就業不僅僅與學校教育培養、就業市場相關,而背景、人脈、學校層次、個人能力等這些看似簡單的求職因素背后其實與所處的社會階層帶來的綜合素養的培養密不可分。大學生由于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和成長環境的差異,導致就業機會的質與量的差異,部分大學生很難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實現階層的跨越,從而使階層固化繼續形成惡性循環[1]。
就業是社會穩定持續運行的助推器,也是民生之根基,積極解決大學生就業不平等問題既有利于減弱階層固化對其個人的不利影響,又能充分發揮個人的價值和潛能,在新時代下,積極推動社會運行機制公平合理流動,減弱貧富差異分化,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著深遠意義。
美國社會學家布勞與鄧肯在研究美國職業流動時指出:在現代工業社會中,人力資本作為一種主要的后致性因素,對個人職業地位的獲得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所謂的人力資本,可以簡單理解為父母對子女求學和求職的資本投入,提高了子女智能和體能,但資本投入的多少也與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有著密切關系。
同時,中國大量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鄭潔在其文章中提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學生,擁有較多的社會資本,求職更有信心,也期望得到更高的月薪。另外,利用社會資本和“關系網絡”能為畢業生創造就業機會,降低畢業生的獨立求職的努力程度。
縱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家庭背景與社會網絡關系的確實對下一代的教育水平以及就業有顯著的影響。原有研究出發,角度較為宏觀或者較為片面單一,而本研究會從個人、家庭、社會三大層面細致剖析階層固化影響大學生就業公平的具體原因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2]。
根據英國學者Albert相關研究表示,與就業相關的信息并不僅僅通過勞動力市場來傳遞,家庭社會關系有助于解決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樣的人力資本,家庭背景相對弱勢群體在就業方面往往得到資源和機會更少,其選擇的質和量都不盡人意。
有關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會導致大部分家庭收入較低,無法為子女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以及課外補習機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根據2014年一個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的高校畢業生在求職中遭受過不同程度的就業歧視。許多名企在招聘中明確規定“要求本地戶籍”“僅限985、211高校畢業生”。
根據2018年岳昌俊教授《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城鄉差異》研究表明,從高校畢業生的畢業去向來看,城鄉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農村戶口畢業生中待就業的占比更大,這隱含著農村戶口畢業生的就業質量較差;從就業地區來看,農村戶口畢業生中只有9.2%的人在京津滬就業,比城鎮戶口畢業生低9個百分點。相反,農村戶口畢業生在中部地區就業的占比顯著高于城鎮戶口畢業生,相差7.9個百分點。
經管之家網站顯示,通過對部分高校高年級學生(大三、大四)進行的抽樣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沒有明確就業意向,而有過職業生涯規劃的占22.8%,有系統職業規劃的則更少僅占3.9%。在大學期間,如果是沒有職業規劃或職業規劃不合理,大部分人還會在求職和就業生涯中屢遭挫折,陷入職業迷茫的困境。
經過研究發現,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不僅需要專業技術水平,一些個人綜合能力因素也在發揮作用,如人際交往、溝通談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抗壓能力等。具備這些個人的綜合能力會幫助他們在就業過程中脫穎而出。反之,會讓他們在求職面試時稍顯劣勢,錯失最佳機會。
1.家庭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資本。盡管中國學生通過統考模式獲得學位和文憑,但對于就業而言,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關系在大學生就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機制有。中國本來就是一個講究人情與關系的社會,是以差序格局為中心的關系網絡,在其中,人情越強,得到的照顧也越大。
2.家庭對于子女教育的投資。大量研究表明,個體受教育程度或年限的差異與社會分層體系存在某種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在垂直的社會流動中尤為明顯。一般來說,父母受教育水平更高,對下一代的教育期待也更高,在支持子女求學深造方面更具有積極性,也更有經濟實力去完成學業,從而使子女在就業過程中更具有競爭力。
3.家庭對于子女綜合素養的培養和職業規劃的引導。大學生在進行職業規劃時,父母對孩子的參考信息也是其中之一。但往往父母也缺乏系統的職業規劃知識,甚至90%的父母都沒有聽說職業規劃,更難以對子女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引導。與此同時,不同社會階層的父母因為眼界和意識不同,對子女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關注度也不同。
1.個人職業規劃缺乏或不合理。雖然眾多高校都設置了就業指導課程,但課程內容都是以講座、授課等方式進行,面向受眾廣泛,教學內容缺乏個體針對性、指導性。根據麥可思2019年高校畢業生報告來看,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為66%,選擇與專業無關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專業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職業期待,是迫于現實先就業再擇業。
2.學校和學歷層次存在差異。由于不同社會階層的下一代在教育層次的差異,導致其學校層次和學歷層次的差異,而往往社會滿意度更高的崗位會貼上名校招聘和學歷層次的標簽,以至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進一步趨避有高要求的求職崗位。
3.個人綜合素養和軟技能存在差異。在高校畢業生求職過程中,雖然扎實的專業知識十分重要,但一些往往書本上學不到、考試也考不到的個人綜合素養比如溝通技巧、抗壓能力、談判和說服能力等,也在招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往往家庭背景和環境是影響孩子教養、脾氣秉性、見識格局的重要因素,由于社會階層的不同,孩子形成的軟實力也會存在差異。
在當前就業市場中,就業崗位的供與求是不平衡的,而處于相對弱勢社會階層的大學畢業生會在就業市場的博弈中失去競爭力。而且,目前,用人單位也人為地提高了就業門檻的條件,有的用人單位設置了非技術性崗位,本科大學生甚至是大專生足夠勝任,但往往會貼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的招牌,有的還會人為設置性別、地域、年齡等限制標簽,使得就業門檻越來越高。
在校大學生需要提前在專業的職業規劃師或經驗豐富人士以及自我探索下做好職業規劃,而正確的職業規劃要結合個人基本情況、進行職業興趣測試,探索擅長點、成就點,同時要考慮價值觀傾向、家庭支持因素、行業限制性因素、心儀職業的發展趨勢和前景、未來城市定位等,以在就業的市場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和選擇權。
由于家庭階層對下一代教育和就業有很大影響,需父母積極給予下一代最大幫助與支持。處于弱勢社會地位的家庭雖然在很多方面無能為力,但也應積極關心子女的學習和心理健康狀況,從小就培養他們一些軟實力能力,并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盡可能地為下一代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高校需要探索完善適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市場為準則,緊跟行業發展開辦適應新興行業的新專業,不斷培養符合要求的新型人才。并且,高校就業指導課程設置要緊貼時代發展現狀和學生的需求,就業部門還應聘請專業的職業規劃師,為學生提供免費的職業規劃服務,雙選會也要進一步為畢業生鏈接更多的招聘企業幫助其就業。
政府要制定相關法律,規范就業市場,保證就業需求信息的公開發布,讓大學畢業生擁有更加公平的就業機會;同時,國家也應出臺合理的各級人才培養選拔機制,使城鄉人才流動更加合理,解決城鄉社會分化日益嚴重的現象;在權利保障上,要健全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和援助幫扶計劃,為大學生就業做好保障。
社會媒體和輿論需要對各行、各業和各地區發展潛力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幫助大學生擇業作出合理判斷。與此同時,我國的階層固化現狀也需要進一步打破,要進一步推動就業市場規范,完善收入分配體系,從而推動社會階層合理公平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