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聯
(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株洲 412000)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高校積極開展各種走進鄉村的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志愿者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收獲了成長和進步,體現了個人價值,找到了人生目標,已經成為促進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文明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研究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的現狀和面臨的機遇,以期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團中央開發了一系列志愿服務項目,比如,大學生支教、關愛農民工子女、西部計劃、陽光助殘、節水護水行動等。暑假期間,各高校按照團中央和團省委有關文件要求,從中選擇部分志愿服務項目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這導致各學校選擇開展的志愿服務項目大部分甚至全部相同,有的地方假期接待不同學校的好幾支志愿服務隊,開展的服務項目、內容都差不多。同時,由于活動經費不足,志愿服務組織選擇的服務地點也是高校附近,真正需要志愿服務的邊遠貧困地區得不到支持,最終造成志愿服務資源浪費過大,也給服務對象帶來心理和接待等方面的困擾。
大學生志愿者局限于書本知識,社會經驗不足,專業和技能單一,對于群眾和社會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無法提供服務,也缺少專業培訓,不能提供對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要求較高的志愿服務項目。這種學生志愿者的服務能力與社會的廣泛服務需求嚴重不匹配,最終導致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沒地方去,而社會又需要大量有效的志愿服務。
全國政協委員鄭軍認為,“越來越多的部門、行業、群團組織參與志愿服務工作,但是分屬不同部門管理,而且各層級、各地方均有志愿者注冊平臺,數據和系統普遍不能共享兼容,缺乏整合。大多數志愿服務組織沒有辦公場所,打游擊式地開展活動,缺乏規范化的組織和管理”。因此,鄉村志愿服務需求不知道對接部門,不知道信息推送平臺,導致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既不知道哪些鄉村需要志愿服務,也不知道鄉村需要何種志愿服務,志愿服務組織派遣大學生志愿者就沒有針對性。
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志愿服務幫助他人,奉獻社會,提升自身能力,體現自身價值,但同時也希望獲得榮譽及社會的認可等。當前,高校對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不夠大,負責部門校團委調動資源的能力有限,開展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也不高,開發志愿服務項目的級別較低,支持志愿服務的激勵政策、保障措施和合法權益等制度缺乏,同時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聯系少,在媒體上宣傳報道大學生志愿服務少,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
我國的志愿服務作為伴隨改革開放出現的新生事物,是長期開展的學雷鋒活動的發展和延續。近年來,各類志愿服務隊伍比較活躍,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2008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發布了《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開始以制度的形式規范志愿服務活動。2014年,又發布了《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推動志愿服務活動向經常化、制度化方向發展。2016年出臺了《關于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明確發展和壯大志愿服務組織,規范志愿服務組織管理。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志愿服務條例》,首次從國家層面規范了志愿服務活動,保障了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明確了志愿服務是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和其他組織自愿、無償向社會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務。2021年,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2.0版正式上線,為志愿服務管理部門、廣大社會公眾、志愿者和志愿服務隊伍提供更優質的信息化服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臺,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提供了政策支持,助力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工作。
中國志愿服務網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有實名注冊志愿者2.06億,志愿團體總數99萬個,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管理系統上發布的志愿服務項目571萬余個,記錄的志愿服務時間達27億小時。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一系列大型事件的帶動下,志愿服務成就有目共睹,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的無私奉獻和主動作為,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決定性成果做出了積極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稱贊志愿者真情奉獻不辭辛勞。在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以及“一帶一路”倡議中,都有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參與其中,這些都大大激發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熱情,激勵廣大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為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指明了方向,描繪好了戰略藍圖。湖南省“十四五”規劃從發展精細農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五個方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株洲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在前列,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中爭當示范。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特別是地方鄉村建設需要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了施展才華、提升能力、展現價值的機會。
要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信息發布平臺,各地群眾和社會需求信息,以及大學生志愿者能夠開展的志愿服務項目等都在這個信息平臺上發布,實現需求和服務精準對接。志愿服務組織能夠根據需求事先與志愿服務對象溝通協調,并且有針對性地挑選大學生志愿者組建志愿服務隊伍,實現了挑選志愿者精準、志愿服務活動精準,提高了志愿服務效能,真正鍛煉了志愿者的能力,也實現了志愿者自身的價值,解決了服務對象的問題。
要搭建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培訓平臺,制定和完善培訓機制,建立健全培訓工作體系,各地各行業都要積極開展各類鄉村振興志愿者培訓活動和志愿服務競賽活動,不斷提高志愿者服務能力和水平。要組建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培訓師資隊伍,開發培訓課程,建立志愿服務培訓考核評價體系,針對大學生志愿者可能不在同一所學校的情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培訓模式,對培訓合格的大學生志愿者發放培訓合格證書。針對不同的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項目,選擇不同專業(方向)的大學生志愿者,使志愿服務專業化水平在服務過程中切實得到提升。
要建立和完善鄉村振興志愿服務保障機制,將志愿服務作為一門課程寫進課程體系、寫入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志愿服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明確開展學期、學時和學分要求,將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由“被動型”變為“主動型”。學校在經費安排、師資配備、服務項目、計劃安排、責任分工等方面統籌考慮,做到活動內容可執行、活動步驟可檢查、活動效果可評估。要建立鄉村振興志愿服務信息報告、監督檢查和激勵獎勵制度。學校要督促檢查每一個學生將個人信息填入志愿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在志愿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要求志愿服務組織在每次志愿服務活動后,將志愿服務完成情況、服務對象的滿意度、參與的志愿者等內容及時詳細地登記在系統中;學生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的志愿服務課程可以評定成績并且獲得相應學分,同時按年度評選優秀志愿者進行獎勵。媒體要加強宣傳報道和正面引導,在全社會積極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志愿服務氛圍,鼓勵和號召廣大志愿者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當中。
當前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校園內的教學育人代替不了實踐育人,而志愿服務工作則是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由校團委承擔,校團委要具體負責志愿服務的規劃、實施、管理和監督等,由于志愿服務既與學生管理有關又與專業相關,是個系統工程,實際上校團委在實施過程中力不從心又達不到效果。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因此,學校無論把志愿服務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都不為過。高校黨委應在志愿服務中起核心作用,一方面要將志愿服務工作納入學校整體工作中統籌安排,另一方面各部門全面配合,各負其責,形成高校黨委集中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協調配合、校團委具體實施的志愿服務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