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福軍
本期話題
如何使罰款成為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
在企業安全管理工作中,為規范員工安全行為,制定了一些懲罰制度,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罰款。但罰款這項制度“說易行難”,具體實施起來困難重重。例如:罰款的金額規定少了無人在意,多了引發員工情緒上的不滿;罰單開具后,安全管理部門與人力、財務部門的工作如何有效協調銜接;實施罰款的標準如何制定,如何避免安全管理人員自由裁量權過大引起爭議;實施罰款后,安全管理人員可能會遭到企業員工發泄的不滿情緒等。我們都知道,罰款不是目的,而是規范員工安全行為的手段,如何制定罰款制度才能有效地達到安全管理的目的而不引發負面效果?企業制定的罰款制度該如何實施、細化落地?還有哪些比罰款更好的管理方法?
很多企業為了規范員工的安全行為,制定并實施了一些懲罰措施,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罰款。毋庸置疑,這種做法在我國各種類型的企業中已實施了幾十年,也起到了一定的管理效果。但筆者認為,目前,在國家法制不斷健全完善、員工意識不斷提升的新形勢下,不主張仍采用罰款這種簡單直接的管理手段。
第一,如果企業制定的有關罰款的規章制度沒有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沒有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達成平等協商協議、沒有告知勞動者或提供不出向勞動者告知的證據時,就是不合法,如果在這種情形下對員工實施罰款,將會引來官司,得不償失。
第二,罰款手段是對員工的一種經濟處罰方式,要達到對員工“經濟處罰”的目的,除了直接罰款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更好的做法。比如,可采用綜合評比的辦法,根據員工日常工作的表現,進行逐項打分評定,遵章守紀、表現積極、業績突出的員工與違規違紀、表現一般、不求上進的員工,在目標考核、績效工資、獎金評定、評獎評優、調薪晉升等方面進行掛鉤,多勞多得、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也完善和優化了員工的綜合考評應用及獎懲體系,更為重要而有意義的是,這種隱性的“經濟處罰”不與法律法規沖突,更能為廣大員工所接受,并能產生更為長遠的影響,效果更好。
另外,也可采取安全獎勵制度取代罰款制度,比如對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員工、對達成季度或年度安全指標的車間、職場或班組進行安全表彰,由企業發給獎狀,并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現金獎勵。既體現出公司的大度與人性化關懷,又激勵了員工上進與比學趕幫,這樣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第三,日常應注重員工整體安全意識的培養和班組建設。員工作為企業生產的主體和有生力量,安全意識的培養不容忽視,形成具有良好安全氛圍的班組之后,員工將會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意識轉變,并具有自主的安全意識。如何由“逼我遵守”至“自覺遵守”,需要每位管理者開動腦筋、勇于創新、持續改進,通過各種安全活動和培訓教育,糾正員工的不安全行為,潛移默化引導員工進行正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