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友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墾利第二實驗小學 山東 東營 257000)
對傳統教育理念說"不",教師不僅要在教學方法上實現創新,更要盡可能的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對"分數至上"的教育理念進行反駁。教育是培養能力、塑造人格的偉大工程,將現代技術與教育理念應用到教學指導活動中,學會"跳出框框看問題",才能使教學工作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從身邊小事作為教學的契入點,觸動孩子們探索科學課堂的神經。如青島版五年級下冊,斜面這節課為例。教材通過裝運員向集裝箱運送箱體的事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怎樣搬運重物到較高的位置?結合生活中的事實,引導學生認識簡單的斜面事例。在學生提出建議的時候,要引導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建議和看法,學會聆聽并思考,是當前教學的首要關注點和培養點。[1]作為教育教學的教師,[2]應當立足于教材而又不守舊于教材。教材中多介紹的科學知識雖然存在與生活中,但是相對于年齡較小生活經驗缺少的孩子們來說,他們沒有親身的體會,很難全面理解有關知識,所以需要教師梳理教材、活用教材。教師可對科學原理進行分析講解:在生活中人們解決搬運問題的時候可以把垂面轉化為平面問題,借助這種轉化的思想方法,就能解決生活中的省力問題了。
教師要善于運用方法和策略在課堂教學推動教室革命,用新穎的方式喚醒孩子們的用科學的熱情,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動力和激情。[3]這樣的喚醒教育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識,又增加了課堂的深度和親和力,更培養出了獨立自主、勇于探索,熱愛學習和生活的小主人翁。
如青島版五年級下冊,學習生物的生長與繁殖這一單元時,學生們可以借助學習到的種子、果實的知識,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常見的水果:菠蘿、香蕉、梨、蘿卜、草莓、枇杷、橙子等,誰是果實,誰不是果實?為什么?引領學生認識到科學是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的工具和文化。可以在本單元教學之初,安排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種植一株辣椒、西紅柿或豆類植物,這是一項中長期的勞動實踐活動,需要基本的種子發芽、種子栽培、植株管理等科學知識,更需要學生愛生活、愛勞動的熱情和激情。教師教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有限的科學知識,更是在傳授"知識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的真理。
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下沉到課堂中的知識體系中去,注意引領學生細化梳理科學知識,建立知識的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網絡,杜絕淺嘗即止,[4]對所學知識不作深入研究的不良習慣的養成。青島版五年級科學上冊秋冬星空單元中的冬季星空的學習中遇到這樣的現象:有道判斷題目,內容是"天狼星是冬季南天獵戶座中最亮的恒星",其中五年級共有496人參與答題測試,其中326人確定個人答案為正確。本題的正確解析是天狼星是大犬座的恒星,冬季從獵戶座腰部三顆亮星向東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恒星是天狼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到該題并做出了強調,利用課件進行了展示和講解,然而當學生們再次遇到此類題目,錯誤率竟然達到百分之六十三,可見學生們對星空的知識還是非常陌生。因此要讓學生參與到實踐知識理論的道路上來,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將所學知識予以實踐練習,形成知識的鞏固與夯實。
在學校內外文化的影響和推動下,一場教室里的教和學的"靜悄悄的革命"正在發生。教師必須學會主動整合教材和教育理念,巧用智慧和愛及時幫學生打開一扇喚醒教育的天窗,透進一縷陽光,讓科學教育課堂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