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舊 黃艷梅
(廣西外國語學院 廣西 南寧 530222)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國際形勢風云突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激流勇進、順勢而為,著力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黨和國家的發展歷史積淀中提煉治國理政的寶貴經驗和人民智慧,并著重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發表講話,講述了黨和國家這么多年以來通過奮斗取得的成績,勉勵大家要加強信仰,不斷學習,史海鉤沉,講話強調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1]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不同場合強調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2],教育部曾發文要求將“四史”教育作為“加強政治引領”的重要內容,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價值引領陣地,將“四史”融入思政課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的重點。
廣西是一片紅色的沃土,無數的戰士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鑄就了如今廣西的光輝。深挖廣西“四史”,學習廣西“四史”,了解廣西“四史”元素內涵與形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廣西“四史”。
廣西“四史”元素貫穿中國發展的各個階段,從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到新中國建立建設,再到改革開放發展,廣西從未缺席。百色起義、龍州起義、鄧小平、雷經天、《小平云逸上右江》、拔群精神等,無一不體現了廣西人民的革命理想與家國情懷;由此,我們認為,廣西“四史”元素具有以下四點內涵:一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二是不畏強權,敢打敢拼,展現了廣西人民的可貴品質;三是愛黨愛國,凝聚為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精神;四是以人民為本,構建了扎實的群眾基礎。
光輝的歷史,造就了如今廣西擁有近400處紅色資源、7處國家級教育基地,鑄就了讓人民永遠銘記的革命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壯歌……根據“四史”元素載體的形態,可分為物質形態與非物質形態。物質形態是可視化的載體,紀念館、舊址、文物、遺址等,如百色起義,建立蘇維埃政府,初步建立右江革命根據地——百色起義紀念館;決定中國命運的湘江戰役——湘江戰役紀念館;鄧小平等革命先輩發動龍州起義,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和左江革命委員會——龍州起義紀念館、左江革命委員會舊址等。紅色文物包括了《敬告同胞書》《我們的主張》、雷經天印章等,每一件遺留至今的文物,都在默默講述著一段慷慨激昂的紅色故事。
非物質形態“四史”元素包括紅色歌曲、詩詞、紅色標語漫畫、紅色精神等。中國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與不卑不亢的品質,即使身陷囹圄,依舊可以高亢《獄中謠》;為理想事業毅然出征的《奔走革命理應該》;軍民共唱《革命歌——永遠成功》,體現了人民對黨領導革命斗爭必勝的信心……廣西紅色精神尤為豐富,如實事求是、遵循規律的百色起義精神;對黨忠誠,一心為民的拔群精神等,無不展現廣西“四史”元素在精神層面上的體現,蘊含著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各地調研中反復強調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的重要性,并系統闡釋了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基本內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以及2020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又分別將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增加為學習內容,形成了對全黨全社會學習“四史”的總體性安排。作為能夠肩負起新時代民族復興大任的當代青年大學生,學習“四史”對于他們正確價值觀念的塑造,意義非凡。學習“四史”是青年大學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繼續向前推進的“必修課”。
“四史”是中國共產黨創立至今四個階段的奮斗史,自小學課堂以來,思想政治課程中都有涉及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與崢嶸歲月,高校思政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還能轉變學生的思想。目前高校思政課主要課程設置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從中不難看出,“四史”內容貫穿于高校思政課。從思政課的設置來看,都與“四史”的內容極為相似,將“四史”融入思政課教學,是符合“四史”與思政課的本質,但這需要不斷挖掘“四史”的元素,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以更好地融入思政課。
首先,“四史”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階段的歷史都在傳達一點要點: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將“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有效強化高校思政課育人效果,使學生明史愛國愛黨,了解中國與中國共產黨,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四史”貫穿我國自建黨以來的全部歷史,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傳統也盡在于“四史”之中,將“四史”融入思政課程,通過調研舊址遺跡、博物館紀念館、學紅色歌謠等手段,讓學生感受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感悟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追求真善美;最后,學習“四史”,其實是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加深的過程,當前社會所處的特色環境,高校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艱難與障礙認知不夠深,通過將“四史”融入思政課,學生能夠理解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的艱辛。
挖掘廣西“四史”元素融入當地高校思政課,這不僅有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也有助于高校師生更加了解廣西“四史”元素,堅定文化自信。具體包含以下三層意義:
“四史”與高校思政課緊密結合,更加突出理論、現實與歷史的結合,強化歷史思維、歷史自覺,推動形成教育過程的政治性、學理性、批判性、實踐性和生動性的統一,這就不是簡單的填鴨式教育,讓學生以生硬的方式記住歷史事件即可,而是強調讓學生在教育中明白“四史”的內涵及其原理,理解“四史”所蘊含的核心精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避免歷史虛無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盵3]全面深度了解“四史”,才能以史明鑒,以史明未來,助力大學生提高意識形態辨別能力,自覺抵制錯誤思潮。
以廣西“四史”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廣西“四史”元素向學生講好中國歷史,展現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風采,從而讓學生從廣西“四史”元素中窺見中國共產黨的智慧與偉大,以小見大,了解歷史發展脈絡,清晰認知歷史,培育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的價值觀,強化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并堅定個人的理想信念,與中國夢同頻共振。廣西“四史”元素中的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關系到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場關鍵戰役。這一戰役之后,直接導致在遵義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這一元素深刻展現了早期中國共產黨在面臨艱苦困難中不后退,及時總結問題所在,并準確糾正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
深度挖掘廣西“四史”元素,加快推進“四史”融入當地高校思政課,需要切實可行有效的路徑。圍繞“四史”元素的內涵,“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目標與意義,從思政課堂、師資隊伍、機制等多方面出發,實現廣西“四史”元素的有效融入。
傳統的思政課堂流于教室,通過教師講授學習知識,然而這種課堂方式,效果并未達到預期目標。通過課堂形式的創新,改善教學內容,打造具有多種形式的、效果顯著的課堂。首先,思政教師要充分整合廣西“四史”元素,深入思政教育所對應的“四史”場地,切身感受歷史故事,營造嚴肅、生動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廣西“四史”元素很多都見諸廣西的各種紅色資源載體,或者聽聞紅色非物質資源,如“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等,都是中國共產黨英勇戰斗、浴血拼搏的真實寫照。這些大歷史事件中包含的小故事因其悲壯性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能夠改善課堂理論教學的枯燥。其次,“互聯網+”課堂,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揮線上資源優勢,建立線上與線下有效互動的課堂。一方面,可以通過線上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之內,感受遠在千里的場景;另一方面,可通過直播等新媒體形式,將“四史”元素融于課堂之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是教師。[4]挖掘廣西“四史”元素,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思政課教學功底,還需要深度了解廣西“四史”元素,對廣西歷史有所研究;因此,當地高校思政教師隊伍結構需要優化,通過知識結構與專業素養培養,塑造一支素質高、專業強、了解當地歷史的師資隊伍。具體來說,可以建立“走出去+引進來”的學習交流機制,調動人才資源,充分發揮人的能力,為思政課教育服務?!耙M來”,即與廣西“四史”元素載體的機構建立合作關系,設置專門的思政課教育模塊,有組織地邀請廣西各地紀念館或博物館的教師來學校進行思政課教育。如黨史中重要的百色起義,可以邀請百色起義紀念館的研究人員來校講述這段歷史,或者邀請革命老區的建設者、歷史親歷者來課堂,與學生面對面;“走出去”,即制定師資培訓計劃,將思政課教育教師有計劃地輸送到“四史”元素承載地,進行教育培訓,身臨其境感受歷史,有助于師資力量的提升。如此,教師有了切身感受,能夠將“四史”史實講得更為生動,受教育對象也能夠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素養,逐步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史”教育是凝聚歷史認同、弘揚民族精神、鞏固理論武裝的基礎性工程[5],挖掘廣西“四史”元素運用于當地高校思政課程,是將“四史”貫通于思政課程的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有益嘗試。
一是加強當地高校黨政部門的責任意識,以頂層設計的形式,明確挖掘廣西“四史”元素的重要性,以實際行動帶動高校思政課教師學習廣西“四史”、調研廣西“四史”、感悟廣西“四史”,充分認識到廣西“四史”元素之于高校思政課的價值,形成廣西“四史”學習的良好氛圍。
二是當地高??山⒖己嗽u價機制,明確要求廣西“四史”融入思政課教育。一方面,學校對教師的考評,廣西史實內容融入思政課堂講授,要尊重教學規律與學生喜好;另一方面,學生對教師的任教評價,通過學生對“四史”引入思政課教育的效果反應,繼續優化改進??己嗽u估可以思政課教學目標來制定相應激勵舉措,鼓勵育人主體深入研究重要史實與思政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的方式方法,創新教學設計,激發教學活力和創造力,形成疊加效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強實效性。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6],深度挖掘廣西“四史”元素,將其以合理的形式融入當地思政課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觀,讓學生在歷史史實環境中逐步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會用歷史眼光去看問題事物,是發展“四史”與思政課融入發展,實現思政課教育目標的創新性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