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
(中共平頂山市委黨校科社教研部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環境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具體是城鄉發展之間的不平衡、農村農業發展的不充分的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數字鄉村建設,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隨著科技不斷進步,云計算、大數據、5G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等逐漸普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釋放了強大的驅動效應,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能。“十二五”期間,各地實施包含城鄉的智慧城市建設,如上海開啟了“智慧村莊”的試點。自2017年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數字鄉村建設進入全面推進時期,如上海奉賢區建設了“奉賢區農用地信息綜合管理”平臺,通過一系列信息化平臺構建了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2018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數字鄉村建設成了我國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和建設數字中國的主要內容。2020年,我國數字鄉村建設開始在浙江、廣東、湖南、河南等省份進行試點。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建立相應的信息服務體系等,推動鄉村管理服務數字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技術與農村農業生產的融合不斷加深,極大促進了農業的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如臨潁縣裴城村在當地建立了“5G+智慧辣椒種植基地”。一方面,使用無人機技術,對田間農作物進行檢測,病蟲害檢測與預警等。并且研發出無人駕駛的拖拉機,能夠一次性完成覆膜、鋪設、滴灌帶等環節。另一方面,運用5G信號,在田間植入智能土壤傳感器和氣象檢測儀等設備,能夠檢測相關信息進行及時的預防措施。2020年不僅節省了人力達50%以上,進行能夠準確地進行種植操作外,也能獲得更多先進的技術,使每畝較以往收入達2000元以上。
數字鄉村平臺的建立,促進了城鄉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并且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以政府為主導、各個企業為主體、采用市場化運營方式,進行數字化治理。一是采用電商平臺,如南樂縣的“依禾農莊”,將滯銷的蘋果利用某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并且優化了城鄉資源。二是利用鄉村數字平臺進行事務處理,農民能夠通過網絡來提出建議,節約時間的同時能夠提高辦事效率。通過大數據平臺分析,也能吸取借鑒其他數字鄉村建設的長處,并及時做出調整。如在振平縣建立了“村振”平臺,平臺內設有120多項功能模塊,在疫情期間實現了全程零接觸采買物資,下達防汛防災通知等。實現了業務統一、便民利民、管理統一等,大大提高了鄉村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經濟結構的轉型可以分為產業結構轉型和城鄉結構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雖然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相差依舊很大。所以必須加快發展鄉村,發揮鄉村中的資源優勢,以此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此背景下,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慧農業,加強農業科技普及,加快農業農村經濟數字化轉型,對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經濟結構轉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極具現實意義。
基礎設施是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設施和機構,不僅影響著鄉村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從全省層面看,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鄉村交通設施部分地區較匱乏,公路建設不僅需要從縣到村,還需要村內道路暢通。農村公路發展中,依舊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二是農村水利設施不足,雖然近幾年農村水利設施覆蓋面積有所增加,但是有效的灌溉面積比重較低。相較于其他省份而言,水利設施建設較為滯后。三是一些鄉村環境較差,鄉村生活垃圾處理等沒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就地堆放焚燒較為常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對于人才聚集、資金資源流入,促進農村農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基層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加強黨員的思想教育,提升凝聚力,發揮先進性,仍是基層黨組織的重要課題。在政策執行中,個別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一些地方治理效能低下,缺乏有效的治理方式和手段,公眾和社會對于鄉村治理參與度不高,缺乏信息化監測手段,數字化平臺建設推進緩慢,對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處理,農村住房保障,人居環境整治改善等方面難以形成有效的監測。基層干部綜合素質有待提高。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存在學歷層次不高、年齡偏大、結構不合理、綜合素質低等問題,技術型、專業型人才也較為缺乏。人才支撐不足,競爭力、創新力不強,很難結合本地實際,抓住機遇、搶占先機、迎難而上。
人才資源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第一資源,是創新創造能力最強的力量。數字轉型需要人才和技術的支持,農村農業人才不足,懂數字技術的人才更是匱乏。一是鄉村勞動力的缺失[1],隨著經濟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鄉村的農業生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不能滿足當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來解決此問題,從而造成鄉村出現老齡化的現象,勞動力大大減少。河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3086萬人。勞動力大量的缺失,影響著鄉村農業的發展和鄉村的治理能力。二是專業型人才的缺失,數字化鄉村建設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需要專業人才進行治理。并且由于鄉村的條件、工資待遇、福利等因素使得鄉村中基層人員更愿意走出去,致使數字化鄉村建設中所涉及的新科技、新技術等不能被較快吸收,從而影響鄉村振興的進程。
河南省幾年來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4G和5G網絡建設覆蓋率提高,2021年實現“鄉鎮、農村熱點區域全覆蓋”被列為河南省十大民生實事。截至2020年河南省新建5G基站3.47萬個,實現了縣級以上的5G網絡全覆蓋,為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和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二是水利設施的普及,河南省計劃開展十大水利工程已經開工七項,成功建設了黃灌區二期、小浪底灌區等工程,并使鄉村灌溉面積新增338.7萬畝。在農民飲水方面也做出了相應的成就,如臺前縣侯廟鎮地下屬于苦水區,當地打通了深水井,鋪設了自來水管,解決了農民的飲水安全問題。三是鄉村交通道路的打通,2020年河南省打通斷頭路1000多公里,解決了許多村莊最后一公里通行問題。如確山縣竹溝鎮李河村后李河中的田地,打通了通往縣城的道路,鄉村的藥材有了銷路,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農業發展與信息化相結合,使河南省形成“數字化田園+農民增收+企業盈利”的良好局面。首先是設立數字化種植基地,臨潁縣建立了“5G+智慧辣椒種植基地”,其中安裝控制系統、手機App、病蟲害防治無人機、水體一體化設施等,促使生產出的辣椒質量有所提升,并且辣椒產量也有所增加。其次依托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初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農村電商公共平臺[2],實現了電商服務覆蓋了絕大部分地區。如漯河市在2020年電商交易額達到315.7億元,較于前年增長了52.6%,帶動了全市2000多家企業聯合開展電商業務,實現了年交易額達到59億元。
現代化鄉村治理依靠信息化技術不斷完善,河南省已經建立了39個“三農”專題數據庫,通過建設數字監管等服務網,實現了相關技術的推送。如在“村振”平臺中,可以將防汛防災等重要通知到基層,實現提早防范。還通過該平臺實現政務處理,實現鄉村政務處理可不出村進行辦理。其次數字化治理,使更多的農民生活獲得更多的便利。在鶴壁市淇濱區,實現了通過數字鄉村運營服務站辦理水、電等生活繳費,并且在村內實現了寄取快遞服務。當然其中不乏存在許多問題,但信息化社會的鄉村數字化治理正在不斷完善。
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的預算投資,提高其在總財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切實提高財政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投入力度。[3]對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嚴格專項資金管理,健全完善資金監管機制,確保專款專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推進落實落地。在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地區特點與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二是優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效管理機制,在鄉村數字化建設中將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首位,健全監督約束機制,將各項資金落實到位。
鄉村數字化治理處在初期階段,可借鑒城市社區數字化治理相關經驗,建立鄉村治理平臺[4],加入更多便民利民模塊。一要建立數字化服務體系,如鶴壁市淇濱區的生活繳費,還可以增加醫療繳費、教育繳費等功能,實現生活便利化。二要建立政務平臺,推進更多農業服務信息化處理[5],提高辦事效率。三要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加強對環境治理問題的監測。對鄉村內垃圾實現統一收集、統一處理,建設出美好鄉村。四要重視對農民的培訓,在加強治理內容數字化的同時,教會農民數字化平臺的使用,充分發揮鄉村數字化治理平臺的優勢。
借助互聯網平臺優勢,優化整合現有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結合當地農業資源的特點與分布情況,打造農產品產業鏈大數據平臺。[6]在農作物種植之前利用土地監測系統、種植系統、環境氣象檢測系統等相結合,更好地了解農產品種植前所需準備工作。在農產品種植中,利用水肥一體化系統、病蟲害防治系統、智能機械設施等,實現農產品種植、防治、收獲一體化,減少農民勞作時間的同時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在農產品零售方面,憑借直播平臺、電商平臺等,進一步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解決農產品銷路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與就業機會。
推進數字鄉村建設,要積極培養、引進相關人才。一是對農民進行培訓,培養出懂農業、懂技術、善于學習、善于管理的新型農民。首先要對農民進行農業相關知識的普及,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和特點,進行種植方法、信息化等方面的培訓。其次要提升農民的創新能力,通過積極引導、技術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農民創新創業。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培育出適合現代經濟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二是積極引入相關專業技術型人才。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優秀年輕干部、大學生、醫生、退伍軍人等人才不斷進入鄉村,為鄉村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鄉村振興既要吸引人才,也要留住人才。要完善扎根服務基層、回鄉創業、投資等扶持保障政策,在住房、職稱晉升、子女上學、社保對接等方面提供便利和優惠政策。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科技,因此應積極匯聚培養人才,為建設數字鄉村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民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解決“三農”問題是目前的重中之重。要立足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聚焦各地鄉村的不同特點,推進數字化鄉村建設。目前,部分鄉村數字化建設仍處于試點階段,存在許多現實困境需要逐一破解。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數字治理能力,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積極培養引進所需人才,以數字鄉村建設的穩步推進激活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