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傳玲
(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第一實驗幼兒園 山東 高唐 252800)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幼兒在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轉折期。
幼小銜接的誤區:
小學階段相對幼兒園階段,在學習習慣上、學習方式上、人際關系上和老師的評價標準上都有很大的差異,幼小銜接只注重孩子知識的培養,忽略了注意力水平、學習能力、學習興趣、自理能力等的培養,往往是耽誤了孩子小學階段的學習。
所以說幼小銜接教育并非單純的識字和學會簡單的算術等知識的過程。
幼小銜接,銜接的內容是什么?
知識銜接。主要包括語言文字的認知、數字數量基礎和空間方面的知識,幼小銜接階段需要這些知識概念的初步建立。
能力銜接。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安全防護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進入小學后教師的職責將會從生活管理轉變到學習管理,這要求孩子們逐漸學會自我管理。心理過渡。孩子身份的轉變意味著家長和老師對他期望的轉變,在學業上的要求會更多從而減少孩子的娛樂時間,孩子也會因此感到壓力。習慣的銜接。在學習生活上,幼兒園和小學習慣不同,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睡眠習慣和衛生習慣。比如:幼兒園以游戲為主,注重將教學內容滲透到游戲中,午睡時間較長,沒有許多的規章制度制約著他們;而小學卻是以學習為主,進校門就有許多的規章制度、守則、行為規范等,孩子大多通過例題來學習知識,很多時候、很多內容、很多知識需要知識的遷移能力。
幼小銜接主要應該注意些什么?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上了小學之后,經常被老師投訴上課不專心,出現學習成績倒數、厭學等現象。其實出現這些現象,歸根結底是由于孩子專注力差。因此,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尤為重要。幼兒園的老師們應該在專注力培養方面多下功夫,多些這方面的教學內容,從簡單點到復雜點,讓孩子循序漸進地提升專注力。另外,作為家長,平時在家里也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例如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某一個任務,比如繪畫、剪紙、書寫等活動,使孩子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并能夠堅持一段時間。
閱讀不僅是一種學習手段,還是人們一項最為基本和重要的生存能力。有關研究發現,8歲之前是學習基本閱讀能力的關鍵期。
早期閱讀能夠幫助孩子們的大腦的發育、讓孩子的學習更加容易、讓孩子增加知識、提升孩子的寫作能力、養成幼兒良好的聽說習慣、能幫助幼兒使用恰當的語言進行交往,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孩子閱讀,如:讀繪本、聽故事……
讓孩子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系鞋帶、穿衣服、上廁所,整理書包、遵守學校的作息制度、大膽與人交流等等。
孩子上小學,主要面對的課程是語文、數學和英語。結合這三門課程的需要,北京師范大學錢志亮教授帶領團隊精研20年研究出上小學需要具備的58個能力,可分為兩大發展、三大類,共8個方面。具體包括:
視知覺能力、聽知覺能力、運動協調能力、知覺轉換能力、數學準備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學習品質。
以聽知覺能力和空間知覺為例:個體的聽覺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發展成為聽知覺,既由“聽”到“聽到”再到“聽懂”,即聽知覺能力。
聽知覺能力不足的表現有:①忘記或遺漏老師講課的內容;②聽不懂老師講課的內容;③記不住或記不全老師布置的作業;④記錯別人講的話;⑤對外界的聲音反應遲鈍;⑥缺少傾聽的習慣。
聽知覺不良也會導致口頭表達不佳,表現有:說話邏輯性差,顛三倒四,東拉西扯,不能完整地復述故事,說話過程中病句較多,發音不清,上課不愛舉手發言。
空間知覺,是指個體對物體距離、形狀、大小、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一般通過視覺、聽覺、運動覺等分析器的協同活動來反映物體存在的空間特性。
空間知覺不足的幼兒表現:拼音b、d、p、q以及f、t和n、u等經常搞混。數字3、5、7會左右顛倒過來寫,方向是反的。“人”和“入”、“上”和“下”、“手”和“毛”分辨不清。寫字左右顛倒,數字混淆,如9+7=61(心里想的是寫16,卻寫成了61)數學豎式對齊總出錯,但視力絕對沒問題。而要培養這些入學準備能力,我們可以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比如,陪孩子玩七巧板、走迷宮、玩聽聲音拍手等看似是游戲卻是訓練注意力、空間知覺能力的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小游戲。
“幼小銜接”怎么做呢,報班與否重要嗎?有些培訓班通常會教孩子知識,學習一些漢字、拼音或者加減法計算。
這樣的幼小銜接班雖然讓孩子提前學到了知識,在最初入學階段能較快的適應學習,并且很大程度上讓孩子感到學習并不是很難,不會被拉下。但是,如果銜接班沒選好,老師教起來比小學生學習負擔還重,作業太多,講解枯燥,那么孩子不但學不會,還會失去學習興趣。所以,選擇幼小銜接班,老師的素質和教授的課程很重要!
另外,幼小銜接不僅是孩子的銜接,也是家庭的銜接。我們平常可以適當地給孩子安排一些家務,給孩子分配屬于他自己的任務。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而且同時還能培養他的耐心和毅力。希望通過家園共育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