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亞
(中國人民解放軍32133部隊,大同 037000)
一是把握根本基調。管理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確保基層的高度集中、統一,這是一切管理方法應該把握的根本基調,也是提高管理工作“硬度”“溫度”的重要契合點。從二者的辯證關系上來看,它們是辯證統一、相互依存的,任何時候都不能人為地割裂開來;從二者的主次地位來看,由于基層本身的特殊使命和建設要求,“依法依規”經常處于主導地位,“講感情、講道理”往往處于次要地位;從二者的使用方法上看,“法規制度”是基礎,“道理情面”是輔助,平時工作和遇到問題時要講“規定”在前,談“情理”在后,二者順序不可顛倒。
二是避免兩個極端。我們的干部骨干中還存在著兩類人:一類在群眾面前張口閉口是規定,把管理工作做得無比生硬,如果個別同志出了問題,不去調查了解到底是傾向性問題還是特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查規定,研究怎么處分人,即使處分完了也不認真做受處分群眾的思想工作;還有一類對管理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要么矛盾上交,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覺得同志們都不容易,沒必要板起臉來較真碰硬,這種情況看似寬厚,卻很容易引起其他群眾效仿,損害了紀律的權威性和單位的公信力。在處理管理問題上,要拿捏好分寸,軟硬兼施、恰到好處,否則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會產生很多管理上的“次生災害”。
三是亮出鮮明態度。在實踐中,如果干部與群眾在感情上越融洽,在管理上群眾也就越配合,而管理上的配合又會更加鞏固彼此的感情,促進單位的發展,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如果干部與群眾相處得不好,上下級關系不融洽,在管理上群眾就會“軟抵抗”,而管理上的“軟抵抗”會越發增加干部對群眾的成見,更加損害彼此的感情和信賴,也不利于單位的建設,形成惡性循環。這就要求我們要教育、引導群眾處理好個人生活與管理工作中的同志關系,不要把工作與生活混為一談,這是兩碼事。
在基層工作中,講感情不能無原則、無底線,必須處理好情、理、法三者的沖突,堅持嚴格要求同熱情關心相結合,紀律約束同說服教育相結合,不斷營造清爽的基層風氣。
一是講感情必須守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情不能大于法,不能把遷就照顧、當老好人、庸俗關系學那一套帶進工作中,必須時刻繃緊紀律這根弦,把規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嚴格按黨性原則辦事、按政策法規辦事,“不以事雜而亂為,不以事急而盲為,不以事難而怕為”。特別是對違規違紀的人和事,要依法依規從嚴懲處,絕不姑息縱容,通過重錘常敲、警鐘長鳴,努力開創“機關按規定指導工作、基層按規定規范言行”的良好局面。
二是講感情必須講格調。古人云:“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唯以心相交,方成其長遠。”基層干部要堅決按規矩辦事,一碗水端平,特別是處理敏感事項時,要教育、引導群眾認識到“沒有關系沒關系”“靠素質立身,憑成績進步”,以德才表現、能力素質、作風形象、群眾公認“論英雄”,讓那些平時收攤子混日子、“架天線”搞關系的人沒市場,營造純潔健康、積極向上的內部關系。
三是講感情必須具體化。感情的體現需要載體,脫離具體的人和事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對基層干部而言,就是要帶著感情干工作,心中始終裝著群眾的冷暖安危,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全心全意解難幫困,急難險重任務和群眾一起出生入死,臟活累活和群眾一起流血流汗,以自身模范形象感召群眾。迎著困難干工作,拿出滾石上山的韌勁、爬坡過坎的沖勁和攻堅克難的狠勁,心無旁騖,只爭朝夕,不計得失,下大力氣解決制約基層發展建設的矛盾問題。
紀律約束同說服教育兩組關系從實質上講是內在統一的,兩者并不矛盾。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關鍵在疏導。古代大禹治水既筑河堤,又挖河底,用了十幾年,終于降服了洪水。教育管理如同治水,要堅持挖底和筑堤并舉,以“疏導”為主。抓住了“疏導”就抓住了結合點。
一是要處理好“情感”和“說理”的關系。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級動物。首先,“疏導”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情”和“理”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如果不以真誠的情感去說理,就會出現“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現象。特別是對于某些缺點較多的群眾,更應該保持與人為善的態度,這樣才能使他心悅誠服地接受“疏導”。其次,“疏導”要以“情”帶“理”,以“理”帶“情”。“情”是同志之情、革命之情,而不是庸俗、低級的個人感情,也不是推杯換盞、哥們義氣的“溫情”。離開教育人、培養人、改造人這個根本,孤立地強調以情感人,就失去了目標和方向,必須“情中達理”“理中含情”,情真理實,情理交融。最后,做好“疏導”,要理直氣壯地講好大道理。不能離開大道理,片面強調小道理的作用,更不能以小道理代替大道理,防止和克服大道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千講萬講不如一獎,千理萬理不如一利”的錯誤思想。
二是要處理好“嚴管”和“厚愛”的關系。“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問成禍害。”把嚴寓于愛中,把愛寓于嚴中,嚴中有愛,愛中有嚴。嚴愛和諧有度是門學問,打開這門學問的鑰匙就是知和愛。只有真知真愛,才能嚴到點子上、愛在根本上。要從思想上關心,實際工作中應做到“八多八少”,即關愛多一些,冷漠少一點;寬容多一些,計較少一點;真誠多一些,猜忌少一點;奉獻多一些,私心少一點;溝通理解多一些,自我封閉少一點;積極合作多一些,消極競爭少一點;贊美欣賞多一些,嫉妒心理少一點;冷靜理智多一些,感情沖動少一點。同時,扮演好“兩種角色”:當好老師,做好春風化雨、指點迷津的工作;當好知己,“板凳”對“板凳”,采取平等的態度,開誠布公地進行交流。要從批評中關心。對缺點的批評幫助,從某種程度上講,比物質生活上的關心更重要。那種怕得罪人而采取“躲”的辦法,怕丟單位的丑而采取“捂”的辦法,怕矛盾激化而采取“哄”的辦法,“沒有事不想事,有了事就怕事,過了事就忘事”等做法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從細節處關心,特別是基層干部,要努力做到婚慶喜事祝賀到家、生病住院探視到家、天災人禍關懷到家、家庭糾紛協調到家、勞動爭議調解到家、福利權益關心到家。尤其要注意的是,對群眾做了承諾的事,不能“當面答應,過后就忘”。
三是處理好“處罰”與“教育”的關系。“教”是疏導,“罰”是教育的手段,也是一種疏導。對于教育管理,要嚴而有度,嚴得合理。我們不是反對實施處分,但處分一定要慎重,要多教育、少處分。俗話說:“思想教育從嚴,組織處理從寬。”如果一定要執行紀律,也應當把思想教育貫穿于紀律處分的全過程。如果教育不通,硬來處分,就可能會產生負效應,甚至“破罐子破摔”。比如,婚戀情況,年輕人渴望與異性交往,這是一種正常心理,關鍵看我們怎么做工作。由于現在網絡比較發達,智能手機很普及,一些青年通過網絡方式結交異性,以滿足心理需求。對此,要堅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講清違紀及在虛擬生活中的現實危害,包括擇偶標準不能太高、不能過于理想化等,簡單靠堵是堵不住的。
四是處理好“理解”與“服從”的關系。要教育同志們正確認識“理解”的含義,既要講理解,又要講服從。對上級的指示,有時可能不完全理解,但也要堅決執行,在執行中逐步加深理解。我們要提倡干部了解群眾,上級了解下級,互相交流思想,加深理解。干部要定期向群眾作述職報告,匯報自己的工作情況,爭取大家的了解和監督;干部要經常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愿望和要求,設身處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在安排工作、布置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到下級的難處,留有一定的余地。實踐證明,加強干群之間、上下級之間的了解是極為重要的,只有理解了,教育管理才能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