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潔
(中國民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300)
當今人類社會發展面臨新挑戰和新困局,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雙化推進是對全球演進態勢的總體評價。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格局重塑進程加速并呈現復雜之勢,國際競爭愈演愈烈。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形勢,各國都在重塑戰略目標。在正需要展現大國擔當的時候,西方大國普遍表現出保守、孤立和單邊主義傾向。美國極力維護其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霸主地位,日德兩國正奮力躋身于前沿政治大國,中國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同志指出,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等問題都與地緣沖突和戰亂密切相關,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是謀和平、促和解、求穩定。[1]由此他淬煉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該理念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賴又相互制衡的多極化世界基礎上,它的建立和踐行將有助遏制美國構筑單極世界,助推現代國際關系構建,有益于世界穩定與共榮。
總的來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符合中國內在發展及國際戰略選擇的基本要求,將中國經典文化及先進的、具有時代意蘊的革新思想同全球整體發展辯證結合,它是全球民眾未來發展之必然選擇、道路與歸宿。對此,可自現代國際關系建構的應然性、我國外交文化的獨特性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典范性三個維度對其思想進行理論透視。
在全球化和多極化雙重因素交相作用下,國際關系已然發生深刻變革。隨著全球化日益推進,國家間的共同利益逐漸增多,但同時也帶來諸多全球性問題,如它加劇了全球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并催生出發達國家內部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弊端。世界多極化使各國政治力量愈加分散化,世界格局愈發紛繁復雜。國際局勢的發展變化猶如催化劑,啟發我們重新思考國際秩序。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國際環境下提出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乃全球人民之集體事業,呼喚全球攜手推進,這迎合了重構國際秩序的需要。基于目前國家間關系的霸權主義和脆弱性猶在,構筑新型國際關系的國際環境之外在需求驅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之筑建,因此下面將從構建現代國家間關系的應然性探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筑指向。
國際關系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大行其道,其慣常做法是用強權政治將主權凌駕于他國之上。冷戰時代確立的兩極體制和美國超前的綜合實力使美國一躍成為國際世界運轉機制的“裁判員”,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始,國際法的國際規則便由其主宰裁定,如政教分離、國家主權原則,以及召開國際會議解決矛盾爭端等,國際秩序中其他成員國不得不按照美國制定的規則行事。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全球化和多極化局面的到來使美國擅自主導國際秩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在制度霸權主導國際秩序重構進程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隨著自身綜合實力的增強,已經逐漸擺脫西方國家附庸的命運,不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逐步在國際秩序的重構問題上掌握自己的話語權和投票權,對西方強國在重建國際秩序過程中的霸權行徑和主導地位起到抑制和弱化作用。隨著發展中國家國際參與意識的增強和國際體系的日漸多元化,西方強國現已無法再肆意揮舞霸權大棒擅自操縱國際秩序的運行規范,且出于獲得更多經濟利益的訴求,已然在很多國際主張和規則條款上對發展中國家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
隨著世界新秩序的構建進入活躍期,國際態勢亟須一種促進共同繁榮的新理念萌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邏輯動因正在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契合了當今國際環境之現實需求。隨著科技進步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廣,殺傷性越來越大,和諧世界成為戰爭的前夜和過度。對霸權的極力追求已然構成一些大國對外戰略的核心權重,維持霸權被其奉為穩定國際秩序的獨有方案,此種行徑和觀念將給世界繁榮與穩定帶來嚴峻威脅和挑戰。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國與國交融交織愈加密集頻繁,任何一個國家無法獨自生存,各國共處同一利益共同體中,彼此之間存有根深蒂固的聯結紐帶。雖然對抗零和猶在,一些大國強國甚至奉之為核心旨趣和博弈策略,但國家之間合作日漸增多,時至今日已實現了初步的共榮。因此,穩健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核心理念愈發緊要,各個大國只有懷有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共識,才能早日實現共建共享與共繁榮。
隨著積貧積弱國家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強,新型國際秩序的建立自然會取締和消解西方大國的支配性、操縱性和獨占性,逐步走向平等化、均衡化和合理化。歷史經驗表明,奉單贏、“以鄰為壑”為圭臬的政策僅會導向國際局勢的緊張和失衡,以互惠互利為指向的新型國家間伙伴關系,才順應時代的潮流和國際關系的演繹邏輯,才能跨越各國之間的隔閡與沖突,帶來合作雙贏。在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過程中,一系列全球性問題和矛盾日漸突顯和激化,世界各國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和行為體都無法單獨應對全球性挑戰,國際合作成為必然趨勢和走向。加快筑建新時代國家間關系的需求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策馬鞭”,世界各國應當以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識斷來促進合作和交流,通過踐履共同體理念來化解國家之間分歧和矛盾,抵制沖突、抑制對抗,才能共同創制世界經濟發展的“高顏值”。
習近平同志創造性淬煉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導了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崛起,彰顯了中國外交特有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共生性。中國新時代外交戰略布局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方案,以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為索隱源泉,新型國際關系的背景為現實依托,“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為鏡鑒藍本。
中國自古以來是文明大國,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絲綢之路都是中國同外界交流互通的雋永史詩,馬可·波羅、利馬竇則是中國接待外國佳人的靚麗圖景。開放包容、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奠定了中國在處理對外關系上,秉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內核。新時代外交背景下,中國彰顯大國風范與責任擔當,踐履傳統文化理念,積貧積弱之時,中國努力造福疆域內一方百姓。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提升,中國日漸跨入世界舞臺中心的位置,開始積極籌劃為世界和平發展獻出一己之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同志總攬、分析、研判世界格局和發展態勢提出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其中,中俄、中美、中歐等大國關系在中國外交戰略布局中居于首要地位。在國際環境風云變幻之背景下,中國新時代外交戰略布局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性實踐方略,為該理論注入新元素、新活力和新模式,使該理論愈發昭彰澄明和立體多維。
中俄關系。中俄國情不同、地情各異,多年來中俄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不斷加強合作與互動,攜手助力本國與地區發展戰略對接,同時助力國際環境邁向愈發公正、平穩、有序的秩序性態勢。當下,雙方將彼此合作關系從能源拓寬至投資、基建、金融等領域,自單純的貿易往來延展至研發、生產雙向合作。此外,中國和俄羅斯是兩個“超級文化大國”,兩國人文交流同樣密切不可分割。堅持中俄兩國互促互融是雙方的夙愿和維護中俄多領域、全方位戰略協同發展的切實需要,堪稱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踐行方案之一。
中美關系。貿易摩擦背景下,中美關系無疑是全球關注的熱點。在國際格局大變動、大調整時期,中國和美國是重塑現代國家間關系的典范,亦是穩定世界的“壓艙石”。政治領域,美國問題研究所常務所長胡華指出,中美的選擇對人類未來至關重要,中美兩國需要通過在戰略安全問題上的坦誠溝通、在雙邊地區和全球領域的聯動發展、對分歧和危機的有效管控,在耐心和細致的互動中構筑新的關系范式。[2]經濟方面,針對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兩國政府采取理性與穩妥方式,對其規模、程度和范圍進行有效管控,通過密切協商,妥善應對兩國在經貿領域的沖突與爭端,有效抑制了貿易摩擦的螺旋升級。文化層面上,中美文化交流則涵蓋教育、法律、體育等多個領域,文化領域的交流將是未來幾年推動兩國關系走深的關鍵動力。平穩發展和良性互動的中美關系范式作為實踐方案,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筑建奠定堅實基礎和寬廣通途。
中歐關系。中歐是助推世界和平的雙翼,是促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兩輪,亦是筑建東西方文化的兩大重要發祥地。外交部部長王毅指出,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形勢,中歐雙方在奉行多邊主義、抵制單邊及保護主義層面存在一致立場和訴求。[3]耦合相連的立場和訴求,推動了中歐近年來頻繁的交流與互動,由此拓寬了中歐關系的空間范圍,打造出中歐繁榮發展的恢宏暮景。2019年3月21日至26日,習近平總書記應邀對意大利、摩納哥、法國進行國事訪問。從意大利加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到訪問摩納哥,習近平總書記的歐洲之行昭示著中歐雙方搭建合作平臺的步伐正在悄然加速。雙方互促互融關系的走深、走實,驅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筑。
2013年,習近平先后在哈薩克斯坦及印尼兩地首創性指出構筑“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勾勒出一個新亞太地區,亞洲、歐洲地區發展藍圖,目標為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同,熔鑄所有這些國家的利益、命運、責任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由此產生,最初它只著眼于65個國家,經過近7年的發展已然取得了累累碩果,越來越多國家接受并積極參與其中。2019年4月18日,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袁達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政策溝通方面,中國已與多個國家和組織簽訂合作協議;設施聯通領域,中老、中泰、匈塞鐵路、雅萬高鐵等項目正在積極開展;貿易暢通層面,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創一系列境外經貿合作區,在就業和促進經濟繁榮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資金融通維度,中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共同創建能力建設中心。民心相通方面也取得一系列喜人的成果。[4]
以上足見“一帶一路”倡議堪稱新時代中國外交戰略的獨創,引領并驅動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加速構建。在我國同諸主權國積極開展建設合作、戰略對接的發展框架下,要想發揮“一帶一路”的引領工作,首要是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完善能促進產業的發展,產業的發展會反作用于基礎設施功能效力及經濟效益的發揮與實現。當下,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外遷,把我國相對成熟的產業(如核電、軌道交通等)轉移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基礎設施投資、資源開發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等舉措的有機結合,可以大力發揮我國產業優勢,推動沿線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繁榮發展。
8年來的實踐業已證明,“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與世界增加相互了解、信任及合作提供了更加寬廣的平臺和更加堅實的基礎,它縫合了國家間沖突分離的裂痕,聚合了一股強烈的向心力,不僅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加速世界共同繁榮的到來,且為沿線國家及民眾送去豐實的安全感、滿足感和幸福感。“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發展的機遇,是推動中國與世界關系持續良性互動的偉大創舉。“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對于改善中國周邊環境和推進命運共同體構筑之貢獻頗豐,它的實施使得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地緣聯系更為密切融洽。
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了中西間的經貿往來,從此中國與西方及中亞、西亞、南亞地區友好交往。今天,“一帶一路”向世界發出了更洪亮、堅定、源遠流長的聲音。它由理念深化為行動,由愿景轉變為現實,在求發展、助繁榮、促民生的過程中,令我國與各主權國家間的紐帶愈發堅韌、絢爛和多彩,使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加宏偉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