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曼 陳 敏 段思帆 鄧語心 董博文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新時代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更強的創新驅動,對大學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對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是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新世紀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使命。當下,很多大學生都滿懷熱情地參與到了科研項目中,但勞動經濟學專業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仍存在學生科研知識儲備不足、科研項目審核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完善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
構建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對高校人才培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通過加強教學方法改革和增強校內校外聯系兩個方面優化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方案,將理論知識的教學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在一起,明確對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目標,有助于推動大學生科研能力的顯著提升。
開設勞動經濟學必修課程,將科研與評獎評優、就業、考研相掛鉤,保證全體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過程中。設置八到十個主干科目,專業課主要包括微觀宏觀經濟學、統計學、金融學、計量經濟學等主要課程,選修課則分為公共選修課以及專業選修課兩大類,設置小組討論、大作業、平時測試等多樣化模式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除了保證基礎專業科目的設置,還要設置有關科研的科目,保證學生對科研知識的學習,加大對勞動經濟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力度,促使學生能夠運用勞動經濟學方法去深入探究問題。
在課程方面,教師可以理論指導課、實驗實踐、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靈活開展課程教學,激發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課程實踐的熱情。對于勞動經濟學專業,可以指派不同老師根據所涉及的研究方向有針對性地去指導學生,讓學生在掌握自己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在科研項目中更加熟練地運用專業知識,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此外,對參與科研項目的學生可以設置專門的實訓課和實驗課,讓學生熟悉科研項目的相關流程,提高學生科研項目的結項率,并且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自身競爭水平。
學校應建立與企業的常態化聯系,可以在學校里專門建立一個專業實踐基地,聘用有社會經驗的人員作為指導教師,便于學生與校外企業人員進行交流,表現優秀的同學可以獲得去企業實習的機會,提高學生實踐的積極性。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提高科研項目的質量。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與企業指派的專業人士交流,學習可以應用到實戰中的小技巧,這對科研項目的順利推進有極大的好處,同時學生也可以在實戰中加深對所學勞動經濟學理論的理解。
提高學生對科研的認知度以及熱情度,需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構建積極的科研環境,進而帶動更多學生參與到學生科研項目中,提高學生科研的效率,擴大學生的交流范圍,進而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對于勞動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由于未能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營造其科研學術氛圍,形成老師與同學之間的知識交流網絡顯得更為重要。
科研競賽活動有助于實現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相互融合。與此同時,通過競賽等活動的競爭和獎勵機制,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對科研的熱情與積極性。目前在科研等相關領域,含金量較高的有“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其中包括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與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除此之外,還有大學生創新活動大賽、大學生科研成果展示大賽等。學校可幫助學生了解關于勞動經濟學的研究主題,使得學生對勞動經濟學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讓科研走進校園”。
大學與中小學的不同點之一是更大的開放性,不僅是思想上、更是教學上,各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大學開放性這一特點,最大限度地借用社會資源,邀請與專業相關領域的科研專家,通過定期開展學術講座,聘請校外專家為主講人等方式,實現學生與科研專家的面對面交流,避免學生在封閉環境下閉門造車。專家進校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較為全面的了解到當下勞動經濟學的研究熱點,掌握更多的科研知識,提高學生對科研的積極性,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科研給社會帶來的進步,從而激勵學生對科研的熱情。
多數大學生雖然對“科研”一詞比較熟悉,但卻不了解科研的具體過程及細節,而許多指導老師并沒有足夠充裕的時間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科研過程。對于重視社會調研的勞動經濟學專業的科研項目,學生之間的分享交流顯得更為重要。學校可通過成立有關科研的學生組織,定期舉辦學校科研文化節以及學長學姐科研交流分享會等活動,搭建科研交流平臺,實現知識的循環流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開展科研前做好充分準備,也有利于學生在分享碰撞中得到啟發。
對于勞動經濟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專業的指導老師在整個科研項目研究中扮演著領航人的角色,可以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咨詢與指導,減少學生在科研項目進行期間所出現的迷茫,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科研項目。
良性運作的管理機構和常態化的科研指導管理制度是學生科研順利進行的基礎保障,各高校應根據自身條件制定相應的指導老師管理制度與機構,將學生科研管理納入學校制度建設的大盤子統籌考慮。具體的學生科研管理制度應包含對科研指導的運行辦法、指導教師的權利義務、職責分化以及懲獎賞罰等做出相應規定。
建立科研指導老師專業小組,提高專業科研的師資力量和自身的專業素養,保障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勞動經濟學擁有龐大且嚴謹的知識理論體系,對學習時間有限的大學生而言,其專業知識水平往往難以支撐研究,需要更高專業知識水平的老師進行指導,保障論文中學術理論的嚴謹性。在明確指導老師的研究背景和其自身的科研項目下,讓學生參與到項目中來,帶領學生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究,可以使得學生的專業以及科研知識得到補充和拓展,引導學生將所學理論運用于現實問題中,保障科研論文的專業性。
勞動經濟學是經濟學中較為新興的一個分支,勞動經濟學專業的科研指導老師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創新性。指導老師可為學生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并定制研究計劃,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的同時傳授前沿的勞動經濟學領域成果。創新性在科研論文的創作中不可或缺,指導老師應就當前勞動經濟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方向,向學生提出研究選題建議,激發其自主創新的興趣以及動力,并且在指導過程中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促進學生對當下現實情況進行研究,進一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科研項目獎賞是對參與科研的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的認可,合理的科研項目的獎勵機制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的熱情,是推動科研項目高效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調動指導老師和學生的雙向積極性。
在勞動經濟學專業中,不同學生的科研能力與經驗存在一定的差異,若使用同一種獎勵機制,容易產生不公平,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每一個項目的研究層次、領域與難度都不同,對應的項目級別也不同,不同的項目級別應給予不同程度的獎賞,從而使不同能力、不同偏好的學生都能產生科研的興趣。
構建形式多樣化的科研項目獎勵機制,還應當將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高校可通過發放一定額度的獎金或消費券,頒發具有一定意義和價值的獎品等方式對表現優異的團體或個人進行物質上的獎賞。物質獎勵對激發大學生的科研積極性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短期內的效果明顯,但長期來看,單一的物質獎勵會使學生對科研的興趣趨于衰減。由此,為更有效地調動勞動經濟學專業學生做科研的積極性,重視物質獎勵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精神獎勵的作用,綜合利用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建立起一個合理有效的獎勵機制。
無論是治理一個國家還是管理一個學校,都強調賞罰分明,科研項目的獎勵機制也一樣。一個完善的科研項目獎勵機制不單是包括表揚等正向激勵,還應包括批評、處罰等負向激勵,確保科研動力與壓力同在。換句話講,無論是正向的獎勵,還是負向的批評,都可調動勞動經濟學專業學生的科研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
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的關鍵所在,清除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過程中的障礙迫在眉睫。提升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同時可以增強學生的科學研究水平,培養大學生追根問底的精神,提高高等人才的社會競爭力。針對勞動經濟學專業的實際情況,高校應從優化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方案、營造高校科研學術的氛圍、建立專門的科研指導老師小組、建立合理的科研項目的獎賞機制等方面入手,完善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