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月
(吉林省農安縣實驗中學 吉林 農安 130200)
在新教改要求背景下,高中數學要從傳統教學模式轉向新型的體驗式教學。在高中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為課堂的主導,學生只有聽從教師對知識的講授,這樣的教學體驗很難提起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新課改倡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結合教學目標,通過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善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習、實踐,親自探索知識的形成和原理,從而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成就感體驗,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1.1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大。我國的高中數學教學長期受到傳統模式的影響,雖然在新課改一直倡導“體驗式教學”新型的教學模式,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還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講授著教學內容,學生坐在下面在被動的狀態中接受,這樣會讓學生產生對數學課堂的疲憊感,逐漸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能保證教學質量和效果。其次,由于高中階段面臨著高考的巨大壓力,很多數學教師都是以應試為導向,在課堂講授中,只重視高考常考知識點講解,不常考的數學知識點往往被一筆帶過。更有些教師會直接以練題講題為主要的課堂內容,這樣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也難以保證數學知識學習的連貫性。長期下去會導致學生對于數學學習失去興趣,不能起到培養學生養成積極學習、主動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學習習慣。
1.2 教材中缺少批判性。批判性思維可以說是我國高中生與西方高中生的一個重大區分點,在我國長期的傳統教學模式影響下,學生都已經接受了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豎起耳朵認真聽、認真記筆記的習慣;也已經默認了教師所講的,教材中出現的即是真理,不會對知識產生質疑。這其實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批判性思維指的是一個人基于自己的知識積累對于新接觸到的知識內容產生合理的質疑,這并不是學習中的自負,而是正常的科學探究思維。只有對所學知識敢于產生質疑,才有更大的興趣進行深入學習與探索,才有利于學生在以后高等教育中的專業學習。
2.1 創造數學情境。“體驗式教學”是目前較受高中學生與教師喜愛的教學方式之一。高中生所處在的年齡階段正是朝氣蓬勃、好奇心強的時期,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已經有了自我表現的欲望,對于喜歡不喜歡的東西也會有清晰的感受與界定,因此,教學方式如果不能得到他們的喜歡,他們就很容易對課堂教學產生疲憊與抵觸心理,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年齡與個性特點,在數學教學課堂中創設情境,帶領學生走進課堂、融入數學知識的海洋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掌握,也會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性學習,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數學課堂中可以模擬現實情境,創設學生去銀行買保險的情境,假設該同學要買的保險每年繳納1萬元,持續20年后,退休后每年可以領取多少錢?用這樣的情境帶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自主的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2.2 深入探究反思。現在的高中生思維更加成熟、眼界更加開闊,也有一定對社會生活的自我看法。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好好利用學生的這一年齡和個性特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要僅停留在掌握了幾個公式、會做幾道題的表面程度,要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學會深入思考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課本以外的數學知識的應用,使學生在學習數學和思考數學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加強學生的協作性。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分組合作的方式促使學生進行“體驗式探究”。在分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更加能夠體驗到從不同的思維方式、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也會使學生看到別人的長處與不同的思路,這樣更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有利于促使學生的積極思考與主動探究。比如,學生在學習蘇教版“函數的奇偶性”這一章節時,學生對函數的奇偶性會產生好奇,在經過了解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索,并列出一些奇函數、偶函數以及非奇非偶函、既是奇又是偶函數的例子。[1]學生們可能會出現短暫的沉默,然后就會對問題各抒己見。學生在表達不同想法時,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引導學生重新認識基數、偶數的特征并重新進行思考和尋找答案。
綜上所述,體驗式教學走入高中數學課堂,不僅是對于新課改的實踐,也是教師和學生對于自己已有數學理念的革新,不僅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也可以改善教師的教學效果。[2]高中教師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束縛中走出來,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在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對于高中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從而保障高中數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