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君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三小學 甘肅 白銀 730900)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們應該圍繞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方向,做好教學策略的有效優化和調整,將其作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和思路。傳統上單一落后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主動探索學習的興趣不濃,難以真正地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始終不高。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進行教學方式上的革新,可以通過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方式,構建科學完善的問題體系,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會更高,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會更加活躍高效。
只有問題具有趣味性,才會吸引學生對于思考問題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對問題的探究和解答,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基礎和前提。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更是只有對感興趣的內容才會集中注意力學習,如果學習興趣不高,就會分散注意力,那么必然會影響最終的整體教學成效[1]。與其他學科相比,小學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和復雜的,小學生在學習數學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整個學習過程感到很吃力,再加上教師運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落后,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低,這是教學低效的最主要原因。小學生喜歡趣味化的內容,教師可以創設趣味化情境,增添教學的趣味性,從而促使學生維持在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中,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認識圖形”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圖形寶寶”的游戲活動,圖形王國中有很多圖形家族,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組織學生參與到游戲中,正確找出這些圖形,在這樣的游戲化情境中,就會實現寓教于樂的良好效果。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特點,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和解答數學問題時,需要具備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才能更好的學習數學。但是小學生的年齡還很小,思維發育不成熟,只能接受形象化的事物,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引導,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創設具有引導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啟發,使其保持正確思考方向,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培養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在數學學習中取得不斷的進步[2]。例如,在“平均數”知識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一次分糖果的活動中,小明分到了7個糖果,小強分到6個,小剛分到2個,要想讓每個人分到的糖果一樣多,應該如何分呢?”可以指導學生用小棒擺一擺的方式思考,設計自己的解決方案,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分析,在計算平均數的時候,可以用先合并再平分的方法,也就是將三個人的糖果匯總到一起,之后按照人數進行平均分,或者也可以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也就是小明給小剛2個,小強給小剛1個,這樣三個人都得到了5個糖果。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了多角度思考問題,思維得到了鍛煉,變得更加靈活,這對他們的數學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生活化教學理念,小學數學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時候,也可以將生活要素融入,面對熟悉的生活事物和場景,有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幫助消除一些負面情緒,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生活化教學內容的融入,學生會認識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產生了更強的學習動力,不但可以更為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利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實現對知識的實踐應用[3]。例如,在“圓”的相關知識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展示盤子、鐘表、輪胎等生活中常見物品,或者要求學生計算校園圓形花壇的面積,從而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運用問題情境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問題情境的有效創設,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改進優化教學方式,通過多樣化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促進思維活躍,最終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