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樹偉 胡雅梅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00)
長期以來,人們較為強調人際交往的重要意義,認為與他人的聯結是個體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個體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是能否將人際關系妥善處理好。而遠離人群,偏好獨處則被認為是帶有病態的意味。由于人們喜歡強調交往的重要作用,從而缺乏對自己與自己關系的思索,也就很少有體驗獨處的機會。[1]我們需要社交,同樣需要獨處。大學生正處于青少年向成年初期轉變的關鍵時期,逐漸擺脫父母的控制,獲得更多的自我決定權力,也有了更多獨處的時間與空間。適度獨處才能對自己有新的認識與思考,恐懼獨處可能會產生更多的焦慮,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癥狀。目前,部分研究者從孤獨感的研究方向轉向了具有一定建設性的獨處,我們在重視與他人交往的同時需要學會與自己相處。積極獨處有利于大學生降低負面情緒,更好地自我反思,最終促進自我實現。因此,大學生能否正確認識獨處并提高獨處能力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究,本文將對積極獨處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積極作用展開研究。
以往,我們對獨處缺乏深入研究,片面地看到了獨處的消極作用,將獨處與孤獨等同,但獨處與孤獨存在本質差異。孤獨是指對自身人際關系感到不滿意、其渴望的交往現狀與實際的交往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時的主觀感受,通常伴有郁悶等不良情緒,以及難耐的精神失落感。而獨處也可能有孤獨、寂寞等消極情緒體驗,但這種不愉快是孤獨本身固有的,不是獨處所固有的。[2]
目前,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獨處進行了界定,對獨處有了更多的認識。Larson認為,獨處是個體的意識與他人的意識分離,個體沒有與他人進行信息或情感交流時存在的一種狀態,即在心理和行為層面上與外界不存在任何關系的狀態。Burger認為,獨處就是不存在社會互動,即個體與他人沒有社會交往。臺灣學者黃韞臻和林淑惠認為,獨處是個體獨自一人,與外界無任何互動的狀態,其社會束縛減少,心境開放自在。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本文認為獨處的本質就是指個體與外界無互動,意識上與他人是分離的。[3]也就是說,哪怕身處鬧市,也可以存在獨處現象。
戴曉陽等人還在前人基礎上提出了積極獨處的概念,把積極獨處看成是一種人格特征,個體在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同時,也可以獨處,這能促進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4]
本文將獨處定義為個體不與他人有任何信息溝通和情感交流的狀態。將積極獨處界定為個體主動選擇獨處,對環境的控制感也更好,從而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快樂與放松。
對大學生來說,積極獨處對其心理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大學階段,學生的發展任務諸多,如合理發展自身能力,學會管理情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因此,積極獨處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積極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馬斯洛將獨處看成是自我實現者身上存在的一個重要特征,即他們雖獨處卻不感到孤單,在獨處中發現樂趣,學會悅己。馬斯洛發現幾乎所有的自我實現者都會比普通人更愿意隱居或者獨處。戴曉陽等認為,積極獨處幾乎可以代表馬斯洛提出的自我實現者的觀點。因此,獨處有利于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
因此,大學生不管是與他人一起,還是個人獨處都應該感覺放松和愜意,自我實現是個體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大學階段,學生應該對獨處有一個正確認識,發現獨處的樂趣,在獨處時逐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智力,是一種整體能力,也是各種基礎能力的綜合體現。大學生正處于流體智力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獨處對智力發展的正向促進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從個人成長看,獨處能培養大學生觀察力。通過獨處,個體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擾,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專注力也就有所提高,從而減少對自己的行為在群體中影響的關注,以及關心其他人正在做什么。獨處時,不受外界干擾,把關注點拉回自己身上,思考自己的生活,發現興趣點。獨處,也是最好的學習時光,能給大腦足夠時間休息放松,以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
目前針對垃圾分類投放方案的相關研究,大多強調垃圾分類的效益,而對實際分類效果的考慮不足。陳肖靜等[2]運用其改良的層次分析法,為上海市浦東新區尋找最優的生活垃圾分類方案。沈曉峰等[3]通過調查公眾對現行垃圾分類方案的態度,得出適合于寧波市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方案。陳海濱等[4]運用物元模型,對昆明市居民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方案進行了評價與優化。
除此之外,大學生適度獨處有助于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根據神經學家的觀點,在社交聯系中,社交信息發出需要得到接收方的積極反饋才能繼續,而積極的反饋需要情緒的反應,是需要精神投入的,參與者很容易感到疲勞。獨處可以將大學生從社交情緒中解脫出來,放空大腦,這時如果有意識地培養學習能力,就能隔絕很多干擾因素,學習也就能事半功倍。張弛有度,大腦才能在工作和學習中運轉得更快。因此,當代大學生有必要學會如何積極獨處以便開展創造性活動。
以往,人們產生負面情緒時,可能會選擇與朋友親人交談宣泄,認為獨處情緒會更糟糕。實際上,自我獨處可對負面情緒進行調節。
Suedfeld等認為,獨處可以為個體提供自我評價、自我康復及情緒更新的機會。個體獨處一段時間后,幾乎能夠從壓力情境中恢復。Long與Averill等發現,獨處與抑郁水平顯著負相關,抑郁得分隨獨處得分的升高而降低。Koch認為,積極獨處可為受到困擾的個體提供幫助,獨處能減輕壓力,促進個體的正面情緒。
從以上研究可看出,積極獨處對大學生起到降低抑郁等負面情緒的作用,并能促進積極情緒的調節。大學生正值青春年少,有時難免年少輕狂,情緒受環境影響,沖動行事。大學生獨處時進行情緒的更新,自我調節,使自己平靜下來,從而有效地緩解不良情緒。
雖然獨處與社交是相反的兩種狀態,但獨處有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實際上,人們為了在群體中更好地生存、發展,會試圖與他人建立聯系,也就是人具有社會性。大學生常常為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變得拘謹扭捏。如果大學生長期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而產生較多壓力,沒有機會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也無法對自己有深刻了解。
獨處為我們提供一種環境,發現我們到底是誰,從第三者的視角來審視自己人際關系的好壞。獨處的作用就是使自我擺脫束縛,個體獨處時更關注自己的內心,對自我做出深層次的理解和評價。大學生適度獨處可通過內在的整合,理解自己,接納自己,客觀真實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反省,從而能與人更好的交往。
早期親子關系的建立。獨處能力的發展起源于嬰兒時期的親子依戀。依戀關系建立得好,可以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有利于獨處能力的發展。根據客體關系理論,個體在人際需要得到滿足后,才能將外在客體的愛轉變為自身內在的具有自我關愛的力量。只有在嘗試分離,學會自我獨處之后,他們的獨處能力才會得到發展。
大學生獨處時的自主性存在差異。積極獨處的一個典型特征是自主性,即獨處是個體自主尋求的。Nicol將獨處細分為自我決定獨處和非自我決定獨處兩類。他認為,社交回避是指個體在與他人進行交往時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恐懼與人交往,這種獨處是迫不得已的,非自我決定的。還有人主動選擇獨處,享受獨處的狀態和時光,顯然這是屬于自我決定的獨處。這類人通常具有較高的獨處能力,負面情緒較少。因此,要培養大學生獨處能力,就要發動他們的自主性。
通過對獨處的成因分析,發現依戀關系的建立和自主性的差異會對獨處能力的發展產生影響,為了提高大學生積極獨處的能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要提高獨處能力,大學生就要學會掌握個人的獨處時間,擺脫對他人的依賴,為自己制造獨處的機會。
大學時期是個人學習能力高速發展的階段,而獨處能力對青年人非常重要。大學生應學會在閑暇時獨自學習或工作,不要對他人有過多的依賴。要培養大學生的獨處能力,首先父母就應適當地遠離孩子的學習、生活,給其時間和空間獨處。大學階段,父母要學會放手,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學會獨自成長。父母應對孩子有足夠的愛,也要與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對父母過于依賴的孩子很難學會獨處。因此,大學生要學會正確面對獨處,減少對他人的依賴,主動學會成長,而不是逃避獨處。當個體樂于獨處時,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內在潛能,發現自己的興趣,也有利于個體能力的發展。
從古至今,那些文人騷客能流芳百世,不可否認其對自己的事業充滿熱情,無一不是能忍住寂寞,有足夠的獨處時間進行創作甚至是反思的,也證明了自主性對獨處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也可以為大學生安排一些事來提高自主性,如畫畫、閱讀等。學生會因為獨處時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喜悅,不拒絕獨處的時光,充分調動主動性,此時的獨處就是自我決定的獨處。大學生獨處能力有所提高的同時,可能也會有某些巨大成就。
目前,大學生網絡成癮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一些大學生除了上網沖浪,對任何事情提不起興趣,缺乏對多彩世界及各類活動的好奇心。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長此以往,將嚴重影響創造能力,削弱社會生產力。我們應該為大學生培養更為健康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習與工作的自主性,擺脫互聯網的束縛,幫助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里享受獨處時間。一旦這種模式固化下來形成了習慣,日后對獨處時產生的負面感覺就會有所減少。總之,為大學生培養健康良好興趣愛好勢在必行。
盡管目前對獨處的研究存在諸多不同角度,但不可否認的是,獨處對個體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適度獨處可對個體調節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發展可能會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如果能做到積極獨處,雖獨處卻不孤單,在獨處中找到樂趣。大學生還可以在逐步提高獨處能力的過程中,讓心理更成熟,這也是個體的自我完善和成長。因此,本文希望大學生能正確認識獨處,并從依戀關系、自主性兩個角度為培養個人獨處能力提供一些建議,從而幫助大學生積極獨處,減少人際關系的困擾,最終能促進個人心理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