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楊
(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重慶 400072)
開展思政課教學,需用好黨史這本“活教材”。充分發揮以史育人、以史賦能的作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課教學,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深入了解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學習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讓廣大青年大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偉大精神及物質載體,見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苦難與輝煌、奮進與擔當。”而革命故事、革命文物、紅色舊址、革命紀念館等都是可運用于高校思政教學的紅色資源及生動素材。
因地制宜,是要充分挖掘利用好這些本土的紅色資源,將其融入教育與教學,提高黨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以重慶為例,重慶是紅軍長征、中共中央南方局敵后斗爭、解放戰爭等革命事件的主要發生地之一,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具有代表性的紅色舊址有新華日報社舊址、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周公館)、白公館、城萬紅軍指揮部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有小說《紅巖》、話劇《江姐》等;革命紀念館有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等。還有許多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革命故事,構建了一個豐富的本土紅色資源庫,它們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素材。學習江竹筠、楊闇公等黨員楷模的事跡,能讓青年學生感受堅定的革命信仰;了解紅巖村、《挺進報》的故事,能讓青年學生體會到黨與人民的“魚水之情”,感受黨員崇高無私的精神境界;參觀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等革命紀念館,能讓青年學生深刻理解革命背后的艱辛。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就要用好寶貴的紅色資源、本土資源。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將紅色資源、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講好紅色資源背后的革命精神,講好紅色故事背后的革命真理,這也是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在要求。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應注重因材施教,聚焦青年學生的學情、認知水平、個性差異等,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注重個性化教育,設置符合青年大學生學習需求的黨史教育議題,引導青年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凸顯因材施教的塑造力,彰顯大學生群體的積極性和主體性。
一是要在理論教學上下功夫。青年大學生區別于其他階段的學生,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思政教師在教學時,應立足這些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將理論體系與歷史脈絡融會貫通,深入淺出;將黨史故事與革命原理融會貫通,以小見大;將歷史節點與本地發展融會貫通,以點帶面。通過生動、深入、深刻的縱橫比較,讓青年大學生把一些歷史背后的道理和邏輯想明白、搞清楚,能夠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二是要在實踐教學上下功夫。立足學生的專業特色、實踐能力,創新各類實踐教學路徑,倡導參與式教育。例如:針對一些關鍵的歷史選擇,可以運用辯論式、討論式教學方法;針對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可以組織實地參觀、展演等教學方法。同時,可立足高校的學科特色,開展專業性強的實踐教學。文化藝術類學生可開展與黨史有關的文創活動,如詩文寫作、海報;建筑類學生可依托紅色建筑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如紅色建筑手繪畫、建筑結構圖剖析等。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促使黨史教育接地氣,不斷強化教學的凝聚力、黨史的生動性。
三是要在歷史思維的培養上下功夫。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大歷史觀”去指導學習,引導學生以歷史唯物主義觀去學習黨史,從發展的維度去解讀黨史,將百年黨史融入歷史發展、時代變化、全球風云中。以“大歷史觀”為指導,講清楚共產黨的“精神密碼”,講透徹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為什么行、為什么好的樸素真理,引導青年學生在學習中感悟黨史的思想偉力、深刻把握歷史發展的趨勢及規律、增強自身的政治定力,彰顯青年學生的積極性與主體性。
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是一項需長期堅持的工作,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不可一成不變,而需要緊貼時代形勢,不斷更新提升。
一是教學與學習內容要因勢利導。歷史對現實具有導向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啟示。在我們的教學中,應緊貼時代形勢和當前社會實際,要講清楚當下的新形勢、新問題、新理念、新挑戰,歷史具有邏輯導向,當下面對的難題往往也能在歷史中找到答案及啟示。同時,還要把理論教學融入當下發生的熱點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中,將過去和未來聯系起來,揭示歷史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邏輯,如近代中國在國際上的弱勢地位與今天大國身份的轉變、抗戰問題與當下釣魚島的爭端、建國初期的艱辛探索與新時代的揚帆遠航,用大量鮮活的案例、事件及人物事跡堅定青年學生跟黨走的信念,提升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二是教學理念要因勢利導。思維方式、思維觀念創新是開展高校思政課的思想保障。中國共產黨黨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百年畫卷,涉及的歷史節點、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眾多,百年黨史融入思政課教學,不能只是簡單灌輸,要立足學習目標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更要破除僵化、固化的教學理念,克服“習慣思維”和“刻板印象”,鼓勵教師在教與學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高校青年學生對黨史學習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思政課教師要時刻關注國內外最新的教學理念、理論研究成果,不斷提升與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思維層次;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反饋,適時調整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和成就感;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不斷充實專業素養。只有思想解放了、理念創新了,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效果才能真正顯現出來。
三是教學方式要因勢利導。當下,青年大學生處于瞬息萬變的網絡時代,知識的接受方式和學習方式較以往變化巨大,要立足這種社會實際和具體學情,不斷延展黨史學習教育涉及的知識體系,創新設計課程內容,靈活運用授課形式,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去開展教學。例如,拍攝制作各種黨史微視頻、微宣講,運用VR實景體驗黨史歷程,情景模擬重大的黨史事件,開展黨史文化創作活動,讓黨史故事鮮活起來,讓革命真理通俗起來,讓思政課堂生動起來。在新的教學方式中,真正觸及學生的思想,震撼其心靈。
以史育人,以史賦能。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史是高校思政課的生動教材,高校要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貫穿高校立德樹人的全過程,不斷發揮黨史學習教育對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引領作用,讓黨史學習教育成為思政的“引路人”,讓思政課成為開展青年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的主陣地,為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