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善
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西方教育進入中國,西方學校體育也逐漸引入中國。1903年,清政府制定《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學校教育必須開設體育課,自此體育進入學校教育從制度上得到了確認。由于近代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納入了西方現代體育項目,在傳統文化影響仍然占據重要地位的近代中國,體育進入學校課堂并非一帆風順。為了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近代許多學校不約而同采取了“強迫運動”措施來促進體育目標的實現,這其中也包括了清華、南開和圣約翰大學三所大學。近代清華,南開、圣約翰大學不僅在人才培養質量享譽中國,在學校體育的影響力方面也曾冠絕一時,它們曾取得了卓越的體育成績,為中國體育和中國學校體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研究這三所學校強迫運動,挖掘其歷史價值,希望能對當代大學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啟迪與借鑒。
強迫運動也可稱為強制體育、強迫體育,是指近代學校為了促進學校體育任務的完成,采取的一系列強制措施。強迫運動的背景是近代學校體育發展進程中,由于歷史文化緣故,許多學生對體育認識不足,缺乏主動鍛煉的意識;同時,也有部分師生心中認可中國傳統健身,對來自西方的體育項目心存抵觸。強迫運動最直接的表現形式為在規定時間里參與體育運動,與之配套的制度措施包括規定學生必須參加體育鍛煉、必須修體育學分,把學生體育成績與畢業證、三好學生、獎學金等切身利益直接相關,以此督促、迫使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并完成規定的體育任務等。
近代學校體育在中國傳播,大部分學生依舊沉浸在中國傳統教育對體育的認知,因而對近代西方體育的認知是陌生的,參與也是被動的。西方教育界已經對體育促進人的發展有了深刻的理解,隨著近代西方教育進入中國,西方近代體育也不可避免地在中國學校教育強勢登陸。1903年,清政府《奏定學堂章程》頒布實施,學校體育在教育體制中得到正式認可,加速了西方體育在學校的傳播。體育列為學校的課程,根本還是人才培養的需要。為了人才培養的需要,近代許多學校不得不在學校體育制度上出臺了一些硬性措施,以保證學生參與運動。如近代教會大學的代表圣約翰大學在創辦之處,就規定學生上午和下午在固定的時間里進行體育運動;即使1921年后,圣約翰大學將體育列為必修課,但仍規定在全校范圍內實行“二年強迫運動制度”,規定一、二年級學生必須參加[1]。確切的記錄是南洋公學1899年在監院福開森的主持下開展了國內最早的“強迫運動”,在此之后,東吳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都采取了相同的措施,后來的東吳大學、清華大學等校都采取相似的措施,“逼迫”學生們走向操場,開展體育運動。一般的做法是在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將教室、圖書館、食堂、寢室全部關閉,學生一律到操場鍛煉。[2]近代清華和南開將強迫運動始終貫穿學校的各個時期,學校也因此特色享譽全國。
近代中國已經認識到了體育的重要意義,清政府頒布新學制后,體育逐漸在各新式學堂開展起來,一些教育理念先進的學校,迫不及待推進體育,落實政策。但學校體育畢竟是新生事物,特別是西式體育涉及的生理生化、心理、解剖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對當時的人們而言是非常陌生的知識。中國傳統倫理對西式體育有抵制,強迫運動因此應運而生。在參與體育的過程中,學生們逐漸體會到體育帶來的諸多益處,對體育的科學認識也逐漸全面,實現了學生參與體育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的轉變。
對于不好動的學生來說,強迫運動無疑是令人痛苦,但經歷強迫運動的洗禮后,學生們普遍接受體育并都給體育運動非常積極評價。許多學生在回憶里都對曾經的強迫運動充滿贊許的情感,如清華畢業的張詠、吳景超等先生回憶在校時之嚴格體育訓練,感慨一生受用不盡,莫不深深感謝寄師之厚賜。林語堂回憶母校圣約翰大學特別強調母校給了他健康的肺。[3]南開校友齊邦媛回憶:“至今六十多年,我仍記得跳遠躍入沙坑前短發間呼嘯的風,一個骨瘦如柴的十五歲女孩,首次覺得人生活著真好,有了生存的自信?!保?]強迫運動使全體學生都能受到嚴格的體育教育,最終讓學生收獲了健康,并因此一生受益。
近代西方體育項目最先在教會學校開展,并逐漸向其他各類學校和社會延伸。西方體育崇尚競技體育的對抗與拼搏,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精神,體現了西方近代科學為基礎的人文精神。從教育角度而言,西方體育是西方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入了西方文化的科學精神、尚武精神和公平競爭原則,因而在學校體育開展中與中國本土傳統體育項目武術相比較,具有明顯的優勢。強迫運動促進了學生對體育的了解,加快了西方體育項目的普及,為西方體育項目在中國的競技比賽創造了良好的文化土壤。早期如田徑、足球、籃球、網球等西方體育項目都是由學校逐漸走向社會,成為人們廣為接受的體育運動。從這個角度而言,強迫運動對近代體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的校園體育文化能夠潛移默化的感召學生,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體育到主動參與體育。校園體育文化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體育制度文化、體育課外活動文化和體育宣傳文化。以近代實施強迫運動且體育最負盛名的圣約翰大學、清華大學及南開大學的體育文化為例,其體育制度、校園體育活動和體育宣傳方面的出色成績是近代中國的楷模,如果時空逆轉,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是值得學習的榜樣。從制度文化而言,我國當前的學校體育政策對比較完善,從黨中央、國務院到教育部、各省、市都有保障學校體育開展的相應制度,但在學校層面,跟國家政策相關的配套制度并不完善。學校體育配套制度包括對體育優秀體育的獎勵和體育達標學生的懲罰,它對促進學校體育開展,調動老師學生積極參與體育作用明顯。在體育課外活動方面,近代圣約翰大學、清華大學及南開大學可謂全員參與,實現了全員育人;在體育宣傳文化方面,除了強報、黑板報、彩旗橫幅海報等傳統宣傳形式,三所學校報紙、刊物不僅有專門的體育版面,甚至還有專門的體育刊物來宣傳報道體育,如圣約翰大學的《約大體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是互相統一、相得益彰,當代大學體育文化建設仍需要大力加強。
我國學校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在整個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地位,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還提別提出了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的重要部署,可以說沒有哪一級政府、哪一類學校會說不重視體育,但即使這樣,我國青少年體質仍然持續下滑。我國教育部門對學校體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如各級學校必須要開設體育課,學生的體質必要要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才能畢業,對學生體質連續下滑的學校要進行問責,等等。由此可見,在我國學校體育是具有的強制屬性的教育。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強迫運動視角而言,多年來學校體育的強制屬性逐漸弱化是不爭的事實。多年來,素質教育讓位應試教育,導致體育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被忽略,青少年體育習慣普遍淡漠;多年來,快樂體育、成功體育等理念讓我們過于關注學生的興趣、心理健康,而體育最重要的功能——促進體格強健功能卻被淡化,由此導致學生的力量、柔韌、彈跳、耐力素質嚴重下滑。學校體育在許多學校弱化為僅僅是需要開設體育課,我們幾乎忘記了學校體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忘記了學校體育是強制屬性教育。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不合格不能畢業,這原本是給體質欠佳學生的一個警示,但多年來即使學生素質連續下滑,我們幾乎沒有聽說有因體質不合格而不能畢業的學生了。田徑運動會3000米以上中長跑項目原本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但面對學生嚴重下滑的心肺功能,許多學校運動會取消了3000米項目以上中長跑項目來消極應對。國家對學校體育的政策不可謂不完善,重要的我們在執行乏力?;仡櫧鷱娖润w育實施的背景與成效,我們有必要強調學校體育的強制屬性,讓那些體質欠佳卻疏于鍛煉的學生心存敬畏之心,這也有利于督促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
近代體育在學校的推行,普遍情況首先是校長對體育的認識到位,方有可能推行,這在近代學校強迫運動的實施中已經得到驗證。如圣約翰大學的卜舫濟、南開學校的張伯苓、清華自建校以來的歷任校長都能認識到體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自始至終支持體育工作,才造就了三所學校體育的輝煌。試想如果沒有校長的支持,師資聘任,大手筆的場館建設經費怎么可能落實呢?由此可以說,近代學校推行強迫體育,最關鍵是校長辦學理念與治校實踐高度融合。校長在學校體育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國家教育部門的認同,2012年以來,教育部頒布的文件中提出了“校長是所在學校體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體質健康連續下滑的學校要問責校長”等表述,由此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門對校長在學校體育工作中所承擔責任和義務認識的深化。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體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在許多學??陀^存在,究其根本原因是校領導體育認識需要提高,責任意識需要加強。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對學校體育的表述,促使學校體育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十九大以來,體育強國戰略對學校體育又寄予新的期望與責任。歷史經驗與現實需要都告訴我們,學校體育改革需要學校校長(校領導)發揮應有的關鍵作用。
近代強迫運動是學校體育在近代中國這一特殊時期的特別現象,它促進了西方體育融入近代中國學校教育,促進了學校人才培養,對中國近代體育的發展也功不可沒。結合近代中國的時代背景和學校教育的體育環境,強迫運動所收獲體育育人的豐碩成就,其歷史經驗無疑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