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釔名
(海南大學 海南 海口 570228)
城市化是人逐漸擺脫自然約束的過程,也是人逐漸獲得解放實現自由的過程。[1]城市化是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資源逐漸由農村轉向城市聚集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逐漸提升,有關城市化的討論從未停止。城市化是關系到我國能否順利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2],城市化路徑和模式的選擇一定要符合國家的國情和實際,因而中國的城市化必須走一條適應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3]。
在城鄉之間的流動開放后,形成一股農民進城潮,農村人口不斷流向城市。但人口的過量轉移使大城市日益擁擠,帶來了嚴重的城市病[4],一些大城市逐漸采取措施限制人口的高速增長,城市門檻越來越高。就近城市化進入農民家庭的考慮范圍內,但在戶籍等制度的限制下,農民家庭進入城市很難完全獲得城市居民的待遇,也難以變成城市居民,形成了半城市化的狀態。
半城市化是指農民家庭在增加自身的城市屬性的同時,與農村仍然存在經濟上或制度上的關聯[5],新進入城市的農村家庭依舊保留著部分農村屬性。半城市化是我國當前發展階段呈現的特殊現象,具有自身的特點和發展機理[6],半城市化的產生來源于中國超大規模城市化的特殊實踐,也是農民進城能力不足的體現。
在當前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化更多地表現為就近城市化。[7]就近城市化是指:農村居民通過近距離流動遷移到家鄉附近的城鎮定居,主要界定為以地級市和縣級城鎮為核心的城市化。[8]就近城市化的提出主要是因為異地城市化帶來了問題并且難以解決[9],作為異地城鎮化載體的大型城市人口已經或趨于飽和,由于人口負載力超過上限產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病。
分析框架:將農村家庭的城市化行為作為研究的對象時,農村家庭變成了一個行動者,因此本文以行動者行為的分析框架來分析就近半城市化行為。行動者是就近半城市化中的農民家庭,在影響行動者行為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行動背景、情景、策略,最后引發了行動結果。在城鄉二元體制和地區人員流動的背景及城鄉資源差距與家庭現實困境的情景下,農村家庭會采取就近半城市化的策略來緩解家庭壓力。
在城鄉二元體制下,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聯系,僅限于城鄉之間的資源流動,農村為城市提供生活資料,城市則承擔著經濟發展的任務。隨著改革開放和城鄉二元體制的松動,A區的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開始尋求增加經濟收入的方法,一批有活力的民辦鄉村企業在A區的農村出現,帶動農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受戶籍制度的影響,農村居民想獲得城市戶口依然困難,但這絲毫沒有影響農村家庭進入城市的目標,對于大多數農村家庭而言,進城的標準主要有三個方面:在城里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在城里有一套房子、子孫能在城市上學。
1.農村資源的匱乏
隨著城市向農村單向抽取資源的停止和城市反哺農村的開始,農村的面貌逐漸改善。但是相對于城市,農村的弱勢地位并沒有改變。城市對農村的吸引力不但沒有減弱,反而逐漸增強。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歷了一次階層的重構,最明顯的是出現了一個以農民、農民工和城市下崗工人為主體的社會階層,并且這個階層與位于其上的社會結構是斷裂的。[10]在金字塔型的社會結構中,農民這一身份遭受著全方位的社會資源匱乏和由此帶來的社會壓力,這是構成農民城市化動力的重要因素。在現階段的家庭新建中,女性傾向于選擇城市居民和有房群體,這對缺乏城市資源的農村家庭造成巨大的沖擊,在婚姻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
2.農村家庭走向城市的渴望
在解釋農村和城市的人口流動中,最廣泛的就是推拉理論:農村缺乏公共服務資源和發展資源,將農村人口推向了城市,而城市更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形成了對農村人口的拉力,在推拉的作用下,人口不斷地從農村走向城市。在走訪中發現,對于大多數在城市購房的農村家庭來說,在城市承受的壓力更大,在城市的生活質量不一定比農村高。但是一直待在農村會喪失未來,尤其是下一代的未來。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人的需求中最低的是生存需求,在農村生活雖然可以滿足生存需要,卻難以滿足農村家庭在高度競爭化中對于發展資源的需求,現代化的生活和更高水平的教育資源是農村家庭的兩個核心要求。
3.家庭經濟成本的核算
經濟實力是一個農村家庭考慮在哪里購房的重要因素,在走訪中發現幾乎每一個訪談對象都認為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很好,同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在大城市安家落戶幾乎是不可能。原因是房價和生活成本難以承受。由于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在房價更為便宜的城區買房就成了更好的選擇。
在家庭的選擇中,收入并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雖然大城市能夠提供更高的收入,卻難以提供更多的家庭財富積累和公共服務,還會承受更大的生活壓力。大城市的公共資源無疑是超過中小城市的,如優質的教育資源,但獲得優質公共資源需要付出的代價如購買學區房卻是昂貴且難以承受的。
4.農村的熟人文化網絡
農村社會的本質屬性是鄉土性,鄉土的現代意義就是熟人。處于熟人社會中,無時無刻不受著社會關系網絡的影響,尤其是周圍親朋好友看法和行為的影響。農村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內部集體,在相同的文化習俗的加持下,集體內部成員會傾向于采取相同的措施以防止自己被孤立。這種心理在社會的發展中逐漸演變為農村地區的攀比風氣,進入城市能抬高自身,也是家庭經濟實力的證明,這給沒在城里買房的家庭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壓力,使一些農村家庭產生整體搬遷的意愿。沒有經濟實力的家庭甚至通過借錢等方式在城里購房,
就近半城市化是農村家庭從農村進入城市的可行途徑,從農村遷移到城市經過了幾個過程:城市化目標的確立、新居住點的選擇、進城資源的集合、城市生活的穩定。城市化的目標通常由家庭中的部分成員提出,通過商討后獲得家庭的整體認同,再轉向親友之間的討論。這種關于家庭城市化的討論是就近半城市化中的重要環節,家庭內部的討論可以增強城市化的決心,也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內部資源。當討論轉向外部時,除了釋放要融入農村進軍城市的大潮外,還存在請求支援的信號。在走訪中發現,家庭之間尤其是親戚之間存在經濟往來是頻繁的現象。當一戶家庭由于自身經濟實力難以應對家庭大事(婚嫁、買房等)時,向親友尋求支持是最優的選擇。由于農村家庭實行的就近半城市化,因此在新的城市居住點上有很明顯的指向性。
通過集中農村家庭所有資源實現了就近半城市化,生活的主要環境從農村轉向了城市,必然帶著家庭生活方式的重大轉型,如何在家庭收入沒有出現新的有效增長前,將農村的生活方式轉變為城市的生活方式,盡快適應城市的環境又是新的問題。
AGIL理論提出,任何組織的穩定運行都需要“平等、正義、互惠、共識”四個元素協同運轉。處于就近半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家庭城市化與上述四個元素相對應,體現為公共服務均等化、公民權利一致化、雙方意愿協調化、理想價值同步化,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即是農村家庭城市化的成本。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公民權利一致化,這也是農村家庭進入城市的主要目的。就近半城市化提升了農村家庭的生活水平,滿足了當地居民的市場消費需求。
在分析就近半城市化的過程中,在以農村家庭為行動者的分析框架中還存在一點值得討論:行動者所處的環境、情景帶來的都是被動性質的壓力,農村資源的匱乏和城市資源的豐富都無法威脅農村家庭的正常生活。在以家庭為單元的行動者中,家庭內部對于城市化往往能產生很強的共識,那么行動者的主要動力是什么?基于此,本文的分析框架可以進一步擴展。在家庭內部出現了明顯的分工,老中青三代有著不同的任務和使命,目的是實現家庭的再生產,以及家庭的延續和發展。家庭的資源是有限的,必須把錢花在刀刃上,這個邏輯貫穿著整個農村家庭再生產。
青年在家庭中承擔的是后備的角色,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不是依靠年青一代,他們的目標是獲得更好的城市生活,進而實現家庭社會地位的提升。農村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孫輩提供一個更適合發展的環境。年輕一輩集合了家庭的主要資源,年輕人的發展目標將成為整個家庭成員在某一特定階段的共同目標,整個家庭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形成合力。年輕人在家庭再生產中處于價值儲備的位置,雖然沒有創造或者較少地創造價值,卻擁有無限的可能性,未來價值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前期的資源投入。很明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的成長空間必然高于未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只有集合家庭的資源投入年輕人的成長中,才能提高未來的家庭整體價值。
中年人在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的過程中扮演著頂梁柱的角色,許多遷移過程中的重要決定都是由中年人來實現的。原因在于中年人處在經濟能力的高位,家庭經濟收入及家庭儲蓄大多由中年人來負責,長期形成的中年人在家中的核心位置使中年人是家庭實行城市化的中心。但是在現實中,中年人未必都能享受到城市化帶來的益處,不少城市的中年人都選擇在鄉鎮企業就業。一旦離開農村,每天的交通成本將會迅速上升,交通中浪費的時間也會大大增加,為維持家庭收入,最好的辦法是繼續留在農村。從家庭的再生產角度來看,中年人自身的價值已經很難再提高,家庭有限的資源應該投入到能產生效益的地方。而自己需要做的就是在還具備經濟能力的時候抓緊時間賺到足夠的錢,為下一代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以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
在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過程中,老年人處于較為尷尬的位置,很少有老年人會跟隨下一代進入城市。下一代并不喜歡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幾代人之間存在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在家庭再生產的過程中,老年人已經很難再創造價值了,甚至還會消耗一部分的家庭資源。因此老年人對于自身的要求就是盡量不消耗家庭資源,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自給自足,在老年人看來,能夠達到自給自足的狀態不給子女添麻煩是一件自豪的事情。
本文以浙江省A區的農村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進程為案例,分析了農村家庭進入城市的驅動力和過程,并得出了以下初步結論:(1)農村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行為是在城鄉二元體制松動和地區人員流動的背景下進行的,這為農村家庭的城市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2)農村的資源匱乏尤其是公共資源的匱乏是農村家庭選擇城市化的主要原因,而經濟能力的限制和家庭資源的調動能力則是農村家庭選擇就近城市化的主要因素。(3)農村家庭的就近半城市化雖然增加了部分成本,但在總體上提高了家庭的生活水平和改善了生存環境。(4)支撐農村家庭實行就近半城市化的內在動力是家庭再生產的實現,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承擔著不同的任務:青年人是價值儲備、中年人是價值創造、老年人是價值的實現。
本文選擇的是浙江省A區的案例,存在一定的區域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實地案例分析得到的結論對于該地區具有一定的解釋性,但是能否推廣結論還有待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