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年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產生了很多新型互聯網金融產品,這其中校園貸引起的社會影響巨大,新聞熱度也一度高漲。一些大學生無力償還校園貸而跳樓,女大學生裸貸等事件暴露出監管層面的漏洞。雖然經過整頓,校園貸正在走向理性,但我們要看到互聯網和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維護校園貸的正常發展,完善對其的監管。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與“互聯網+”的結合,校園貸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衍生出的“P2P網絡借貸”,專門針對高校學生開展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出借資金的為經營者,尋求資金的是大學生。經營者通過出借資金獲取利率,大學生通過借款來滿足自身的需要。校園貸的運行機制是通過線上撮合借貸雙方的網絡平臺,整個運作過程缺乏監管,流程存在許多漏洞。校園貸因受眾是大學生而演變出獨有的特點。
校園貸進入校園那一刻就以“零首付、無擔保、放貸快”的廣告語吸引大學生,校園貸只需提供學生證、身份證和基本家庭信息就可以申請到貸款,這對消費需求強又缺少資金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好消息。校園貸在大力宣傳低門檻的同時卻不揭示隱藏的風險。
校園貸雙方中,大學生處于明顯劣勢,需要提供自己和家庭的真實信息,出借方對于自己的信息可以有限度的保護,并對合同利率等具有制定和解釋權。這種地位的不平等讓大學生一旦違約只能處于下風,而出借者如果違約,大學生只能走投無路。
校園貸誕生之初是滿足大學生的消費、創業等需求,這都是年輕人正常的消費,只是伴隨還款期間預期利率不合理、催款方式違法等現象,導致校園貸偏離了最初的軌跡,開始侵害大學生的權益。金融風險帶來的消費者權益受損問題一直存在,我們要看到校園貸潛藏的高風險。
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對借貸平臺認識不夠,消費欲望沖動容易頭腦一熱選擇沒有經過正規認證的平臺,出于涉世未深,專業知識匱乏沒有認真閱讀合同,不理解所謂的手續費、服務費、管理費等費用含義,平臺也不對其進行解讀,致使還款期限屆滿,無法償還突如其來的高額利息。
一些平臺雇傭非法組織暴力催收到期款項,嚴重侵犯大學生的隱私權和人身權,威脅到大學生及家人的正常生活,導致一些大學生拆東墻補西墻背負巨額負債,不堪忍受恐嚇威脅走上極端的案例。
一些平臺在成立初期就心懷不軌,利用平臺進行不法活動。校園貸借款快捷簡易,審核缺失,導致平臺成為非法集資的犯罪地,由于缺乏市場退出機制,又沒有相關部門監督,不法人員輕易卷款跑路,嚴重威脅資金出借人的債權。
大多數校園貸平臺的風控技術尚不成熟,大學生本身對隱私保護意識薄弱。將個人、家庭、學籍等一系列信息全部提供給平臺,一些不法分子會打包出售借款人的私人信息,甚至一些學生也會冒用這些泄露的信息進行注冊借款。
校園貸作為新興業態,與傳統金融具有顯著區別,不能簡單套用現行的金融法律法規,還要考慮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因此針對校園貸施行法律監管尤為必要。
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歸納出各方角色的培養作為上的缺失。
大學生旺盛的消費需求和互相攀比的心理為校園貸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大學生拆東墻補西墻以貸養貸,甚至因為暴力催貸結束自己的生命。校園貸是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產生的,具有互聯網的特定風險。產生這些風險的原因一是大學生金融知識匱乏,對于借貸時的專業概念生疏掉入平臺鋪設的陷阱。二是大學生在復雜的互聯網環境下,缺乏風險意識,忽視了非法平臺的風險,對于個人及家庭的信息也缺乏保護。三是大學生沒有經濟收入卻具有攀比享樂的心態,校園貸正是滿足了他們的矛盾心理。
大學生遠離父母求學象牙塔,應該處在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但一些不法校園網貸的廣告卻藏在各個角落,一些校園貸平臺甚至雇傭大學生作為中介,誘導他們宣傳推廣校園貸平臺。許多高校忽視了校園貸的這種侵入方式,沒有建立嚴格的警示和監視,造成一些極端校園貸事件。高校是塑造青年人世界觀、道德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必須重視對不良網貸的治理,為大學生提供一個有秩序的學習生活環境。
因為信息不對稱讓大學生成為互聯網金融借貸中的弱勢群體,不法平臺信息不透明,沒有盡到如實告知義務,侵犯了大學生合法知情權。在逾期催貸過程中,雇傭人員剝奪大學生人身自由或者非法拘禁,暴力催債侵犯大學生身體健康,導致大學生人身、人格、財產均受到嚴重侵犯,我們必須注重加強對大學生合法權益的保護。
校園貸發展畸形很大責任在于監管缺失,目前我國金融監管實行“一行兩會”分業監管體制,銀保監會負責監管網貸機構,但在整頓過程中又涉及公安、工信等部門,銀保監會負責制定宏觀的網貸行業規則,具體操作由地方金融監管部門負責。但銀保監會未將監管主體責任劃分清楚,也沒有規劃好相互協調工作,造成整個行業的監管混亂。校園貸因為對象是在校大學生,處于弱勢地位,需要確立統一監管部門。中央應該聯合各地政府和金融部門,綜合考慮各地經濟發展,制定統一的監管準則。可以在銀保監會下設立一個校園網貸監管機構,涉及相關部門聯合監管。
為了保證網貸行業的自由發展和不斷創新,網貸行業進入市場只需注冊備案,低門檻促使很多投資者蜂擁而至,也漸漸使得網貸行業混亂無序。P2P平臺無需履行手續即可開展校園貸業務,直接導致校園貸準入形同虛設,一些資質不夠的平臺進入校園貸,利用互聯網虛擬性和大學生的無知實施詐騙行為,讓本就亂象橫生的校園貸行業充斥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我國監管部門要針對校園貸平臺設立統一準入機制,實施預防和控制風險的先導性。綜合考量公司注冊資本、領導背景、公司架構等,在校園貸平臺經營范圍里要詳細列明禁止開展的業務。在平臺退出時,要受到相關部門審核,全面考慮如何減少利益損失。完善平臺預警機制,一旦出現風險,提前對校園貸平臺作出警告。完善市場退出機制要將保護借貸雙方利益作為重要原則,提醒雙方不斷提高自我風險防范意識。
行政監管和行業監管可以有效結合,雙管齊下。 行業自律組織一般是本行業專業人士組建,能夠具有敏銳的行業觸角,在問題剛出現時就扼制,避免形成難以挽回的后果。當校園貸平臺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能夠得到專業組織的幫助。賦予行業自律組織政策和經濟上的幫助,有各方專業人士組成的專門監督小組,行業自律組織應該制定自律規則、維護合法權益,明確校園貸平臺的經營理念和準則,設立統一的獎懲機制,違反規則的平臺給予處罰,對于優秀的平臺給予獎勵。建立行業標準,規范校園貸的經營行為,防范未知的風險,規范行業不良現象,維護大學生權利。
校園貸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解決一系列現實問題,但由于發展時間短監管不到位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我們不能采取一刀切來解決問題,應該通關相關角色的監管到位來規范校園貸的健康發展。將校園貸這一新興業態納入政府監管,防范風險發揮優勢,促進我國網貸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