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芳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二實驗小學 福建 尤溪 365100)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即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在有些課堂教學中,受各方因素影響,情境創設走入了誤區,使情境創設“變了味”、“走了調”,失去了他在課堂中提高教學質量的價值。出現了許多為創設而創設,為情境而情境,有些公開課為圖熱鬧、出現了牽強的情境;創設的教學情境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出現了不少問題和偏差的情境;甚至出現了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境等。
“情思數學”是在教學中,教師以飽滿的熱情創設合適情境,引發認知沖突,激起學生學習之情,使其積極投入問題思考,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促進數學思維的培養,感受學習帶來的喜悅之情。從而實現在情感層面上的樂學和理性層面上的善學,最終促使深度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生。
如何讓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更有效、具體、生動的,讓孩子們經歷探究過程,獲得活動經驗,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落實核心素養,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在課程設計中,老師們能投入到情境創設等研究中,定能促進我們教師專業能力發展。
小學數學是一門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學科。現實中我們的孩子在課堂的學習中為什么對數學提不起興趣?調查分析之后發現很多孩子不知道數學的用途,當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突出數學的用途與生活的聯系,孩子們親身體驗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自熱而然就會對數學產生興趣。我在教學四年級上冊52頁的例4,總價數量單價之間的關系時。把班級開設成小超市,小物品直接帶到課堂,孩子們自己扮演收銀員顧客,在買賣過程中理解總價就是求幾個幾,暨幾個單價,用具體的實物買賣理解數量,單價及總價三者之間的關系,接著讓孩子們舉例說明,一個物品的價格是多少錢,我買了幾個這樣的物品,共花了多少錢,就是求幾個幾,這時要特別強調說完整話。通過大量的實例得出單價×數量=總價。孩子們學會后印象特別深刻。老師在課堂中創設生活情境,最能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讓孩子們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最好的老師是興趣。編擬故事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熱情。人教低學段教材,單元主題圖很多都是可以編成故事,讓孩子們在喜聞樂見的故事情境中產生一連串的問題意識,把一個單元知識串在一起,每個知識點既獨立又相互聯系。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我先了解孩子們喜歡什么動畫片,再引用動畫片里的人物,創設故事情境:為了保護大森林熊大和熊二、光頭強和肥貓、吉吉國王和毛毛準備住在森林里,看他們帶了什么過冬的食物,這時孩子們看課件,找出信息。師問: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呢?根據孩子們的問題,我們選取有用的問題來解答,(不)進位加,(不)退位減都可以借助這個情境來完成,形成了一串的問題鏈,整個單元圍繞一個故事展開。孩子們從喜歡的故事情境開始,再從中收集數學信息,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由于這樣的情境是孩子們熟悉且感興趣的,既拉近了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又提高了孩子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課上最常見的教學活動就是讓孩子們動手操作,空間感知依賴于操作活動,這是由“空間與圖形”知識內容的特點決定的。曾經看到過這三句話:我聽見了,我忘記了;我看見了,我記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是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操作的過程。
我們發現,在小學階段,游戲情境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老師將孩子們要學的知識與游戲結合起來,寓教于樂,那效果就不一樣啦,在游戲中孩子們能將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借助游戲孩子們開發了智力發展了能力,更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之后的鞏固練習中,就利用班級孩子設置游戲完成書上第11頁第2題,聽老師指令,完成動作,其他孩子糾正是否正確,孩子們在游戲中再次加深前后左右四個方位。接著把第10頁的做一做提高,請你跟我這樣做,(老師與孩子面對面),老師發出指令,孩子們做鏡面動作。前面的指令慢些,慢慢的加快速度,熟練之后老師做相反的動作,孩子們看老師聽指令,做正確的動作,難度增加了,孩子們就必須認真思考,冷靜對待,才能獲勝。
將情境的創設與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幫助孩子們將課堂中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我們提倡的“情思數學”與時俱進的新型教學方式。只要老師們能正確地處理好環境與教學之間的關系,數學教學質量必定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