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曉 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對于公立醫院而言,加強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不僅有助于提升其自身的管理水平,激發員工潛能,增強整體的服務輸出質量,提高在市場化運作過程中的綜合競爭力,還可以降低自身在運作管理過程中的風險,尤其在面對重大問題、緊急情況時,能夠擁有足夠的對策機制。基于此種情況,本文通過分析公立醫院在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方面的開展策略,對于該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和不可忽略的價值,也希望為關心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和借鑒。
對于公立醫院而言,各種制度、政策的落地,都需要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但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部分公立醫院在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方面的落地性不佳,與高層領導的重視程度擁有直接聯系。由于領導層自身在此方面不夠重視,或并未全面理解其重要性,進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無法起到積極的帶頭作用,導致相關工作的執行力度不足,難以發揮其本質作用,不利于公立醫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從高層管理人員角度來說,還需增強重視程度,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強調、監督相關工作的開展情況,確保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能夠不斷進行優化、深入落地并發揮作用。
從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公立醫院在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方面的制度體系尚不健全。一方面來說,部分公立醫院的預算管理往往是財務人員基于歷史數據和自身經驗進行制定,對于市場變化、醫院發展的需求和各部門的實際情況結合不足,缺乏有效的調研數據、部門溝通和醫院發展的戰略眼光,導致預算管理難以發揮作用,貫徹力度不足;另一方面來說,公立醫院在績效評價方面的制度不夠完善,尤其是針對不同崗位的績效區分不強,導致難以激發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不能夠為員工打造一個積極、足夠公平的工作氛圍,影響整體的運作效率和醫院的健康發展。從制度角度出發,是未來公立醫院加強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的重要方面。
從目前發展情況來看,公立醫院的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考核標準與實際情況必然存在部分出入,但醫院在“標準”的調整方面存在一定問題,比如調整空間的大小,太過隨意的標準調整易導致制度本身喪失意義,流于形式,但若標準制定太過嚴苛、不夠靈活,又難以滿足醫院實際運作的需求,反而可能影響公立醫院的長久發展和穩定的服務輸出。因此,對于公立醫院而言,未來在貫徹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的過程中,還需切實考慮“標準”的調整空間,在合理范圍內允許變動,既要確保制度能夠發揮作用,又要符合實際情況,避免導致制度的僵化。
任何制度能夠貫徹實施,一方面是制度本身合理、具有可落地性,另一方面而言,還需要有相應的監管機制進行限制,適時進行監督、檢查,確保制度按照最初的標準進行落地執行,也能夠及時發現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和不合理性,有利于及時進行優化、完善,最終形成全面、科學的生態體系。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部分公立醫院并沒有構建相應的監管機制,無法對正在執行的制度進行有效監管,導致落地性缺乏保障,也無法形成有效的問題反饋機制,不利于制度優化和調整,最終影響公立醫院內部的管理水平,不利于其長久發展和穩定運作。因此,未來還需要從監管機制角度入手,真正促進公立醫院能夠加強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體系。
對于公立醫院而言,在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推行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得到高層領導的重視,才能夠促進相關制度切實落地、執行,并且得到有效的監管,最終構建全面、先進的生態體系。對于高層領導而言,首先,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理念學習,尤其是關于預算管理和績效評價的意義、實施要點等,不斷更新自己的理念,走在行業前列,只有真正意識到其重要性以及對長久發展的意義,才能夠不斷促進制度落地;其次,高層領導可以積極考察在該領域已取得成績的業內機構,主動汲取經驗,充分發揮后發優勢,為制度的貫徹和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最后,公立醫院的高層領導還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到院內舉行講座、知識宣傳,不僅能夠輔助醫院進行制度貫徹,增強全體工作人員的重視程度,還能夠鼓勵員工進行相關探討,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來開展工作,增強員工的參與感和融入感,對于公立醫院的內部管理具有積極意義,也能夠為新制度貫徹實施減少阻力。總而言之,公立醫院加強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醫院的高層領導需積極吸收新理念,增強相關意識,主動引領院內職工重視相關工作,為制度落地奠定基礎[1]。
公立醫院加強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還需要從制度方面進行完善,構建相應的行為準則,讓相關崗位人員能夠各司其職、按照制度流程處理事務。具體來說,一方面,構建完善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包括預算管理機構、預算的編制原則、預算執行原則、預算分析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全面預算管理制度需符合醫院自身的運作要求,制度的制定與實際情況相匹配,關于預算編制,相關工作人員不僅需對醫院內部各科室的實際情況擁有足夠了解,還需要動態了解市場情況,洞察市場變化,并且通過市場數據調研、各科室的及時溝通,將變化部分及時體現在預算編制中,尤其避免單純依托經驗進行預算編制,導致其失去預算本身的意義;另一方面來說,關于績效評價的制度體系,需重點考慮醫院內部各科室的實際工作情況,包括總體工作量、工作狀態、外部壓力等因素,通過合理的績效考核,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和潛力,有助于提升醫院的服務水平,并且通過制度構建相對公平的工作環境,提升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避免由于長期高強度工作導致抵觸心理和不滿情緒。總而言之,科學全面的制度是執行的根本,公立醫院還需切實結合情況來構建合理的預算制度與績效評價體系,才能夠讓其真正發揮作用[2]。
對于公立醫院而言,在構建全面預算管理制度與績效評價體系之上,還需要讓所謂的“標準”更清晰化,通過明確的標準有助于規范相關行為。具體來說,一方面,清晰的標準能夠降低醫院整體運作的風險,尤其針對“年年做預算、預算年年超”的情況,讓公立醫院的運營更加合理且可把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預算貼合實際情況之上,還需要為各種突發情況預留合理的調整空間,公立醫院需基于自身的管理機制來確定相關規定,比如面對不同級別的突發情況可調整的預算空間,不同管理人員擁有不同權限的調整空間等,避免制度的僵化導致無法適應時刻變化的客觀情況,進而可能影響公立醫院的服務輸出;另一方面來說,績效評價也需要擁有相應的調整空間,基于各科室的情況,若出現緊急高風險情況、工作量短期驟增情況等,績效考核應作出適當調整,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提高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也可以設定相應的申請途徑,比如科室主任可基于客觀情況進行集體申請,相關管理人員則基于情況進行批復,讓彈性標準更易高效的落地。總而言之,所謂的“標準”,在日常管理過程中需盡可能清晰,營造公平和諧的工作氛圍,但又必須與實際情況契合,在合理范圍內可進行靈活的調整,有助于提高公立醫院管理的靈活度,增強職工工作的積極性。
公立醫院加強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的過程中,還需要注重設立相應的監管機制,通過合理的監督管理來確保基礎制度的落地執行,形成有效的約束,規范相關工作人員的行為。具體來說,監管機構可由高層領導牽頭成立,針對日常的預算管理制度與績效評價制度進行抽查,積極主動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制度本身的問題和執行效果,針對制度貫徹不到位的現象及時給予批評、懲罰、糾正,針對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則可通過統計、討論、修改、試運行等方式進行完善和優化,真正發揮其自身的監督管理作用,也促進公立醫院內部管理水平的提升,進而提高其綜合競爭力。需要注意的是,監督管理人員和基礎制度的執行人員需進行崗位分離,確保監管機制能夠切實發揮作用,減少在工作過程中的阻礙。
本文通過闡述公立醫院加強全面預算管理與績效評價的落地策略,包括加強高層領導的重視程度、構建健全的制度體系、清晰“標準”及調整空間、設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夠切實促進該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為醫療系統的前行做出貢獻,同時也希望能夠激發更多專業人士進行思考和探索,引發更為廣泛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