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江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人口老齡化已經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帶來嚴峻的挑戰,將引發一系列的連鎖效應。[1]同時,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成熟發展為智慧養老帶來新機遇,提供新思路、新方式、新手段,有效降低養老難度,提升養老效益及服務質量。[2]本文對我國經濟發達城市在智慧養老領域的實踐探索進行分析,以期為優化我國智慧養老服務產業政策提供重要參考。
智慧養老的定義至今沒有達成共識,普遍概念是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下,以政府、企業、社區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系統與信息平臺為載體,在此基礎上提供快捷、實時、高效、智慧、低成本的互聯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的需要。我國智慧養老模式發展大概經歷了三個階段。
隨著我國研究歐美發達國家的智慧養老,以互聯網咨詢和電話呼叫相關產業在國內出現為起點,于2012年我國首次提出“智能養老”概念,智能服務、智能檢測等智慧養老產業開始探索。到2013年,共有15家全國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獲批籌建。
2015年智能養老被正式列入國家工程,開始以試點擴散全國,在200個養老服務機構開展試點,大幅提升了養老信息服務水平。截至2020年,全國已經開展了三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評選工作,共評選出117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企業、225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街道(鄉鎮)、52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
自2020年以來,伴隨著5G、云計算等技術發展,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加快智慧養老產業的發展進程、突出頂層設計和科技開發適老用品勢在必行。
國內關于智慧養老模式研究近年來日趨深入,政府也在醫療保險、養老健康、素質教育、環保交通、安全保障等領域積極落實、逐步推進智慧養老。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經濟發達城市進行了智慧養老的有益探索。
北京市在市內廣泛建立智慧養老示范驛站,所有的北京老年人家庭均可以通過手機App實現在線預約服務、在線觀測老年人健康、保障老人安全等功能。驛站內設有多種高科技的健康體檢設備,并啟用了新的物管模式,居民和老人可以通過手機App24小時進行所有與物管有關的業務,比如24小時在線下單預約維修、保潔等各種服務。在這種養老服務下,可以將線下服務事項線上化,改進服務流程,但是僅通過技術手段提升現有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養老服務方式方法推陳出新方面仍有所欠缺。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街道推行“一網統管”平臺,給部分獨居老人安裝的煙感報警、紅外監測等智能電子設備和水表、門磁,一旦監控發現老人超過24小時未開門、12小時內水表讀數低于0.01立方米等情況,街道“一網統管”平臺就會接收到報警,并將信息及時反饋給街道和居委,相關人員會立即上門關愛。該平臺有效降低了獨居老人在家中因突發意外未得到及時救治而導致死亡的風險,為街道和居委針對性探訪提供了便捷,緩解了基層人力不足的壓力,但是改造成本較大,只能做到事后預警,無法做到事前預判。
廣州市以上門做飯、生活照顧、定期關懷等十項服務為基礎,融合家政實現上門生活照料服務社區全方位全覆蓋,利用智能終端構造居家安全造智能防護網,“智慧平臺”使養老無微不至,“監測大廳”讓養老無處不在,解決老年人的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3]該平臺可以使服務數據線上統一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但是偏向于信息管理,“智慧性”不足,人工錄入工作量也大,增加了服務人員的服務難度,在青壯年服務人員中易推廣,本身為低齡老人的服務人員接受難度大;信息數據更新頻率、質量難以保證,與部分養老機構已經在使用的平臺有沖突,增加養老負擔。
深圳市整合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統籌各項福利優惠補貼,向老年人推廣發放智慧養老頤年卡,根據不同的年齡段享受不同的養老服務,實現老年人日常生活、出行、娛樂、旅游相關功能的養老服務一卡通、全市通,從而整合養老服務內容。但這種整合僅通過技術手段提升現有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養老服務方式方法推陳出新方面還是有所欠缺,同時,頤年卡一卡通與社保卡有功能重合項,從長遠來看不利于政府事項統一管理。
以海南省為例,與養老服務直接相關的政府部門有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省衛健委老齡辦、省老齡辦、省發改委社會發展處等部門,信息化建設涉及部門有省政務信服務中心、省工信廳等,雖然成立了海南省養老服務工作聯席會議制度,但難以就智慧養老單方面工作有效協調推進。
目前,在國家層面還沒有制定全國通用性的行業標準和監管規范,各省也只是開始探索性地提出參考性意見,在宣傳上大都套用“智慧養老”的概念,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是否達到群眾廣泛認知中的智慧程度見仁見智。[4]因缺乏中央統一定調,地方政策缺乏實際準則,喊口號、下任務的多,手把手教的少,難以發揮具體的指導作用。此外,各地由于資源不均衡、標準不統一、監管不規范,伴隨智慧養老而來侵權問題,特別是當下疫情防控時期,養老智能產品存在對個人信息包括身份證號、家庭住址、人臉采集、身體狀況、二維碼支付等侵犯老人隱私和人身權益。
目前我國貧富差距較大,中低收入人群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各地在智慧養老服務試點大都選擇經評估認定的特殊困難的少數人群,對于其他老人如何享受養老福利補貼政策沒有規定或規定模糊。同時,我國選擇智慧養老服務試點覆蓋地區受限,對利好的養老服務政策推廣緩慢,基層養老服務優質資源未能充分發揮利用。
現階段市場養老智能產品多受市場追捧,造成智慧產品的“智慧性”不足,常見用信息化管理替代“智慧養老”概念的情況。在4G高速發展、5G商用的時代背景下,在養老市場的探索應用程度明顯不足,不能滿足當下老年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需求。
低端智慧養老產品通常用普通產品通過所謂“智能化”包裝就能實現轉場銷售,高端智慧養老產品單一、沒有形成產品線,在實用性方面也沒有得到完全的驗證,忽略老年人要通過線下體驗才能建立消費意愿的需求以及智能產品價格成本偏高等問題。市場所需的大眾化智慧養老產品缺失,民政部門購無可購,老人在智慧城市、智慧中國的建設發展中沒有被放在主要位置,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更多停留在口號上而沒有實際落地。
當前我國智慧養老服務存在的問題往往不是智慧養老服務本身帶來的問題,部分是傳統養老服務尚未解決而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部分是技術發展不足帶來的實用性推廣問題,可以從搞好智慧養老頂層設計與符合智慧產品底層邏輯兩個方面出發。
1.統籌構建養老服務信息平臺
從實踐經驗來看,采取從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方式整合信息數據資源是比較有效做法,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以醫療保健、生活護理、情感慰藉、緊急求助等多方情況的實時信息數據,構成具有政府主導和兜底功能的全國基本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同時,多舉措激活養老服務潛在市場,引導、支持企業搭建線上平臺,利用互聯網幫助企業開拓養老服務市場,滿足不同服務主體的需求。由于我國各省資源不一,各省可以自主選擇平臺,利用國家平臺或者自主開發建立系統均需對接全國基本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實現老人、社區、醫療、護工、法律、企業、政府等多樣性主體之間彼此運作和數據互通共享,打破傳統養老服務平臺的時間空間隔離。建議政府工信、民政、衛生、工商等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形成長期有效的聯動機制。[5]
2.建立健全行業標準與監管規范
國家推動發展科技養老同時,應制定全國統一智慧養老服務行業標準和監管規范,各省結合自身情況制定適合地方的具有指導作用的智慧養老產業規劃和實操準則。尤其在我國農村地區,由于生活習慣、養老理念等有所不同,導致缺乏建立相應的養老服務標準,跟城市實施標準上存在較大差距。政府應實地考察尤其去農村地區調研,探索多元服務機制,在全國統一標準下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學標準、動態監管。
3.推動養老服務優質資源下沉
根據2005年上海率先提出的“9073”養老服務模式和2009年北京市在《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提出的“9064”模式設想,即90%的老人居家養老,7%或6%的老人社區養老,3%或4%的老人機構養老,我國目前養老形式仍以家庭養老為主,而政府養老服務對象僅限于特殊困難的少數人群,同時就目前開展的長期護理保險還僅是試點,受益地區還是少數。建議政府更大范圍、更大領域推動優質資源下沉,依法監管的同時放得開,持續推動健康養老發展,完善醫養康養服務體系,提升基層公共服務水平是當務之急。
1.滿足老年人科技養老需求研究
智慧養老市場服務對象是老年人群,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從產品設計、研發及推廣都需要考慮到不同的服務對象。如果受眾群體是癱瘓老人,可以研發智能輪椅、緊急呼援等智能陪護設備;如果是正常老人,可以考慮研發智能機器人聊天解悶、照顧老人生活等功能的產品。政府、科研機構、社區三方應緊密配合,政府應提供財政支持,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鼓勵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科研機構根據養老服務市場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不能盲目研發,也不能忽略自我實現類設計,深挖產品配套服務功能;社區作為政府、科研機構的中間人,獲取老年人對智慧養老產品的需求并提供反饋。
2.提高老年人科技操作能力
由于老年人對科技新事物不熟悉及接受能力較低,政府可以引導企業、社區等組織上門對互聯網、智能產品進行操作講解和培訓,尤其針對老年人正在或將要使用的智能產品。同時加大對互聯網、智能產品的使用宣傳力度,鼓勵老年人子女先學用后傳教,使老年人更能接受、更易使用科技適老用品。
在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趨勢背景下,養老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當下急需解決的重要難題。隨著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篇,智慧養老產業將帶來深遠的社會經濟意義,在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底層邏輯統籌下,各地方政府、企業與社區逐步建立相互協調、互相帶動、循序漸進的一體化聯動機制,整體構建智慧養老服務體系,優化我國智慧養老服務產業政策。在社會、經濟、技術等層面,互聯網、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養老領域的運用,將有效緩解社會老齡化問題,引領生活高質量發展,必會創造新的更大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